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創掀海外掛牌熱!後繼者想追上還須克服哪2大難題?
01

台灣新創掀海外掛牌熱!後繼者想追上還須克服哪2大難題?

過去一年內台灣新創公司陸續在海外市場掛牌,「上市」這件過去10年大家避而不談的議題,突然火熱起來,人人都有了機會,但卻不是人人都有把握。

很長一段時間,國外股票市場不管是那斯達克(Nasdaq)、東京證交所、多倫多證交所,對台灣新創環境都像是熟悉的陌生人,只聞其名卻不熟內在,就像是攀登難度遠高於聖母峰的K2峰,知道的人比實際造訪的人多上數千、數萬倍。

但在1年內,Appier在日本上市、JustKitchen在加拿大上市、Gogoro透過SPAC(特殊目的購併公司)模式登陸那斯達克,接續著玩美移動也預計在2022年第3季掛牌,之後陸續還有幾家公司有在海外市場掛牌的計畫。

瞬間,各家新創之名登上許多媒體的版面,突破新創圈展示在世人的眼前。榮光當然也照耀到還在努力的台灣新創公司。「上市」這件過去10年大家避而不談的議題,突然火熱起來,人人都有了機會。

台灣新創海外布局
圖/ 數位時代

難題1:如何國際化

鎖定海外市場,找當地人合作

但卻不是人人都有把握。在《台灣新創生態關鍵10年及展望》報告中,SparkLabs Taipei創辦人邱彥錡就提到,「我不認為台灣新創應該要『先在台灣發展好,再到海外拓點』,而是第一天就要以國際角度設想。」

針對疫情衝擊全球景氣,邱彥錡表示:疫情只是讓我們提早面對並加速催生更多元的科技發展。危機就是轉機,台
SparkLabs Taipei創辦人邱彥錡提到,台灣新創第一天就要站在國際角度設想未來方向。
圖/ SparkLabs Taipei

且綜觀台灣獲得B輪之後資金的新創,大多鎖定了一個以上的海外市場。

而切入的方法也略有不同,大致上已經從創辦人帶一卡皮箱飛過去,轉移到找尋當地專業人才的時代,就像心元資本創始執行合夥人鄭博仁所說:「找對的人、找當地人,不是你自己跑去那邊。」也有新創善用購併來獲取當地團隊,Appier就是其中的翹楚,藉由收購日本與印度團隊,充實產品線的同時也獲得一批員工,再依此建立起合作網路。

並沒有萬用的開拓海外市場公式,就算在同一個國家,也能有不同的策略。舉例來說,iKala旗下的網紅行銷服務KOL Radar前進日本之時,就是往「協助日本品牌進入台灣」前進;又或者主打都會即時娛樂預訂的FunNow,並沒有選擇服務日本當地的使用者,而是希望先成為台灣人到日本旅遊時的預訂幫手。這當然與資源運用有關,但新創就應該是最妥善運用資源的專家。

服務日本品牌到台灣、服務台灣用戶到日本,或許都只是過渡期,唯有先站穩腳步,才有後續的可能性。

難題2:與國內外企業搶人才

考驗如何調整薪酬、組織文化

緊接著是人才問題,打開104人力銀行,電子資訊/軟體/半導體職缺多達近20萬筆,還不論在LinkedIn上的外商公司,而這個數量差不多是台灣目前一年大學生的畢業數量。

不只內憂, 遠距工作加速外商公司在全球搶奪人才資源的腳步 ,Appier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游直翰說,Google、Meta早就是Appier爭取人才的對手。

所以早已有人往更源頭攔截人才,如耐能創辦人劉峻誠和雲象科技創辦人葉肇元,透過在大學授課,不僅教育後進,也期望能在學界延攬新一代人才。因此,未來考驗台灣新創在薪酬、組織文化上的規劃。

好消息是隨著愈來愈多新創公司成功上市,讓更多人(不論國內或國外人才)願意相信手中的股票有機會變現,有機會獲得10倍、100倍的報酬。另一方面,品牌與企業文化的建立,雖然從來不是台灣公司的強項,但仍要克服,否則將在人才面斷炊。

國際化與人才問題,都不是第一天存在新創圈,只是在未來一片光明之時,不免放大檢視現階段最迫切的挑戰,把K2峰變成阿里山的那日,才會更快到來。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關鍵字: #IPO #新創公司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