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最偉大的作品》洗版社群!為何他依然能在一片抖音歌中殺出重圍?
周杰倫《最偉大的作品》洗版社群!為何他依然能在一片抖音歌中殺出重圍?

19年前的7月16日,可能是華語樂壇最高光的其中一個時刻。

全亞洲50多家電台同步首播著一首歌,超過8億人同時收聽。在iPhone還有4年才亮相的2003年,這個數位可能比今天抖音快手QQ音樂網易雲同時推出一首歌還要誇張。

這首歌的名字叫《以父之名》,那個喜歡戴鴨舌帽、頭髮微捲、吐字不清的24歲少年,已經開始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7月16號則被歌迷定為「周杰倫日」。

19年後,周杰倫也有意選擇在7月15日發布自己的第15張專輯《最偉大的作品》。與《葉惠美》發行前在電台的首播類似,今天中午周杰倫也在多個平台率先首播了專輯新歌。

千禧年之後,周杰倫的歌曲像龍捲風一樣吹過無數80後、90後的青春,成為記憶裡有味道的風景。

哪怕還聽不懂歌詞,也能被旋律吸引,在MP3裡循環播放上百遍。

校園廣播裡,某年某班的xx點了一首周杰倫的《晴天》,又一個開不了口的青澀少年。

枯燥的歷史課上,書本上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漢摩拉比法典」,不自覺變成了腦海裡的楔形文字。這一次周杰倫是真的試著讓故事繼續。

周杰倫上次發布新專輯已經是六年前,當他在新歌裡唱著「世代的狂/音樂的王/萬物臣服在我樂章」,沒有誰能反駁,所有人都在期待他讓華語樂壇再次「偉大」。

「最偉大的作品」狂想曲

午夜巴黎,任何奇蹟都可能發生。

塞納河畔柔波蕩漾,莎瑪麗丹金碧輝煌,周杰倫脫去保安服,坐在一架鋼琴前,熟悉的華麗音符響起,《不能說的秘密》的感覺來了。

一曲鋼琴彈奏,化身時空旅人。周杰倫瞬間回到巴黎的過去,和歷史上那些偉大的藝術家們以及他們的作品相遇。

馬格麗特的《人類之子》。

圖/ ifanr

薩爾瓦多·達利《永恆的記憶》《龍蝦電話》。

《龍蝦電話》。
圖/ ifanr

常玉的《曲腿裸女》《聚瑞盈香》。

《聚瑞盈香》
圖/ ifanr

莫內的《睡蓮》《日出‧印象》。

周杰倫《日出‧印象》
圖/ ifanr

蒙克的《吶喊》。

蒙克的《吶喊》。
圖/ ifanr

還有梵高的《星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最後,還有郎朗的鋼琴。

「最偉大的作品」,就是一整個偉大藝術家的狂想曲。

1925-1927年之間,MV中的藝術家們也是這個時間段內在巴黎,馬格里特1927年移居巴黎,達利1926年去了巴黎;常玉1920年後一直留在巴黎,莫內常駐巴黎,徐志摩還在勾搭朋友王庚老婆被威脅後1925年躲來了歐洲。

讓人想起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男主角也是在名流派對邂逅了一個又一個的藝術家。

周杰倫《午夜巴黎》
圖/ ifanr

當你以為「最偉大的作品」,原來是說這些大師的作品,然後他唱:

世代的狂,音樂的王,萬物臣服在我樂章。
路還在闖,我還在創,指尖的旋律在渴望。
世代的狂,音樂的王,我想我不需要畫框。
它框不住,琴鍵的速度,我的音符,全部是未來藝術。

依然是周杰倫式的多元曲風:古典、嘻哈、饒舌、流行,巧妙融合於一首歌;依然是周杰倫式瘋狂的想像力:繪畫、文學、音樂、影像的當代藝術表現形式交錯於一首MV。

無論是從歌本身還是MV,都可以看出周杰倫在這個數位時代,依然在傳遞一個姿態——我們仍要用紮實的作品說話。

不過從MV劇情來看,最開始周杰倫通過鋼琴聲潛入1920年代,或許是去探訪過去那些偉大的藝術大師以獲取靈感,中途意外遇見朗朗也進了他所在的1920年代,朗朗應該是第二個同樣能用音樂穿越的魔術師。MV4:24時出現了最後一個鋼琴還未「打卡」,最後回到現實的場館,竟然發現朗朗也同樣回到了現實,才懂最偉大的作品就在當下,也有一種偉大作品正沿著歷史傳承的意義,這大概也是周杰倫的希望吧。

