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 Will,歡迎來到X調查。」想必許多讀者讀到這一句,腦袋一定響起熟悉的聲音。
以講解各國懸案、犯罪、越獄、救難事件為主題的「X調查」,不只是在YouTube上非常有名的頻道(133萬訂閱),平均一隻影片50 萬觀看起跳;身為海外中國人,Will 在 Bilibili 平台(簡稱B站)上也擁有 175 萬的關注量。「X調查」是同時經營B站跟Youtube皆成功的絕佳案例。到後來,如台灣的百萬網紅「這群人」其實也跨海經營了B站。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頻道,是同步在這兩邊平台播出,慢慢打破了過去中國網紅與網路經營的「封閉性」。
這幾年中國不少直播跟頻道主因為MCN公司或審查關係受災,曾有不少頻道一夕清空;而傳聞了好幾年中國要監管網紅的消息,也終於在今年3月成為具體的政策公布。過去幾年,在網路影響力愈來愈大的B站直播主(或說up主)當然想要拓展海外市場,他們也愈來愈能接軌國際網路趨勢。加上YouTube廣告收入EPCM收益較高,與其說是轉戰,不如說他們只要將同一套內容平行搬移,不但能夠分散風險,還能夠有觀眾、市場和收益上的立即加分。
中國製作內容只要設定得當,即可平行轉移大肆出海
事實上,所謂的「網路無國界」、「紅的地方到哪都會紅」,許多搬移過後的內容,在Youtube上照樣受到華語用戶與台灣觀眾的喜歡,比如說歷史說得很有味的「哇薩比抓馬」也是同步經營,講的雖然是中國歷史,但津津有味如精彩古裝劇說書,一樣在YouTube受到歡迎。
B站「Up主」轉戰YouTube成為「YouTuber」最早的關鍵時間點,大約以李子柒、綿羊料理等「大款」直播主「轉戰」為開端,大約從2015年到2017年間就已經開始有嗅覺靈敏、想經營海外市場的中國網紅開始建立YouTube頻道,當然最成功的仍是有「中國網紅第一人」的李子柒,其YouTube頻道成為第一個破千萬訂閱紀錄的華語網紅。同時間並出現了各式各樣影片無痛轉換平台的線上免費軟體,加劇了這波「轉戰」風潮;當然,相信李子柒的成功故事可能也達到推波助瀾的效果。今年(2022)更隨著中國政府一系列正式的限縮政策出台,這波風潮可能會再緩步加溫。
而美食作家王剛,則是從西瓜視頻(字節跳動旗下公司,B站競品)先轉到YouTube,最後再到B站(旋轉門完成跳槽?),同時跟華農兄弟一起合作「竹鼠」影片一夕爆紅。而如「盗月社食遇记」則更靠近從B站起家,再把同樣一套爆紅的內容直接上到YouTube。
短影音未成主流,長內容在非中國市場仍值得深耕
除了「正式」轉戰YouTube,近來許多人應該同樣有感的是,在FB上滑手機的時候,愈來愈常被推到中國短視頻(轉自抖音或快手app),這些小短片一般常稱之為「中國幹片」,指的就是這些除了搞笑和流量毫無意義的短影片,它們現在更多在FB出現。
相較於這些「短影片」大潮來襲,抓到了許多觀眾的注意力,讓YouTube也不得不推出聊勝於無的YouTube Short來因應。但多數轉戰YouTube的內容基本上並不以「短」為主力,許多B站直播主等於在YouTube上更正正當當開門做生意,內容有料也有一定長度的長篇連載,有更強的黏著性,也更有利長期經營。
YouTube比起B站,除了沒有彈幕、較好的會員互動跟使用者習慣之外,只要不犯著YouTube的黃標禁忌,其實在審查上更有彈性,給創作者更大的空間。同時,YouTube是與「抖音」、「IG短影音」切割到完全不同的市場。
變現仍須深度好內容,短影音的互動與直播陪伴各有擅場
當B站up主也要來YouTube經營認真內容與頻道,是否表示短影音其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這麼好呢?長線來看,短影音究竟是否正面的趨勢呢?事實上,西瓜視頻前年大動作搶下熱門夯劇《誰是被害者》的中國獨家播映權;B站近期更是大動作與Disney+共同出品首部華語原創劇《正義的算法》,兩家競品不約而同往「正劇」搶灘,所謂見微知著,這顯然至少意味著他們並不以短視頻平台滿足,他們都想做出更「完整」、「有品牌」、「有長期流量」的「認真內容」。
如同台灣爆紅直播主的「丟丟妹」等案例,雖然短影音具有極高的時效性、社群性和互動性,有它不可取代之處,但其實直播更像是一種長期陪伴,前面列舉的幾位重點直播網紅YouTuber,其內容影片其實多半超過十分鐘。所謂短影音的加值,其實比較接近短期的「紅利」。
長期來看,能夠面子裡子都獲利的,還是言之有物的中長影片,跟其有利於穩定維繫目標觀眾(Target Audience)的能力。就連「抖音」竟然都請了孫燕姿跟來開演唱會,線上唱聊;再對上視頻號找羅大佑開演唱會,就更看得出「長度」此事,在演化變化上的趣味了。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吳秀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