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設計
2002.10.01 | 技能

這是嶄新的價值革命,從靜態的知識,走到整合視覺、技術、市場的設計。設計,不只是設計師的能力,還是你我都需具備的眼界與修練。因為,你我同是為顧客創造價值的人。
午後的誠品書店,流瀉著輕柔的音樂。平日展示進口名牌文具、精品的區域,來了新到貨。小狗造型的紙夾、精巧的數位相機、手機造型的計算機,一如往常,驚喜與趣味開始集結。
「這是台灣自己設計的啊!」一對情侶拿著數位相機把玩驚呼著,一旁的路人甲乙聞言,全都一起翻轉產品,不可置信盯著背面的「Made in Taiwan」。
轉過頭,「台灣設計優良產品展售會」的一方紙牌,置於一角,彷彿安靜地微笑著。

**看!台灣的精彩

**
其實,台灣的設計,在國際間是有得獎的傳統的。早在1991年,宏碁的486電腦,就得到德國漢諾威IF的優良設計;今年,明基電通的兩款數位相機,分別獲得美國IDEA2002的銅牌獎,是除了韓國三星外,唯一進入得獎數前10名的亞洲公司。
來看看華碩剛上市、全世界最輕巧的筆記型電腦吧。香檳色的外殼,搭配880克的輕盈,細緻得如同一本精裝書,打開來,純黑的螢幕,卻有如客廳視聽組合般華麗。這款還未命名的產品,已經入圍日本G-mark獎(於10月中頒獎)。
再來看的是今年自行車環法大賽冠軍隊伍的用車。碳纖維的超輕材質(全車不到2公斤)、符合人體運動工學的支架設計,加上顯眼的色彩,售價高達8000元美金,約當一部小轎車的身價。這是來自台灣的捷安特,看著它,你一定會覺得驕傲極了。
但也許你總羨慕韓國有三星、日本有Sony,抱怨著:「台灣做的東西,就是一點設計感也沒有。」
因為這麼棒的設計,多數的產品台灣是買不到的。今年獲得台灣優良產品設計獎,以設計外銷禮品文具的創典國際經理李文純記得,有天一個同事在東區精品店看到自己設計、回銷到台灣來的產品,隨口問了店員一些有關產品的事,結果店員小姐相當堅持:那是荷蘭的設計師設計的,「真的不知該感到高興,還是感到悲哀。」

**掙脫代工的桎梏

**
另一方面,「台灣精采的作品不少,只可惜整體環境對設計不夠重視,好的作品往往就只是曇花一現。」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系主任丑宛茹惋惜地說。
其實,台灣工業設計的起步不算晚,1961年的時候,中國生產力中心就成立「產品改善組」,致力於設計推廣,之後,外貿協會設計推廣中心就一直努力協助企業,將設計能力提升至國際水準。
說來真是令人五味雜陳。「10多年前,韓國還派人跟我們學習取經,」設計推廣中心設計情報組組長蕭有為感慨地搖頭:「可是現在人家已經有三星,設計中心也建起來了。」
問題出在哪?「多數企業還是相信代工是生存之道。」七觀設計公司總經理潘禮旺觀察,過去的榮景,多數企業主還是只相信自己的成功法則。
這種心態,甚至讓工作者產生一種「設計力的失敗主義」。丑宛茹記得,有一年她擔任台灣設計獎的評審,多數入圍的業者在上台講解產品時,完全講不出設計理念,只是一直強調產品的成本多低、生產過程多麼辛苦,「我們跟Sony是不能比的。」旁邊一位義大利的評審對這樣的心態相當氣憤,手指用力敲著桌面,吼著:「拿出你們的創意跟人家比!」
冠廷設計公司設計師吳婉華也深有感觸,廠商在趕時間與成本的壓力下,設計往往必須妥協、將就,此外,台灣仿冒風太盛,也使得業者不願投資在設計。