在這個新專輯的前導紀錄片裡,周杰倫2019年去的巴黎特意拍攝新專輯,卻在今年才真正發售,可想背後對作品的打磨和匠心。

而詞作者黃俊郎表示,大部分的文字都會對應到一張畫、一本散文、一首詩、或是一個典故。歌名叫「最偉大的作品」、有很多層意思,他畫畫那麼多年,覺得藝術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它可以讓「自我的負面情感」與「偏激執著的念頭」,這些在生活裡面別人可能難以接受的你,因為透過創作,而成了被讚許欣賞、最正面、最偉大的存在。

只有藝術,能把那些不被周遭人認同的思緒、任性的言行舉止、荒誕不經的生活、窮途潦倒的落寞、蛻變成為最美麗而引人遐想的存在。

就像這世上之所以能夠如此熱鬧,都只因為「孤單」。

等7月15日新專輯全部發行,周杰倫的紀錄,或許將再次被他自己打破。

華語樂壇的顛覆者

周杰倫曾說,他很少聽別人的歌,因為他16年前寫的歌,到現在還在流行。這點毋庸置疑。時間退回到16年前——甚至還可以再早一點——2000年,周杰倫出道,即華語樂壇巔峰。

周杰倫早期照片
周杰倫早期照片
圖/ ifanr

他的首張專輯《Jay》,獲得了台灣當年最佳流行音樂演唱專輯、最佳製作人和最佳作曲人三個獎項,同年被「打敗」的,有王菲、那英、孫燕姿、莫文蔚。

在周杰倫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之前,他的故事,相信你多多少少聽過一些:

1997年參加《超猛新人王》為朋友擔任鋼琴伴奏,周杰倫的同學歌唱沒獲獎,他反倒因為寫了一首奇怪的《菜譜歌》被主持人吳宗憲注意到,才有了後面整個故事的開始。

不過,周杰倫被吳宗憲安排進唱片公司後並不順利。

他創作《眼淚知道》被劉德華拒絕,創作《雙截棍》給張惠妹再次被拒絕。1999年江蕙的《落雨聲》,終於成了周杰倫第一首賣出的歌。儘管這首歌並沒有火遍江南大北,但這是他第一次和方文山合作,一切似乎被命運在暗中鋪好了路。

周杰倫和方文山
周杰倫和方文山
圖/ ifanr

別人唱不來,不如自己來——阿爾發唱片公司總經理楊俊榮聽完《可愛女人》後,向吳宗憲力薦周杰倫,吳宗憲讓他一周之內寫出50首歌,如果可以,他就從裡面挑10首給周杰倫出新專輯。

周杰倫當然做到了。

當下,是華語樂壇最後的黃金時代。2000年前,鄧麗君確立了華語流行歌曲的基本模式,羅大佑為流行音樂拓寬了內涵,張學友、任賢齊、張惠妹等帶動流行音樂的傳播。情情愛愛、你儂我儂,依然是大眾流行音樂的主流。

周杰倫新專一出,華語樂壇變天了。

知名樂評人王小峰在《只有大眾,沒有文化》中認為,周杰倫對華語音樂的破壞性和自由度,讓他足以成為當時年輕人心中的領軍人物。

你第一次聽到周杰倫時,大概也是一頭霧水——他咬字不清嘰嘰喳喳地到底在唱些什麼?

如果你是當時最弄潮兒的那批年輕人,應該知道黑人音樂也在2000年左右進入中國,當嘻哈逐漸成為潮流,華語樂壇就缺一個先行者了。

周杰倫發現,美國黑人音樂與東方音樂相結合時,漢語的四聲與英語的升降調之間存在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也就是用漢語來唱嘻哈,就跟快板沒啥區別,黑人演唱的韻律感蕩然無存。

所以他顛覆了傳統的唱歌方式——乾脆把唱變成一件樂器,不考慮寫詞的平仄和韻腳,尾音處理得像黑人那樣,咬字模糊一些,以犧牲發音為代價,去找出那種黑人音樂的韻律感。

高曉松評價說:

周杰倫的歌分成兩類,慢歌非常傳統和東方,快歌用的是他獨特的節奏感,我數過他的拍子,既不是R&B,也不是Hip-hop,甚至沒有出處,完全是屬於他自己的節奏。
是的,完全周杰倫式的「嘻哈」。但可能是漢語最高級水平都聽不清的唱法。

當時有人還質疑,如果以後中國人都這麼唱的話,是否會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的災難?

