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是割韭菜?還是煮鍋美味的石頭湯?NFT行銷重點要塑造「品牌價值」
【專欄】是割韭菜?還是煮鍋美味的石頭湯?NFT行銷重點要塑造「品牌價值」

近期市場上許多藝人、網紅等知名人物,藉著發行NFT「收割粉絲」,導致許多不太懂就購買NFT的人,感覺自己被騙了。這幾個月大概是NFT名聲最臭的時期。

我寫了好幾篇NFT入門、NFT詐騙相關的文章,苦口婆心地告訴大家先學習、想清楚再投資,但阻止不了一堆「菜雞」進場被「割韭菜」(指不熟市場的人進來賠錢)。論投資我也賠得不少,但是論行銷,倒是有一些體會:NFT行銷,就是要煮一鍋美味的石頭湯。

石頭湯的童話故事許多人有聽過,飢餓的士兵拿著普通的石頭,號稱要煮美味的石頭湯,想喝這碗湯的人,就要提供指定的食材。於是村民拿來排骨,有人拿蘿蔔、番茄,有人拿來鹽、香料等。最後煮出來,果然美味無比,大家都很滿意,邊喝邊唱歌跳舞。

小時候只覺得士兵很聰明,長大後才知道,這就是行銷人的功力。人總是笑稱賣得出去的是NFT,賣不出去的是JPG,但一開始大家都是把作品弄上區塊鏈,就像手中只有石頭一樣。

NFT.jpg
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具有獨一無二、不可相互替代的特性。

石頭湯要怎麼煮?

可以把成功煮好一鍋石頭湯,當成是一種行銷上對於「品牌價值」的塑造,石頭湯跟龐氏騙局的最大不同是:喝湯的人很滿意,但龐氏騙局就只單單是一個資金盤,等後面的資金一斷掉,這個資金盤就玩不下去了。

原本就有品牌存在的狀況下,發行NFT容易許多,但那些購買NFT的人,是否認同品牌價值?有許多從來不買Adidas服飾的人,花了超過一個以太幣(5月初的價格約新台幣8萬元)去買Adidas NFT,真的只是想要兌換全身螢光綠的運動服或是亮橘色的毛帽嗎?我想大部分的買主,買的是對於這個品牌價值的未來想像:未來會有多少限量的商品?會有名人也持有這個NFT嗎?這個NFT會不會是Adidas推出人人稱羨的VIP證,價值也跟著水漲船高?

知名設計師如村上隆等人推出的NFT也是同一個道理,消費者一開始什麼都不知道,光看3D人物圖還想不到跟設計師的關聯性。我今天說那都是石頭,持有者也不見得反對,因為他們也不認為那些圖就是曠世藝術,而是相信了設計師的未來性。

少數來源不明、成員不明的NFT項目,也成了高價的藍籌股,許多人覺得嗤之以鼻;但若「埋伏」在他們社群當中一陣子,就會發現他們的行銷手段很扎實,有些虛實整合非常成功,大排長龍的實體展場充滿各式各樣的體驗,人們搶著打卡拍照、買福袋,並且很驕傲地在會場相認,以便於未來在虛擬世界中繼續交友。這個品牌除了像是一種尊榮的名片,周邊商品也推到一個極致,就像你身邊許多女孩子,看到Hello Kitty直呼可愛,動不動就買聯名商品一樣。

行銷的本質:受眾和感知價值

在主流的以太鏈上,熟悉市場的投資者就像獵鷹一樣,他們出手捕獵未來可能產生品牌價值的NFT項目,一旦發現團隊除了鑄造以外沒有長期經營的本事,立刻就會在市場上拋售了。因此很多NFT都經不起二級市場的考驗,價格直直落被「破發」了(地板價低於發行價格)。

做NFT行銷,跟做其他行銷的本質是一樣的,要先考慮受眾和感知價值。

從受眾觀點來看,在台灣,大部分人並不是好幾年前就擁有加密貨幣的原生一族(我們稱為Crypto Native),而是因為既有品牌對會員行銷而入手,或者是玩區塊鏈遊戲而加入。比方說邊走邊賺的遊戲Stepn,讓許多人擁有了第一雙用加密貨幣購買的虛擬跑鞋。面對不是Crypto Native的受眾,硬要拉到以太主鏈上,除了學習門檻以外,高額的礦工費(Gas Fee)也讓人退卻,因此先考量受眾的接受度,再選擇適合的公鏈是第一步,甚至有沒有需要立刻就上鏈,或是被要求才幫忙上鏈等,都是可以考慮的。

STEPN
區塊鏈遊戲Stepn,主打能購買一雙NFT虛擬跑鞋,讓玩家「邊跑邊賺」(Move to Earn)。
圖/ STEPN官網

感知價值因應受眾而變,昂貴的名牌包就是一種感知價值的體現,認同的人看到別人背名牌包會很羨慕;同理,歐美有些幣圈大佬或社群大師推出的NFT圖片可說是醜怪等級,一般人覺得莫名其妙,但買了就能加入他們的社群,感覺跟這些大師更接近了,參加線上問答(AMA)還親自回答你的問題,甚至舉辦幾千人的實體研討會,只有持有者能參加!

