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英國、日本說要開始實驗週休三日,台灣真有機會跟進嗎?
【觀點】英國、日本說要開始實驗週休三日,台灣真有機會跟進嗎?

台灣正在端午連假前,英國除了慶祝女王伊莉沙白二世登基滿70週年,最重要與職場有關的消息,莫過於傳出有60家位於英國企業組織,將於六月初開始與4 Day Week Global合作試行為期半年週休三日計畫的訊息,共有超過三千位職場工作者,會因為這個試行計畫每週會多出一天的休假。

實際上,這並不是第一個針對週休三日所進行的社會實驗;早在2015年冰島雷克雅維克市議會、冰島聯邦政府與工會就共同合作嘗試實施週休三日並獲得員工幸福感提升、工作生活之間更加平衡、員工在職場上更具合作精神,以及工作表現與產能不受影響等相當正面的成果,西班牙、紐西蘭與日本也都有多家企業跟進施行週休三日制,試圖在不損及生產力與薪資的前提下獲得雙贏。

週休三日真香?業界不見得都這樣認為

今年初剛上中文版的《週休三日工時革命》這本書的作者認為,週休三日讓員工有更多時間完成私事、參與家庭生活與子女成長、重新修補關係或聯絡感情、讓員工有機會學習探索思考並從事公益,不僅有助於企業提升獲利能力與品牌認知,對於吸引並留住人才也有正面的幫助;Covid19所帶來的遠距辦公以及混合式辦公模式,更促使週休三日這個議題在全球各地的公私部門獲得更多的關注。

不過,企管顧問公司Talent Strategy Group的總裁Marc Effron不僅不看好週休三日的推動,甚至預言這樣的工作模式根本無法長久,因施行週休三日的企業組織不僅無法提升產能,更會讓競爭對手有機可乘;經濟狀況相對較差、國民所得較低的國家也根本沒有任何本錢推動週休三日。那麼,身處台灣的我們,究竟有沒有「本錢」推動週休三日?企業組織如果想要試試看週休三日能否帶來正面影響時,又該注意哪些事項?

要施行週休三日需要有許多配套條件與設計

首先,要想讓週休三日對勞資雙方都產生正面的影響,第一要務是建立雙方的互信。順利推展營運活動是企業得以永續的根本,員工想要有更短的工時與更多的假期確實不難想像,不過要怎樣好好「利用」剩下來的四天工作時間,以及讓多出來的一天假期有機會創造價值,是需要事先考量的;例如,如何讓輪休的員工完全與工作切割,不須在休假時參與遠端會議或利用電子郵件處理公事,就是應該優先考量的。既有的工作流程與工作方式,或許才是推動週休三日的最大阻礙。

shutterstock_1249021717_thoughtful_work_meeting.jp
圖/ Shutterstock

管他直接休三天就好?不同產業特性恐怕不是大家想得那麼單純

再者,週休三日的倡議者多半認為,降低工作時數可以減少員工的工作倦怠、提升員工生活品質,而工作的品質也會隨之提升。然而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簡單,不同產業有相異的人力需求,個別員工對於在相對較低的工時下需完成同樣、甚至更多的工作項目的想法也截然不同;光是在推動週休三日前針對不同的員工狀況進行協調,可能就會讓企業組織的領導者退卻。將週休三日的主導權交付給員工,或許是一個可行的第一步。

與其真要休三天?不如考慮工作時間分配的彈性

企業其實也可以不用一步到位馬上跟進週休三日,可以學學3M與Google先給予員工某種程度的彈性,讓員工在不影響日常工作交付的前提下,擁有可以自由彈性運用上班時間的權利;在適度的資源供應下,3M與Google都從中獲得相當大的好處,不僅提高了員工的工作效率與效能,也為源源不斷的創新提供動能。

最後,道格拉斯麥格里高(Douglas McGregor)的X理論與Y理論告訴我們,抱持著X理論的管理者只會造就出消極、被動又不願意認真工作的員工,而抱持Y理論的管理者,則有機會促成員工展現更積極進取、更具備創造力與更願意承擔責任的員工。與其擔心員工是否在工作時間內只想著偷懶卸責,還不如想辦法確保員工在既有的工作時間內,願意投入百分之百的心力為企業努力。

從這個角度看來,馬斯克(Elon Musk)前幾天所發出的內部信件要求員工每週至少要待在辦公室四十個小時,就是一個從X理論出發的管理舉措,只會帶來反向的結果而非正面的效益。

或許,週休三日在未來真的有機會在各行各業實施,在那之前建議企業組織的領導者先好好地了解員工真正的需求,學著跟員工當朋友吧!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吳秀樺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