周杰倫《愛在西元前》
圖/ ifanr

結果是,周杰倫正在發動一場華語樂壇的革命——他的音樂展示了一種意外的、大膽的、多元的、充滿想像力的可能,曲調婉轉復雜,曲風獨特多變,歌詞驚艷深刻,他本人的酷、自信、野心,讓他更被年輕人瘋狂追捧。

此後,周杰倫以一年一張的高頻率,接連發布《范特西》、《八度空間》、《葉惠美》、《七里香》、《十一月的蕭邦》、《依然范特西》6張專輯,將華語流行音樂攪得翻天覆地,唱片熱銷,獎項不斷。

他就像一顆春雷,炸醒了華語樂壇平靜的湖水,隨後一波又一波,浪潮不斷。

《范特西》是他奠定華語樂壇領軍地位的一張專輯,這張專輯讓周杰倫拿下台灣第13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最佳專輯製作人獎」、「最佳流行音樂演唱專輯獎」等五項大獎,是金曲獎史上最輝煌紀錄,這一日也是周杰倫的「封神之日」。

2003年7月,第4張個人專輯《葉惠美》的主打歌《以父之名》首播,全球有8億人在收音機外等候——後來,全亞洲超過50家電台定7月16日為「周杰倫日」,以紀念該日的盛況。

同年,《東風破》發行,這首歌巧妙地平衡了中國文化和西洋音樂結構,成為「亞洲流行音樂中國風」的里程碑之作,周杰倫成為首個登上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封面的華人男歌手,被其冠以「亞洲流行音樂之王」稱號。

周杰倫成為首個登上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封面的華人男歌手
圖/ ifanr

周杰倫也決定了他下一個顛覆性的動作——之後每張專輯中,必定有一首中國風歌曲。

他開創了「中國風」這一流行曲風,從此,「三古三新」(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的中國風歌曲時代宣告來臨。

在日韓潮流通過流行音樂這一渠道席捲而來時,2012年12月百度沸點慶典上,狂攬3項年度大獎的周杰倫說:

周杰倫
圖/ ifanr

這也無形加速了整個華語樂壇的進步,以及華語音樂在全球流行音樂下的自信。

雖然後來周杰倫發專輯時間逐漸變為兩年一次,但《魔杰座》、《跨時代》、《驚嘆號》等專輯,每張依然拿獎拿到手軟,周杰倫通過平衡流行通俗和高級技巧,讓先鋒多元的音樂被更多大眾聽到。

當音樂載體開始數位化時,2014年12月,周杰倫也與時俱進首次以數位專輯的形式發布《哎喲,不錯哦》,只是自2016年後,周杰倫就不發新專輯了。

不過,無論是2019年的單曲《說好不哭》,還是2020年的單曲《Mojito》,依然創下了近千萬張的銷量奇蹟。

關於周杰倫江郎才盡的輿論不斷,他卻依然穩站華語樂壇的頂峰,人們已經將他視為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

只是,周杰倫曾在一次訪談中對歌迷回應:

我有時候聽到說,你是我的青春的時候,我會感觸很多,會覺得時間過得好快,我希望不要只是你的青春而已,我希望我是你的一輩子。我希望你們到老都還在聽我的歌曲。

神曲時代,再無周杰倫

去年年底,當人們看到中國的年度熱歌被抖音歌曲洗榜,無論是音樂人還是普通用戶都在大聲疾呼「華語樂壇要完蛋了」。

於此同時,在AppleMusic公佈的中國大陸TOP100榜單中,周杰倫的歌曲佔據半壁江山,前三名則是,《七里香》、《晴天》、《夜曲》,分別誕生於2004年、2003年、2005年。

是怎樣,除了周杰倫就沒有別的的歌值得聽了嗎?

要論播放量,周杰倫的歌現在可能還真的不如動輒破十億的抖音神曲。可今天很為什麼似乎鮮有可以讓人記住,並反覆品味的歌曲,這大概也是受眾為華語樂壇哀嚎的一大原因。

表面上看,是抖音這些強勢渠道佔據了大眾越來越多的注意力。但其改變的不只是音樂的傳播模式,更從根本上扭轉上游的製作方式,音樂自媒體「新音樂新觀察」對這個現象的分析我深以為然:

當下流行的歌曲,比如抖×神曲,跟過去的流行金曲的根本區別在於,不再是審美導向,而變成用戶行為導向,不再是由創作精英針對大眾音樂審美需求而創作,而變成了渠道化的流量帶路。——針對高流量渠道用戶特點進行推廣,甚至訂製,依靠該渠道的高流量進行最大化的流量分發。

對於周杰倫的歌,讓人記住的往往不止有高潮,可能聽到前奏DNA就動了。精心的編曲跟和聲,以及大量樂器的混用,這些細節都極大豐富了聽感。

比如《愛在西元前》這首歌,將30秒的時間都留給了前奏吧,今天看來十分奢侈,卻奠定了這首歌穿越千年的基調,就像音樂製作人陳稷坤說的,《愛在西元前》一個前奏就可以讓人記住一輩子。

