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很深刻,之前與一家新創討論投資事宜,他第一個問題是:『你(創投)能給我什麼價值?』」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器總經理郭大經說回憶道。
當愈來愈多台灣新創在國際上獲得肯定,台灣創投雖然更有機會獲利出場,同時也面臨了許多挑戰。根據創投公會的統計,今年整體創投家數達到288家,近2年新設的創投公司就有50家。儘管創投間可以合作,互相補齊不足之處,一起給新創協助,但優秀標的就算變多還是有限,讓台灣新創與創投的地位,發生了微妙的轉變,從創投選新創,轉移到了新創挑創投。
「這就考驗創投可以給新創什麼附加價值,不論是專業、貢獻或國外連結。」郭大經強調,這樣的狀況在矽谷稀鬆平常,提供資金以外的附加價值,也是創投存在以來的挑戰。隨著台灣新創拓展海外市場、登陸海外股市佳績連連,讓這些挑戰被放大檢視。
挑戰1:走向差異化,綜合性創投應聚焦後期階段
這2年來「主題式創投」的出現,也是為了提供對應的價值,在創投之間做出差異化。
「以前台灣比較多綜合性的創投,就像規模很小的百貨公司,什麼都有、缺乏主題。」創投公會理事長邱德成說,「 近1~2年有比較多的轉變,出現很多聚焦型的創投 ,像是益鼎創投的半導體或ESG主題,還有之初創投(AppWorks)瞄準AI(人工智慧)跟區塊鏈。」
郭大經也同意走向差異化、垂直化、專業化的主題式創投出現:「美國、中國的創投碰面了,第一句話就是問:『你是投什麼的?』每家創投都會有很清楚的領域,這本來就是國際趨勢。」或者是更專注在天使輪、A輪、後期,瞄準不同階段的新創投資,也是創投做出差異化的方式。
「大家都在想辦法找出自己最能協助新創的角度。」邱德成說,但這也不代表綜合性的創投會消失,只是它們可能會更聚焦在投資後期階段(如Pre IPO階段),更需要資本力量的新創。
既然提到專業化,CVC(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企業創投)就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比起純財務性創投, CVC更聚焦在新創與企業本業間的合作,進行策略型投資。
「還是有不少企業的投資單位隸屬於財務部門,以營收貢獻來判斷績效,忽略了企業發展的策略布局。」台杉投資總經理翁嘉盛說,「台灣與美國產業發展路徑不同,CVC大部分都很低調,大家只能摸黑前進。如果更多CVC願意出來分享經驗,有更多、更好的榜樣,也許可以鼓勵台灣企業投入CVC。」
至於台灣新創的國際能見度增加,引發國外創投的關注,是否會因此擠壓到台灣創投,大多數受訪者都認為 機會大於挑戰 。在專業化的前提之下,創投間的合作會比競爭更頻繁,「有更多海外創投、國際加速器來看台灣的案子是一件好事,有助於台灣打造更健全的投資與創投環境;加上台灣本來就應該在本土、矽谷、國際之間打造正向循環的新創生態系,海外投資人並不會帶來太多的擠壓。」翁嘉盛說。
挑戰2:缺「創業家」創投,不但了解產業,說服力也更高
而全球遭遇到的人才短缺問題,創投產業自然也無法避免。不過,創投並沒有專屬的職涯道路,創投人才也沒有明確的定義,也就是說並沒有一個科系或課程,標明念完就能成為創投。
達盈管顧投資總監盧志軒講得更加明白:「只要有利可圖,就會有更多人加入新創圈。有好的新創,就有更多投資人會投入,就會有更多人投入這個產業。」
郭大經認為, 台灣真正缺少的是「成功創業家出身」的創投 。當創投不僅是提供資金,也給予新創公司營運上的協助,不同新創遇到的問題都不一樣,在A、B、C輪階段的新創會遇到不同難題,或者是不同商業模式、產品、產業的新創,也都需要不同的協助,而這些協助來自創投對實務的了解程度。
「如果讓游直翰(Appier創辦人)、陸學森(Gogoro創辦人)、陳明明(KKday創辦人)來當創投,他們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產業,也會比任何人都有說服力,因為他們就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郭大經說,「台灣資金、新創、人才的循環還沒有完成,但已經有了很好的開始。」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