受眾是市井小民,親切的價格加上實際的賦能,才會有感知價值,假設Costco出一種NFT,是可以保留某些需要去現場搶購的熱門商品,那對會員來說就很實際,一開始就有話題熱度。購買時加上一點開盲盒的樂趣,若抽到稀有度高的金卡,足以在社群上跟朋友炫耀。其實很多品牌出NFT,這些附加功能都是拿來當VIP會員證操作,要兌現的功能成本都當成行銷費用出了,收穫的是公關效果和忠誠度。

可能品牌拿出來的這些賦能,本身成本也是極低,根本就是「石頭」!你說是嗎?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關鍵字: #NFT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博弘雲端打造金融業專屬 AI 解決方案 賦能金融產業實現智慧轉型!
博弘雲端打造金融業專屬 AI 解決方案 賦能金融產業實現智慧轉型!

從流程再造、智能客服到科技防詐,AI 正在一步步改變台灣金融業的樣貌。根據金管會「金融業者及周邊單位應用人工智慧」調查結果,金融業者導入AI與生成式AI的比例已從29%提升至33%,顯示金融業對AI應用的需求正持續升溫,而AWS亞太(台北)區域的正式啟用,更將加速這股成長力道,讓AI躍升為金融創新的核心引擎,推動整個產業快速邁向新局。

在這股潮流下,博弘雲端作為台灣第一家與AWS簽署台北區域戰略合作協議(New Region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Agreement,SCA)的雲端解決方案專家,如何協助金融業快速導入創新AI應用,讓「智慧金融」能夠真正落地在各個金融場景中?

對此,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副總經理陳亭竹給出的答案很明確:關鍵在於從痛點出發,讓金融業能夠以更低的門檻達成數據上雲與導入AI應用的目標。

標準化 × 客製化,雙管齊下加速金融AI真正落地

陳亭竹進一步指出,金融業在推動雲端與AI應用時,普遍面臨合法合規、AI倫理風險、人才不足與組織變革等四大挑戰。對此,博弘雲端提供產業客製化AI解決方案,滿足金融業在AI與數據應用上的多元需求,進而加速AI應用落地。

「要讓AI應用在金融業真正落地,雲服務業者的客製化能力是關鍵。」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技術處長孫正忠強調,因為每家金融業對上雲和AI應用的需求並不相同,甚至對AI 技術的要求與精準度都有不同期待。而標準化產品雖能快速導入,卻難以完全貼合每位客戶的營運場景與精細需求,唯有結合客製化服務,才能真正滿足金融業在AI與數據應用上的高標準,並符合大型金融客戶的嚴格驗收要求。

因此,博弘雲端推出產業客製化AI解決方案,建構在標準化解決方案的架構之上,進一步依照客戶需求進行微調。不僅能讓 AI 回答更加精確,也能更貼近終端客戶的實際需求,無論是篩選資料、優化決策,甚至提供行銷策略建議,都能展現更高的效益。

除了透過客製化服務滿足金融業者AI與數據應用上的多元需求,博弘雲端亦推出標準化產品驅動金融產業AI革新。從”AICOM”提供的新世代雲智能管理功能,賦能金融IT部門一站式管理雲端資源、即時掌握AI訓練資源運用狀態;到”LEMMA”提供的 AI企業知識代理,藉由LLM (大型語言模型) 摘要與整理重點、大幅減少人工查詢資料的時間,這些產品不僅加乘金融業者採用AI的效益,更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方程式。

RD099049.jpg
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副總經理 / 陳亭竹表示:要讓AI應用在金融業真正落地,雲服務業者的客製化能力是關鍵。唯有結合客製化服務,才能真正滿足金融業在AI與數據應用上的高標準,並符合大型金融客戶的嚴格驗收要求。
圖/ 數位時代 拍攝

售前 × 數據雙團隊,一站式滿足數據處理和AI應用需求

金融產業的AI應用百百種,博弘雲端不只提供產業客製化解決方案,更透過技術團隊的深度參與來強化客製化程度。首先是售前技術團隊,該團隊整合公司多年服務大型客戶的經驗與專業人才,能在專案初期便與客戶進行需求訪談與技術交流,並據此繪製完整的系統架構圖,確保AI應用精準契合需求,大幅提升專案成功落地的機率。

