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創淘汰賽鳴槍!美國獨角獸倍增,今年可能面臨哪些隱憂?
03

【觀點】新創淘汰賽鳴槍!美國獨角獸倍增,今年可能面臨哪些隱憂?

經過開年這幾個月,2022年三月雖然也有股災,但若往前回朔,接下來我們最可能面對的不是2020年,而是達康股災發生的2000年與之後那段衝擊。

還記得在去年下半,全球經濟因為解封而回溫,加上因為前一年的基期偏低,許多經濟指標都呈現高幅增長,美股屢創新高、房市幣市更是錢潮洶湧。我所關注的新創領域,募資規模與上市家數、獨角獸數量可說是倍速增長,直到第四季才稍有停歇。

在當時最讓我且笑不出來的一則笑話,是2022年的英文發音(Twenty twenty-two)宛如【Twenty-twenty, too】,也就是【2020年,再來一次】。而經過開年這幾個月,2022年三月雖然也有股災,但若往前回朔,接下來我們最可能面對的不是2020年,而是達康股災發生的2000年與之後那段衝擊。

先看美國創投行業去年所募得新基金的總額超過一千兩百億美元,以及新上市公司將近千家,分別高於疫情前的平均值六百億美元及三百家,就是兩個讓人覺得很不對勁的數字。翻開美國一級(未上市股權投資)與二級市場(公開交易市場)的歷史,上一次出現這些巨幅的年增長率數字,是在一九九九年。

兩年前的疫情衝擊,雖然快速巨幅地打擊了實體產業,但也造就了許多行業加速數位化,加上從美國聯準會為首的各國貨幣寬鬆政策及紓困方案,讓一波又一波的資金湧進資本市場,企業與資產估值都快速被追逐獲利目標的資金給拱高,當時卻沒有太多人在意,派對一旦結束,誰會受傷最重。

2022-investment
圖/ ShutterStock

許多人認為是投資銀行與散戶,但創投業也損失慘重。過去兩年高速投資成長型新創的幾家創投基金,如軟銀願景基金與環球老虎基金,在過去四個月損失將近270億美元與170億美元,這還沒有計入北美的創投基金。估計這波股災至今,全球一級市場的投資人至少損失千億美元。

其實金融市場與經濟學家對這些現象的警惕之聲一直存在,許多有經驗的投資人甚至認為本次泡沫幅度超越2008年。但直到聯準會的升息之聲敲響,縮表時程定案,股市、幣市這兩個領先指標大幅修正,魔法變成的馬車與馬伕,也即將失去法力。當作為投資獲利出場的二級市場一路下殺,一級市場的新創估值與創投活動也必然急速調整。

每一季固定發布全球創投統計資料的產業研究機構CB Insight,非常罕見地在本月中旬發布了第二季季中報告,無論全球或北美的投資規模與案件數量,第二季統計都創下了過去一年的新低紀錄,即便第二季後半維持一樣的投資進度,也都退回到2020年底的數字(這還真是回應了Twenty-twenty, too的預測)。

一但市場開始恐慌或趨於保守,潮水退去的速度將比所有人以為得更快速。回首2008年9月的金融海嘯,雖然導因於次貸金融商品,但在雷曼兄弟申請破產與一連串的金融震盪下,當時可謂全球創投龍頭的紅杉資本於10月初對旗下投資新創公司,發布了一份【永別了,好日子】簡報,要所有創業者縮衣節食、儲備現金,準備面對資本寒冬。

bankruptcy
圖/ Unsplash

而隨著CB Insight這份報告發布的幾天之內,全球新創加速器之首,從2005年至今已經投資超過三千六百家新創、創造包括Dropbox、Airbnb、Coinbase等獨角獸的 Y-Combinator,於5月20日發布了一封標題為【經濟下行(Economic Downturn)】的公開信,提醒創業者資本寒冬在睽違十三年之後將再度來襲,信中的重點包括:

  • 最好假設情況將變得很糟,你的目標是讓公司存活。如果跟前兩次經濟海嘯一樣慘,那最好動手刪節成本、延長你的準備金到至少30個月
  • 如果你沒有足額的現金流,但你現有投資人或新投資人願意現在給你錢(就算用的是上一輪的估值條件),強烈建議你接受他
  • 不管你募資能力如何,你的責任是確保接下來24個月內沒能募到錢也能活下來
  • 經濟下行時會讓那些坐擁大錢的頂級創投們減緩他們部署資金的腳步,某些小基金甚至停止投資或關門。創投間的競爭減緩,將降低新創估值、每輪投資額與完成的交易案量
  • 創立五年內的新創注意了:要開始質疑你所習以為常的募資環境,你過去的經驗一點都不正常、未來募資將會更難
  • 如果你計劃在未來6到12個月內籌集資金,即使公司狀況很好,成功的機會也非常低。我們建議你更改計劃

當加速器領頭羊的YC說話,除了影響數千家獲投新創,全球幾萬家關心它的新創跟投資機構,以及創投基金背後的投資人跟創投同業,也都會進行緊縮跟延後投資的行動。某種程度來說,這樣的鳴槍示警,也是一種自證預言。

此外,這篇公開信,也是給所有已經出現財務壓力的新創團隊,一個裁員的正當理由。如果連全世界最大的加速器、每年投資新創數量居冠的YC都直接說出這樣的警告,我想執行長或人資進行解雇,應該心裡會比較好受、動作也會比較俐落。

沒有經歷過千禧年與金融海嘯的創業者與散戶,或者是在過去兩年進場追高的基金與投資機構,以及因鉅額投資而高速擴張的新創公司,都將受傷慘重。

這一回,海嘯將來得又快又猛,長達兩年的新創淘汰賽已經鳴槍。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