「必須生存、必須專注、必須創新。」這是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本週流出給創業家的52簡報中第一頁的內容,「現在不是驚慌的時刻,只是需要暫停下來,重新思考。」
紅杉資本並不害怕當市場的烏鴉,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發布了《安息吧,好時光》(R.I.P. Good Times)、2020年發布了《新冠狀病毒:2020年的黑天鵝》(Coronavirus: the Black Swan of 2020),現在則加入了Y Combinator的行列,在2022年對創業家們發出警告。
資本從免費,變成昂貴的資源
為什麼2022年對新創公司來說,是需要特別注意的一年?除了新冠狀病毒仍存留的餘溫之外,各國政府為了應對疫情帶來的經濟下滑,紛紛祭出解方,的確強行維持了整體經濟的發展方向,但隨之而來的烏俄戰爭、通膨、供應鏈問題被不斷放大。
這些問題為美國聯準會(Fed)帶來了很多麻煩,現在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控制通膨與限制流動性,也就是讓更多失業民眾找到工作提升就業率,以及穩定物價,目前來看政策的效果有限。另外,從股票市場來看,那斯達克(Nasdaq)正在經歷20年來第3大的跌幅。
對經濟發展或是新創企業來說,最明顯的問題就是:「過去資本是免費的,但現在很貴。」 首當其衝的是科技、生物科技,以及近期IPO的公司。過去他們是表現最好的標的,當世界因為資本變得昂貴,重新衡量商業模式的價值時,這些標的反而是最慘烈的。
同樣以那斯達克來看,60%的軟體、網路、金融科技企業的價格比疫情前更低,儘管他們許多人在過去2年的時間內,營收與獲利都翻倍成長。
另外,「不計代價,成長第一」的時代也到了尾聲,當資本變得昂貴、大環境的不確定性高的狀況下,投資人對於燒錢成長的意願也會降低。
在種種大前提下,市場會更偏好盈利的公司,且復甦的回復期會拉的很長,難以在短時間內看到V型反轉,而會是一個緩慢復甦的過程。
怎麼活下來,甚至變得更強?
而這場淘汰賽,誰有辦法活下來,又或者說,誰能夠活下來?
紅杉資本認為,最終能存活的不一定會是最強壯、最聰明的公司,而是最能應對變化的公司,也就是「適者生存」。但對新創公司來說,不應該滿足於「生存」,危機應該也是邁向強大的轉機,就像知名F1車手Ayrton Senna所說:「你不能在大晴天一路超過15台車,但是在雨天可以。」
那些願意面對現實、快速適應、遵守紀律的創辦人,可以從3個面向變得更加強大:個人的心態、團隊與公司。
個人心態
先把自己整理好,才能持續領導團隊與公司前進。 新創公司的創辦人,應該要認清現實、面對恐懼,進而擁有戰勝恐懼的勇氣,才能把危機變成轉機。
團隊
向團隊重申未來的「願景」所在。唯有認同未來價值的夥伴,才是「傳教士」,能力強的「傭兵」會是發生問題時,第一個離開公司的人,而傳教士會留下。
創辦人需要謹記,顧客、員工、投資者都在等待你的提醒,請你告訴他們未來的願景與「為什麼」要加入你的願景,他們都在看著創辦人的方向與一舉一動。
公司
現階段最重要的就是現金與現金流。當公司的現金只剩下6個月,是誰都會慌張失措,所以從現在開始,不管銀行裡還有多少錢,制定節流的計畫,不一定要這一秒開始節流,但如果未來30天需要時,可以馬上行動。
另外,就是打造更健康的營收或開支計劃,像是Airbnb專注在本業,並轉向更長天數的租賃,提高客單價。如果有必要,裁員也可以是計畫的一環,很多公司在裁員後發現可以更有效率地工作。募資也是續命的方式,儘管現在募資可能會帶來很多不利的條款,但公司活著的意義遠大於那些條款。
改變是唯一選擇,適應與改變後才能變強
紅杉資本主要敘述對象是美國的新創公司,特別是那些處於高度成長期,參與過去資本派對的公司。在這52頁簡報的最後,紅杉資本也提到了:「不要坐在一起討論過去的美好時間,一廂情願地認為舊時光會回來,只是浪費時間。」資本派對在短時間內也許都不會回來。
而如果把鏡頭拉回台灣,先天市場規模的限制、投資人的偏好與小心翼翼,其實都讓台灣新創公司天生具有務實的個性,像是格外重視現金流或營收,雖然想像空間比較小,卻有機會在資本寒冬中,站得比其他人更穩。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