**從細節著手

**
凡此種種,「關鍵,還是在於台灣的業者不覺得設計可以賺錢,」蕭有為表示。
設計真的不能賺錢嗎?「前年,我們所設計的一款花生及雞蛋造型的烤肉爐,就讓特力屋拿到威名百貨(Walmart)1000萬美金的訂單,」特力集團轉投資的設計公司U2I.d,總經理林一順驕傲地說。
設計,不但可以獲利,而且可以無限倍增獲利。投資不大,但能力卻需累積。
「工業設計重點在開發一個可用的產品,所以絕對不是外觀造型好看而已,包括機構的設計、模具的開發、一直到量產規模,都是工業設計必須考慮的範圍。」明基電通工業設計中心設計總監王千睿指出,從理念、市場、美學、創意、人因工程、經濟規模,每一部份的能力都需具備,最後才能展現出市場的價值。
「正因為工業設計必須植基在工業生產的基礎,台灣有條件、更有資格好好發揮,」曾在德國留學,具有德國工業設計師證照,並曾參與保時捷跑車設計的王千睿分析:「關鍵在於明確的市場分析,還有,重視細節的堅持。」
「細節」,聽來無足輕重,但偏偏正是台灣企業的要害。
早年以生產電視機聞名的青雲國際,去年開發出一款比Sony還薄的電漿顯示器(僅僅8.6公分厚),IA事業群副總李義平就說:「當我們要求注意細節,很多協力廠商覺得是我們在找麻煩,」他表示,品牌業者本身覺醒並不夠,「要上下游都有共識才能辦到。」
貼近市場需求
「很多廠商來談case,通常只會告訴我們:『我要一個看起來漂亮的產品』,」冠廷設計師吳婉華表示,「沒有做過市場分析,怎麼知道消費者要什麼?」她與同事花最多心力的地方,並不是畫圖之類技術性的問題,而是幫客戶找到市場定位。
「許多資訊廠商所謂的市調,還是只會在光華商場做街頭問卷,」潘禮旺分析。多數台灣企業不理解,設計並非僅止於外觀,而是上起自理念、下落實到成本的高階策略。這個現象,從多數企業的設計單位都位居技術研發部門之下,便可看出「技術導向」所產生的盲點。
以在國際工業設計界頗受好評的飛利浦設計中心為例,全球有13個據點,其中亞洲有4個,台灣是其中之一。11年前,原任惠而浦工業設計公司副總裁的馬札諾(Stefano Marzano),接任飛利浦設計中心總監一職後,首要動作便是整合分散各地的資源,並將設計中心提升至一級決策單位,直接向執行長負責。
從另一方面來說,企業只是具體而微顯示出整個台灣對設計的重視程度。在剛完成預算的挑戰2008國家計畫,推廣設計的3億預算,卻被刪到只剩3千萬,對照奈米科技230億的預算一毛都沒刪,一名長年推動設計工作的公務員無奈地說:「連人家的零頭都不到,怎麼辦?」

**啟動產業價值革命

**
也許立法委員並未察覺,一場台灣最具規模的產業價值革命,已經悄悄展開。從OEM到ODM,代工業者正憑設計能力贏取更多訂單,而前進國際市場行銷,要靠設計做為品牌的後盾。
校園率先動了起來。實踐大學設計學院打破工業設計歸屬工學院的傳統,集合其他設計科系,成立設計學院,積極推動跨系交流,每年更邀請國際有名的工業設計師,開設為期3至5天的訓練營,甚至聘來當客座教授,「台灣要打開視野、培養自信,」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官政能豪氣地說。
明基電通也在去年成立設計中心,人員除了工業設計本科系之外,更積極延攬人文社會背景的專才,最近更邀約一名台大社會學博士加入,「任何的設計或藝術品,都是時代情緒的媒介,」王千睿說,過去台灣都是垂直性思考,缺乏跨業的水平思考,「我們希望在科技外,加入人文的基因。」
華燈初上時分,離開誠品,敦化南路上依然車水馬龍,打扮入時的上班族、個性十足的青少年,從Gucci的櫥窗前走過,眼神還依戀著燈光下簡單優雅、經典復古的黑色時裝。台灣人不喜歡好的設計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未來,無論你是從事的是行銷、業務、會計,還是CEO,設計,都是你開啟顧客心扉、春天的第一縷和風。
歡迎蒞臨,靈魂經濟學第一章──設計。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每年在台灣約有超過8萬家新設公司商號的誕生,然而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內部統計數據顯示,真正完成網站架設、踏上數位轉型起點的新設立公司卻不到一成。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新創團隊或微型企業,雖然正式登記成立,卻仍缺乏最基本的「數位門牌」,也就是企業的專屬域名名稱。

TWNIC 執行長余若凡指出,這看似是台灣新創團隊在數位轉型上的一個缺口,實際上卻是關鍵成長與強化自身數位資產的關鍵。「域名其實是數位轉型的起點,如果沒有自己的域名,基本上就還沒真正開始。」她強調,數位轉型已經不只是上雲端或導入 IT 設備,更進一步的是「建立數位信任」;但眼下許多新創連第一步都還沒跨出。

