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2022全球新創排名大揭露,台灣首度擠進Top 25!這5個城市帶頭往前飆
【圖解】2022全球新創排名大揭露,台灣首度擠進Top 25!這5個城市帶頭往前飆

「如果你身處錯誤的新創生態系,那就離開它,或者是帶領它向前。」專注於全球新創生態系發展的研調機構StartupBlink,其執行長愛利.大衛(Eli David)在《2022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的引言中這樣寫道。

不會有人否認矽谷是全球創新創業的絕對中心,美國也毫無疑問是獨角獸(未上市,且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新創公司)的產地。但也存在人口僅1,000萬人上下,卻陸續誕生了Spotify、IKEA、愛立信(Ericsson),被美國沃頓商學院稱為「獨角獸工廠」的瑞典。

創新創業的能量正在全球蓬勃發展,每一個生態系都有其獨特的樣貌與所長。當然受限於人脈、熟悉的環境與資源取得的難易度,要所有台灣創業家向矽谷靠攏並不實際,但是在進攻海外市場、策略夥伴的找尋,或許可以依據不同的性質選擇不同的國家、城市落地。

自2017年起,StartupBlink都會針對全球新創生態系進行調查與分析,並發布《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至今已走到第6個年頭,《數位時代》除了拆解2022年最新版本的報告,也嘗試從海外研調機構的角度來看台灣的創業環境。

《2022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中的國家與城市排名,主要涵蓋3大指標:數量、質量與商業環境,各個指標內又有不同的量化標準,經過不同的權重進行分數的加總,進行100個國家、1,000個城市的排名。不過兩者在計算時還是有些不同,如國家有將人口數作為權重之一,城市則無。

從國家排名來看,美國、英國、以色列、加拿大已連續3年蟬聯1~4名,StartupBlink將其稱為「Big 4」。

Big 4之一:絕對的強權美國

前4名霸榜的國家中,美國與其他的國家差距很大,總分方面幾乎是第2名英國的4倍,在全球1,000個新創生態系城市中,美國就占了257個,當然也包含矽谷所在的舊金山、紐約與洛杉磯,讓美國穩坐全球最強新創生態系的榜首。

不過,隨著各國創新創業的發展,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也正在縮小。舉例來說,過去與英國的分數差距為4.3倍,已縮小至近4倍。

同樣的差距縮小也顯現在城市與城市之間,矽谷與紐約的分數愈來愈接近。但矽谷在現階段仍處於統治級的地位,在11個領域中排名第一,特別是在軟體與資料領域大幅領先其他城市。值得一提的是波士頓與芝加哥,前者在健康科技領域中僅次於舊金山;後者則在食物科技上頗有進展。

推升美國成為全球榜首的原因很多, 包含英文仍是全球最強勢的語言,以及「美國夢」的創業家版本 ,許多海外的創業家理解到美國的強勢之處,踏上這塊機會之地追尋夢想。

Big 4之二:英國

倫敦仍是英國的榜首,在全球排名超越了洛杉磯,僅次於舊金山與紐約。金融科技是倫敦最強勢的領域,不過在行銷與業務領域、社群與休閒領域倫敦也有很好的排名。

對英國來說,更重要的任務是讓其他城市表現的像倫敦一樣好。如曼徹斯特是英國第2名的城市,在全球排行第60名、排名第3的劍橋則在全球榜上的63名。

除此之外,英國也擁有世界級的科學基礎建設,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所在的城市都富有極高的創新能量——不要忘記AZ(AstraZeneca)疫苗就是誕生自牛津。

Big 4之三:以色列

雖然以色列在全球排行第3,其最創新的城市特拉維夫卻在城市排名中比去年下降1名,位落第9,與後面第10名的巴黎、第11名的西雅圖差距正在縮小。

以色列相當擅長打造全球性的服務,擁有導航軟體Waze(被Google收購)、網站建立服務Wix、全球知名外包網站Fiverr等。

StartupBlink認為,全球可以向以色列學習「 小國大創新 」的3個發展要點:

一,為了扭轉艱困地緣政治,創新成為生存的必要
二,新創公司可以成就一個國家的經濟體,特別是為國家帶來稅收與具吸引力的薪資
三,以色列政府對於新創的大力支持,針對新創公司的發展並沒有太多限制與官僚文化

