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整個供貨吃緊的半導體市場,讓不少買不到晶片的業者,只能拆解家電如洗衣機的晶片應急,但隨著通膨壓力導致買氣低迷,讓整體需求也跟著鬆動,讓原本缺貨的晶片荒問題也陸續消退。
根據IC通路業者表示,目前車用、工控與網通應用產品庫存水位較低;消費性電子、筆電與手機相關應用的庫存確實有所增加,還需要一些時間調整庫存。
通路業者坦言,目前市場確實有恐慌情緒,終端客戶銷售不如預期,庫存水位拉高,所以拉貨力道下降,通路端也因此放緩向產品原廠拉貨的腳步。
但即使是疲弱的手機應用,只是需求降低一至兩成,並不是完全降到零,筆電應用的需求降幅也可能比預期來得大,但不代表完全沒有訂單量。
也有通路業者提到,現在原廠給十顆IC,大概只有三到四顆可以出貨給下游客戶,所以從IC、通路到終端客戶,庫存水位都頗高,通路商要顧及與客戶的長遠合作關係,現在就是夾心餅乾狀態。
在需求多數放緩的市場氛圍中,IC設計業者指出,目前車用晶片還是很搶手,因此迄今並未減少對晶圓代工廠投片量,反而是如果有其他應用由於需求降低而釋出額度,製程又適合車用產品生產,還是會繼續去爭取晶圓代工廠的產能支援。
網通晶片方面,其實應用在不同環節的品項非常多,之前在國際大廠部分沒貨就是沒貨,現在有簽長約就有機會拿到貨。台廠方面,有些品項供貨已較無虞,但有些品項還是缺貨。
由於消費電子需求放緩,讓韓國5月晶片庫存激增53.4%,根據韓國統計廳上週四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晶片庫存較上年同期增長53.4%,為四年多最大增幅,表明全球電子產品中使用的存儲晶片需求放緩。
2018年3月存儲晶片產業如記憶體營收成長放緩的同時,韓國晶片庫存也實現了54.1%的增長。自去年10月以來,晶片庫存一直在較去年期成長。
由於韓國是全球最大的存儲晶片生產國,從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到汽車,存儲晶片無處不在。
經濟衰退讓半導體的出貨放緩
隨著晶片庫存不斷增加之際,人們越來越擔心通脹壓力、利率上升、消費者信心惡化以及俄烏衝突的持續可能導致全球經濟衰退。
韓國統計廳的報告還顯示半導體的出貨放緩,5月份出貨量較去年同期僅增長8.9%,為2019年10月以來首次個位數增長,產量增長也放緩至24.3%,為2021年2月以來的最低成長幅度。
半導體是韓國經濟的最大單一成長力道,。過去一年,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等韓國晶片製造商的股價一直在下跌,原因是市場對未來需求的質疑,以及全球央行收緊政策為科技股投資帶來壓力。
由於通膨壓力與經濟放緩疑慮嚴重衝擊電子業需求,導致買氣與需求放緩,外資掀電子降評潮內外資大型研究機構全面敲響警鐘,智慧型手機、PC與NB、伺服器全產品線出貨遭下修,影響所及,不但相關零組件供應鏈受影響,全球半導體產業營收也難以倖免,台股才剛結束慘烈6月,科技業下半年將再面臨險峻考驗。
與台股息息相關的費城半導體指數再度崩跌,1日重挫3.83%,台積電ADR更是大跌5.81%,受此狀況壓抑,加權指數跌深反彈力道如何,有待檢驗。
美銀證券最近一口氣調低智慧型手機、伺服器2022~2023年出貨量預期,最新估計顯示,受制於Android陣營智慧機與中國市場需求不振,全球智慧型手機2022年出貨量將年減10%,2023年也僅能年增1%;伺服器方面,考量下半年總體經濟高度不確定性,將全球伺服器2022~2023年出貨年增率從5~8%,下修至僅年增2~5%。
