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業都看天吃飯!IBM、Google 紛紛搶攻天氣數據商機,端哪些新應用?
各行各業都看天吃飯!IBM、Google 紛紛搶攻天氣數據商機,端哪些新應用?

每天出門之前,多數人都會留意天氣預報,決定自己要不要多加件外套,或者帶上雨傘。事實上,除了個人外,「天氣」也幾乎影響著各行各業,無論是農業、航空、航運、交通、能源或各種公共事業都必須看老天的臉色吃飯。

過去,氣候因素不時成為公司營運不佳的元兇之一,如今卻可以透過科技賦能,讓天氣助力行銷,以「天氣預報──The Weather Channel」App 著稱於世的 IBM 子公司 The Weather Company 就指出,該工具可使企業利潤增加 12% 到 20%。

《彭博》報導,2017 年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指出,美國的天氣預測產業價值70億美元,4年來每年平均成長3成,預計未來每年也將以 10 到 15% 的速度持續成長。可見,各產業具備「看天吃飯」的本領愈來愈重要,也為天氣預報產業帶來新的氣象。

天氣數據助力行銷,IBM、Google 都在賽道上

天氣數據對於企業來說,是一個新的商機。科技公司 IBM 在2015年底斥資25億美元買下大型氣象公司 The Weather Company 的數位部門,看上的就是巨量氣象數據帶來可延伸性。

The Weather Company 會從全球數十億的預測點搜集數據,每小時搜集15次,再把這些數據資料回饋到 IBM 的 AI 模型中,滿足各類型企業客戶的需求。

比方說,IBM 就根據天氣數據,協助 3M 針對位在空氣品質較差地區的消費者推送個人化的廣告,讓該品牌的空氣清淨機銷量成長了 2.4%;IBM 的天氣數據也顯示,天氣晴朗時會增加啤酒和氣泡水的銷量,陰天時則是促進巧克力的銷售,冬天寒冷時冷凍食品會特別受歡迎,因此零售商可以運用天氣數據調整庫存和商品陳列。

woman-wearing-mask-in-supermarket-3962289-scaled.j
圖/ Anna Shvets from Pexels

另外,對於保險業者而言,也可以使用天氣數據,在當今極端氣候好發的狀態下,更精準設計保險產品,也能減少詐欺索賠的狀況。

搜尋引擎巨頭 Google 也在 2020 年提出一項新專利,可以根據用戶所在位置的天氣,在搜尋時推出最適切的廣告,促進更多用戶點擊。它運用天氣數據,預測消費者因天氣而產生的需求,例如下雨天會想叫外送、陽光明媚時就很適合咖啡廳招攬客人,也能精準抓住季節性的需求,比方說夏季時,把海邊旅遊行程、泳衣、防曬產品的關鍵字放在廣告前段;冬天則把保暖衣物、滑雪裝備在搜尋結果排序中往前。

新創公司打造「超在地」、「超即時」的天氣預報

除了大範圍的預測天氣,美國新創公司 Tomorrow.io 也能夠做到「即時預報」(nowforecast),提供以分鐘為級距、以街道劃分範圍,最在地、最即時的天氣預報。

Tomorrow.io 認為,既有的氣象觀測器數量使得整體天氣預報的精準度有上限,而他們是以行動網路監測,如此一來全球數以億計支手機、筆電,都可以是觀測器,可搜集來自無線網路、衛星、雷達和其他觀測器的數據。透過這些「虛擬觀測器」,還可以觀察行動通訊訊號品質的變化,以其數據預測降雨。

綜合原本大氣總署的數據以及自己搜集的數據,再用人工智慧及大數據建立天氣預測模型,最終達到即時的超在地天氣預報服務。

美國紐澤西州霍博肯市(Hoboken)的韌性長(Chief Resilience Officer)史崔特(Caleb Stratton)接受《彭博》採訪就指出,由於該市的下水道系統問題,若降雨量過大時,容易造成淹水。與Tomorrow.io 合作後,該公司會協助預測降雨量,若逼近臨界點,平台就會發送通知給政府,得以提早預防。Tomorrow.io 也認為,這樣即時、在地的天氣數據運用,未來可以應用在更多產業。

天氣跟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善用天氣的數據,是企業善用數據的契機點,透過氣象預測,助力行銷。

資料來源:BloombergIBMWeatherAds

延伸閱讀:
1 分鐘生成美圖!Midjourney 出現以後,設計師會失業嗎?
派拉蒙股價漲幅跑贏 Netflix!《捍衛戰士》是傳統片廠對串流平台的絕地大反攻嗎?

本文授權轉載自:FC未來商務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關鍵字: #數據分析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