Big 4之四:加拿大

加拿大擁有3個排名在全球前50名的城市,包含第30名的多倫多、第40名的溫哥華,以及第45名的蒙特婁。這是相當驚人的成績,達成者大多是人口超過3億的國家,包含美國、中國與印度,加拿大人口則只有3,800萬。

雖然以多倫多掛帥,但加拿大並沒有偏廢任何一座城市,幾乎是所有城市都擁有正向的發展。有2家公司可以證明加拿大的潛力:一為誕生於溫哥華的通訊軟體Slack、二為來自渥太華的電商公司Shopify。

緊靠美國、官方語言為英文、良好的生活品質,以及愈來愈多有野心的創業家,都讓加拿大持續與前段班拉近距離。

新加坡擠下中國,成為亞洲排名最高國家

在國家榜單的前10名中,變化較大的還有新加坡,以第7名擠下中國,成為排名最高的亞洲國家,中國則是在連續3年的排名上升後,迎來了首度下滑,只落於第10名。

不論是稅制或是對於設立公司的便捷程度,雖然都是新加坡創業的誘因,但更重要的, 是新加坡內需市場過小,新創生態系必須倚靠海外市場成長,讓新加坡的新創真正在第一天就擁有全球性思維。

中國在全球的排名已被新加坡與澳洲超越,不過單從城市的角度來看,北京與上海仍是亞洲第1名與第2名的城市。中國遇到的挑戰也很明顯,就是政府政策讓中國成為封閉的市場。過去幾年間中國公司在全球曾經獲得很大的成功,包含阿里巴巴、小米、華為與騰訊等,但是政治因素限制了這些公司的發展,又或者像是中國補教業禁令一出,讓所有相關產業哀鴻遍野。儘管中國曾一度媲美美國,有機會成為全球創新創業的領導者,在過多的限制、封閉的市場(防火牆)、難以預測的政策下,機會轉瞬即逝。

台積電、鴻海、華碩,為台灣新創帶來機會

而台灣在榜單上獲得近年最好的名次,於全球排名第25名,與23名的澳洲、24名的挪威分數也相當靠近,在亞洲地區台灣則連續3年排名在第7。

台灣名次上升的主因,除了巴西的名次下滑之外,在於台北之外的新創生態系名次有明顯的進步。台北排名於全球第47名,特別在硬體與物聯網領域,台北是全球排名第7的城市。

其他城市包含新竹、桃園、台南、台中、高雄最高有上升250名的狀況。 其中新竹前進了89個名次,首度進入全球城市Top 200,位於196名,都代表台灣新創生態系不再限於台北

StartupBlink肯定台灣在硬體方面的優勢,包含鴻海、華碩與台積電於全球的進展,都為台灣新創的發展帶來了很多機會。同樣受限於市場規模,台灣新創也需要聚焦在全球市場的拓展,AI行銷科技公司Appier(沛星互動科技)則開啟了台灣新創公司的上市潮。台灣的挑戰將會在於怎麼從硬體轉型,成為亞洲甚至全球的知識與資訊中心。

從另外一家研調機構Startup Genome製作的《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2022》中,更可以看出台灣需要加強之處。Startup Genome將台北歸類於新創的「新興城市」城市,在4項指標中的「市場拓展」,也就是國際化的能力中,台灣僅獲得1分,也是拉低整體成績的原因。

從2010年台灣新創圈崛起以來,國際化已經是數度被搬上檯面的議題,歷經10年的發展雖然有些成績,近期如數位廣告代理商cacaFly也與印尼上市公司合資公司,切入印尼市場,有愈來愈多不同的嘗試正在發生當中。

不過,還遠遠有進步的空間。2022年雖然矽谷知名加速器Y Combinator與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接連對發出「新創寒冬」的警告,但愛利.大衛也提到:「 不完全是件壞事,從歷史上來看,這會帶來新的機會以及潛在的指數性成長。 」台灣在全球生態系既然已經位列全球第25名,如果能在寒冬中發揮務實的優勢,明年的名次有望再一步提升,說不定很快的,台灣就會成為最適宜創業的國家之一。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關鍵字: #新創企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