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高通膨、俄烏戰爭、聯準會緊縮、中國防疫封控及景氣疑慮等利空疊加衝擊,今年以來全球股債市走勢震盪,其中史坦普全球基礎建設指數今年以來逆勢上漲6.91%,優於MSCI AC世界指數下跌15.73%,成為金融市場異軍突起的投資黑馬。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表示,第一季末供應鏈瓶頸緩解但改善速度比預期慢,讓庫存和通膨擔憂加劇,加上中國防疫封控影響,預期供應鏈問題會再持續一段時間,增添總體經濟和聯準會緊縮政策的不確定性。
面臨通膨和升息環境,基礎建設資產挾抗景氣循環和應對通膨等優勢,已成為機構投資人近一年和未來看好的資產類別之一。
根據顧問公司bfinance四月發布的機構投資人調查結果顯示,82%受訪者擔憂通膨和利率上揚恐影響其達成中期投資目標的能力,過去12個月已有31%受訪者增加投資基礎建設資產,46%受訪者預計未來12個月將增加基礎建設投資,高居各資產之冠,高於欲加碼私募債券(42%)、房地產(39%)、通膨連結債(14%)、或是上市股票和債券資產的比例。
此外,高盛證券也看好在通膨環境下實質資產將在投資組合扮演一席之地,有助於分散傳統股六債四投資組合風險。追蹤1950年以來美國通膨高於3%且通膨持續上揚的環境下,實體原油和商品表現最強勢,未來即使通膨自高檔放緩但仍高於3%的環境下,具備現金流量創造能力的基礎建設、房地產、能源和黃金礦脈類股的表現依舊可期。
美盛凱利基礎建設價值基金經理人尼克.蘭利表示,預期受到疫情影響的供應鏈通膨可能開始消退,但目前尚未被市場重視的氣候通膨風險可能會接踵到來,預期氣候通膨將在2025年左右開始出現且可能會維持未來十年或二十年,驅動氣候通膨的因素眾多,其中碳定價(carbon pricing)在以市場為基礎的低碳經濟中扮演關鍵角色,中長期將推升物價上漲。
由於基礎建設資產的本質具備應對通膨的特性,基金的布局策略就是要建構一個能聚焦於實現長期可持續性實質絕對報酬率的投資組合。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認為,相較於許多實質資產的流動性較差且缺乏穩定的收益,上市基礎建設股票不僅具備實體資產的通膨轉嫁能力,因為有政府監管或特許經營權契約保護,因此能提供穩定現金流量且波動風險較低的優勢。
此外,過去基礎建設投資被視為是退休基金等機構法人或私人銀行高端財管客戶才能投資的產品,但隨著近幾年各國相繼擴大基礎建設產業支出並吸引民間資金參與,擴大上市基礎建設股票的投資範疇,現在小額投資人也能輕鬆參與基礎建設的投資商機,建議可採單筆和定期定額策略並進。
責任編輯:吳秀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