其次是數據團隊,涵蓋數據工程師、數據分析師與數據科學家三種不同職能,能與售前技術團隊的需求分析與架構設計緊密銜接,一站式滿足金融業從數據處理到應用的完整需求。

博弘雲端台灣AWS事業處業務資深處長郭仁傑進一步說明二個團隊的具體運作模式。售前技術團隊在完成需求分析與架構圖後,數據工程師會協助金融業將地端資料搬遷到雲端資料倉儲,並確保數據的正規化與可用性;接著由數據分析師統整數據並建立戰情室、商業智慧分析等應用,幫助客戶快速掌握營運數據;最後由數據科學家根據實際應用情境選擇或開發適合的AI模型,實現提升營運效率或優化客戶體驗的目標。「經過概念驗證與專案的執行,金融業普遍能提升5倍以上的資料處理效率,運用AI提升10~50%不等的生產力」,郭仁傑強調。

RD099024.jpg
「要讓AI應用在金融業真正落地,雲服務業者的客製化能力是關鍵。」博弘雲端台灣暨東南亞事業中心技術處長 / 孫正忠強調
圖/ 數位時代 拍攝

攜手 AWS 與生態系戰略夥伴,全面備戰金融業轉型需求

除了內部團隊的緊密協作,博弘雲端也積極深化與AWS和第三方夥伴的合作關係,加強解決方案的廣度與深度,確保能更全面回應金融業多樣化的需求。

「客戶至上一直是博弘雲端的企業文化,」陳亭竹表示,博弘雲端很早之前就洞察到金融業數位轉型的商機,加上AWS當時正如火如荼推進亞太(台北)區域的落地,因而與其展開台北區域戰略合作協議的討論,並於2025年7月正式簽訂,成為台灣第一家簽署該協議的AWS核心級諮詢夥伴。

「這是一份區域級的合作協議,必須要有足夠紮實的市場經驗和具代表性的客戶導入案例,才能獲得AWS的認可與信任,」陳亭竹強調,這份協議不僅代表AWS對博弘雲端實力的高度肯定,更意味著博弘雲端可以進一步放大服務能量,串聯更多生態圈夥伴,全面支援金融業的數位轉型。

由於金融業在上雲時,對資安防禦、效能監測、數據管理等面向,可能都有不同需求,博弘雲端自成立以來,便持續與不同領域的夥伴攜手合作,包括Palo Alto Networks、Databricks及MongoDB等國際級解決方案廠商,滿足金融業在上雲時的特殊需求。而隨著與AWS簽訂台北區域戰略合作協議,博弘雲端得以進一步擴大合作生態圈,為金融業打造更完整的雲端與AI解決方案,全力加速其上雲與創新進程。

專業技術建立信任,博弘雲端成金融業轉型首選夥伴

憑藉卓越的客製化服務能力、與AWS的緊密合作關係及多元的生態圈夥伴,讓博弘雲端在金融領域展現亮眼成果,不只在技術面持續採用創新科技賦能金融業成功轉型,更透過技術專業力獲得客戶高度信賴,某大型金融業客戶在數據上雲專案結束後,主動表示希望繼續合作。

郭仁傑說明,博弘雲端自3年前開始,即協助該客戶將地端數據逐步上雲,並導入Data Hub建立完善的資料治理(Data Governance)機制。隨著數據上雲後的效益逐步展現,不僅吸引同集團內其他子公司與海外據點相繼啟動數據上雲計劃,更將合作期間展延至7年,藉助博弘雲端的技術與服務能量,持續深化雲端與AI應用,推動整個集團的數位創新藍圖。

1757919697308.jpg
郭仁傑說明,博弘雲端自3年前開始,即協助該客戶將地端數據逐步上雲,並導入Data Hub建立完善的資料治理(Data Governance)機制。
圖/ 數位時代 拍攝

目前除了金融業之外,博弘雲端在製造、零售和公部門也累積了豐富的雲端技術導入經驗。展望未來,博弘雲端除了持續與AWS維持緊密合作、不斷精進雲端技術能力外,更將全面強化在資安託管服務 (Managed Security Services Provider, MSSP) 與技術生態圈的戰略布局,並積極拓展東南亞市場,成為台灣雲端服務業進軍國際的領航者。不僅向海外輸出台灣的成功經驗,更將成為驅動東南亞地區數位轉型的關鍵力量。

更多金融業上雲案例:立即與博弘雲端專業團隊討論

https://www.nextlink.cloud/contact/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