三大現實痛點突顯,域名是新創跨出數位轉型第一步的關鍵

余若凡觀察,許多新創公司之所以未能及早佈局域名與數位資產,主要來自三個現實因素。首先是資金有限。對於初創立的新創團隊來說,創業初期事務繁雜、資金有限,許多團隊會優先把錢投入營運,對域名或網站架設常抱持「之後再說」的心態。其次,則是缺乏整體數位策略的構想。余若凡表示,許多新設企業或新創團隊少有在成立之初就規劃品牌的數位溝通路徑,更遑論導入數位品牌策略。

最後是對「數位信任」的認知不足。余若凡提到,許多企業直到品牌被仿冒、消費者受詐騙波及時,才意識到域名的重要性。「你等到有名氣後再來搶域名就太晚了。」她特別提醒。一旦品牌名稱被他人搶先註冊,甚至被詐騙集團利用,損失往往難以挽回。

而看在余若凡的眼裏,域名對於新創企業其實有三重意義。第一,它是企業的「數位門牌」。清楚、好記的域名能讓消費者快速找到企業,也代表著品牌在網路上的官方身分。第二,它是品牌行銷的起點。她指出,你必須要有自己的家,然後再去連結各種社群平台與通路。擁有域名,可以將社群經營、搜尋流量與品牌曝光整合在一起,累積成企業的長期數位資產。第三,它也是防禦性的工具。許多企業認為「不架網站就不需要域名」,但實際上,單純註冊域名就能防止他人搶註或利用相似網址詐騙,成本只要幾百元,卻能省下未來更多麻煩。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余若凡執行長
圖/ 數位時代

從「免費申請」到「快速架站」,52168為新創打造快速數位起步

為協助更多新創企業補上這一塊關鍵拼圖,TWNIC 為歡慶25周年,今年特別規劃「52168 Go! 免費域名註冊方案」,更首度針對自112年起的新設公司與商號,加碼免費提供含「com.tw 或 .tw」及「.台灣」等兩筆域名的註冊。這不僅讓新設公司能以0元自選擁有自己的域名,及低成本建置國際品牌識別,中文域名更能讓以在地化為優先的新設公司、新創團隊或是擁有創意諧音名稱的店家,直接使用最具代表性的中文作為數位門牌。

「我們希望透過免費的方式,讓企業更容易跨出第一步,養成擁有自己數位門牌的習慣,無論是用來建品牌、做轉址,或先作為防禦性註冊,都可以開始累積數位資產。」余若凡表示。今年TWNIC方案不僅延長了申請對象的年限,也在免費之餘特別簡化申請流程,讓新創團隊輕鬆完成。余若凡說,企業只要備妥公司或商號設立證明,線上填寫資料、選好想要的域名並上傳文件,最快一個工作天內即可生效。

「我們希望讓這件事情的流程簡化到創業家們用幾分鐘就能完成申請,」余若凡笑說。不僅如此,TWNIC 也希望讓這項服務的效益極大化,不只是積極推動域名的申請,更同步規劃了後續的配套措施。申請完成後,企業可以透過「轉址教學」將域名直接連結至現有的社群媒體等平台,不需額外調整營運模式,就能立即擁有屬於自己的專屬門牌;同時,TWNIC也提供大型雲服務供應商的免費空間作為範例,提供清楚的「架站」教學,協助企業快速打造基本網站。這樣的設計,讓資源有限的新創企業不僅能輕鬆取得域名,還能在最短時間內建立屬於自己的數位家園,為品牌發展打下穩固基礎。

從「數位門牌」出發,為新創奠下品牌與信任的起跑線

對於許多初創企業而言,品牌的第一張名片,可能不是實體名片,而是域名名稱。余若凡強調,數位轉型的時代已經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非做不可」的基本條件。

「我們希望 52168 能成為新創的堅強後盾,從最簡單、最基本的地方,幫助他們在數位化的道路上打好地基。當企業開始累積數位資產,品牌信任也會逐步建立,整體產業生態才能變得更安全、更有韌性。」余若凡說。透過52168方案,TWNIC 不僅提供免費資源,更試圖翻轉企業對「數位門牌」的認知。對於正處於創業起跑線上的新創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最簡單,也最值得立即行動的關鍵步驟。

請上「52168 Go! 新設立公司/商號免費域名註冊」活動網站 https://52168.tw/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