值得注意的是,富邦投顧早在5月時,基於臉書、Google等科技巨擘降低伺服器資本支出,迅速進行產業調查發現,全球伺服器全年出貨量年增率恐掉到5%,不像市場想像般樂觀,從相關供應鏈目前股價看來,富邦的示警相當及時。
野村證券說明,不斷上升的宏觀經濟風險削弱了多數科技次產業下半年至2023年的成長前景,研判全球NB出貨量全年將大減11.5%。匯豐證券對全球NB出貨量估計值更保守,估計全球2022年NB出貨量約2.19~2.2億台,年減幅度來到15%。
基於電子全產品線出貨量衰退的預期,半導體產業營收也會遇到逆風侵擾,野村認為,現在就是半導體產業循環的高點,族群性獲利下修潮將在7、8月浮現,且全球半導體族群2023年營收將呈衰退。
美銀證券依據升息、地緣政治與消費終端需求疲軟等理由,將全球半導體產業2023年營收預期,從年增5%,大幅調整為年減4%。
科技巨擘示警,產業苦日子才要開始
除此之外,美光、AMD悲觀財測正預告產業苦日子才要開始,包括美光科技和超微半導體在內多家晶片製造商相繼提出示警。
由於通膨升溫,各國央行相繼加大力度升息令經濟降溫,正促使消費者和企業連袂減少支出,可以想見,全球晶片需求也將順勢減弱,存儲晶片巨擘美光科技在公佈財報的同時也預告,雖然會計年度第三季財報超乎預期,但大幅下調會計年度第四季營收目標,並指出市場「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將大幅走軟,而且可能要好幾季的時間才可能重新見到產業復甦的勢頭。」
Longbow Research分析師Nikolay Todorov認為,「我們認為半導體需求已大幅減弱,記憶體週期正在發生轉向,近期價格下跌正是信號之一。」
在美股三大股指於7月開市第一天齊步反彈之際,以晶片為主的費城半導體指數逆勢走低,繼今年上半年下跌35%之後,上週五再追低3.8%持續破底,成份股中的台積電大跌5.8%,荷蘭晶片製造商艾司摩爾重挫5.5%,意法半導體跌3.4%,英飛凌挫跌3.5%,NVIDIA跌4.2%,高通跌3.3%。
covid-19疫情期間,各國的封城措施,導致人們不得不居家辦公,推動智慧型手機和個人電腦的訂單激增,由此導致的晶片短缺,導致包括汽車製造商在內的公司減產、推遲發貨,並推高關鍵晶片價格。
但物換星移,半導體產業需求正在顯著下降,主要是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在內的消費市場疲軟,尤其是在經歷兩年的強勁需求之後,超微半導體6月預告,今年個人電腦銷售將放緩。
專業市調機構Gartner資深主管分析師Ranjit Atwal表示,智慧手機和個人電腦銷量下滑將導致今年晶片短缺的情況有所緩解。
不過,美光科技指出,對於晶片未來長期需求有信心,產業分析師表示,電動汽車、5G和高速計算中使用的晶片仍有大量需求。
另一方面,半導體巨擘的台積電罕見出現三大客戶調整訂單。目前蘋果iPhone14系列量產已經啟動,但首批9000萬台出貨的目標已削減一成。除此之外,超微半導體與英偉達因個人電腦市場需求急跌及“挖礦”熱潮消退,向台積電錶明不得不調整訂單規劃。
《日經新聞》6月報導,全球最大存儲晶片製造商三星電子為遏制庫存過剩,暫時停止新採購訂單,並要求部份供應商推遲或削減零件的出貨量數週。
此外,在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通膨率達到多年來的最高水準,這增加經濟衰退的風險,並導致裁員和緊縮預算。
電動車巨擘特斯拉已經關閉在加州的辦公室,並解僱約200名員工。執行長馬斯克上個月即放話,他對經濟形勢有「非常糟糕」的感覺,公司需要削減10%的員工。
本文授權轉載自網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