現在很多的編曲,一上來就是劈裡啪啦堆一堆,好像滿狠的,可最後你什麼都記不住。

可今天要吸引用戶完整聽完一首歌已經不容易了,只要有15秒洗腦的片段,就可能一炮而紅,太長的前奏反而會影響完播放率。

周杰倫《Jay》
圖/ ifanr

音樂心理學領域的同行評審期刊Musicae Scientiae 2017年的一篇研究中,分析了1986年至2015年的303首美國Top10單曲,發現在1980年代歌曲前奏普遍超過20秒,如今基本已經縮短到10秒之內。

抖音神曲已經有著成熟的批量製造流水線,從熱點捕捉,創作編曲,到錄製上線,整個過程只需要花一天時間,每個環節都通過大數據精密計算,務求每個節拍都踩在點上。

《學貓叫》可以說初代抖音神曲之王,上線一年播放量已經超過73億,一位「神曲製作者」小兔接受《先生製造》時總結了製造爆款歌模型的特點:

  • 第一是簡單,爆款歌不需要唱功,所有人都可以跟唱,甚至沒有好聽不好聽之分。
  • 第二是曲調好記,朗朗上口,每一句都順著聽眾的預期走,聽一遍就洗腦,永遠忘不掉。
  • 第三是要有點花俏的東西,一切為影片效果服務。

「一切為影片效果服務」,神曲們不再是獨立的「音樂作品」,而是依附於影片病毒傳播,這也注定不可能希望這些歌有太強的音樂性,同時用原來的標準來評判這些歌曲也不再合時宜。

周杰倫也和《學貓叫》有過交集,在周杰倫的一場演唱會上,曾有人在點歌環節點了一首《學貓叫》周杰倫愣了幾秒,略顯尷尬地地哼了幾句,後來被不少人認為這是「華語音樂的恥辱」。

周杰倫《范特西》
圖/ ifanr

雖然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只是類型不同,沒有高低之分。但不可否認的是,神曲的製作模式,很難再誕生周杰倫這樣天馬行空的創意和石破天驚的突破。

有誰想到,《雙截棍》這樣一首搖滾、說唱風格的歌曲裡,可以融入二胡這樣的傳統民樂和古典的鋼琴獨奏。而《菊花台》這首國風歌曲裡,吉他、大提琴、小提琴、鋼琴和古箏、琵琶、葫蘆絲等樂器,組合了中西合璧的交響樂團。

說到這裡,華語樂壇好像真的要完蛋了呢。其實也不必太過悲觀,媒介的豐富也給了更多獨立音樂人找到自己受眾的可能性,滿足過往音樂審美的歌曲也還在誕生,只是這些音樂越來越圈層化,所有平台都播一個人的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對此,台灣資深樂評人馬世芳對此倒是很樂觀,他認為比起全部人都迷同一個人,這種零碎又分眾化的聆聽行為反而更加健康。也沒有必要將兩種音樂進行優劣之分。

不同媒介的作品服務不同的對象。這就像吃飯,你有錢有空可以去頂級的米其林餐廳,沒錢沒空吃沙縣小吃也能湊合,你不會把兩者放在同一個天平比較,因為它們的服務對像根本不一樣,想通了就沒事了。

只是這樣的時代,恐怕已經沒有討論下一個周杰倫在哪了。我們也許得慢慢接受這樣的事實,新的歌迷會找到自己的周杰倫,老歌迷還能期待周杰倫的陪伴。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ifanr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買賣屋不再狂刷篩選條件!永慶「AI特助」用AI打造房產科技的個人化時代
買賣屋不再狂刷篩選條件!永慶「AI特助」用AI打造房產科技的個人化時代

人的一生中平均只買一到兩次房,不過面對買房的人生大事,卻最缺乏經驗,幾乎每次都是「買房菜鳥」。從動念開始,到真正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過程中充滿資訊落差與溝通門檻,考驗的不只是預算,還有決策能力。

「永慶認為,房仲最重要的三大價值,在於能否提供消費者安全、公平、效率的購售屋體驗。」永慶房屋總經理吳良治指出,消費者痛點在哪,服務就該做到哪。

永慶房屋
永慶房屋總經理 吳良治
圖/ 數位時代

所謂「安全」,不只是屋況與產權無虞,更包括房價是否合理、是否能杜絕投機與詐騙;「公平」則攸關資訊是否公開透明,買賣雙方對行情、屋況的掌握是否一致;而「效率」則是解決資訊爆炸與流程繁瑣的問題,讓交易更順暢——這三大價值,就是永慶服務設計的起點。

當傳統找房模式逐漸無法滿足使用者對安全、即時、便利與個人化的需求時,科技便成為破題關鍵。永慶房屋以「房產科技領航者」自居,從數位化、行動化一路推進至智慧化、人性化,最終定義出「個人化」的新世代房產服務,不只改變買賣流程,也重塑人與房產科技的關係,為業界開啟下一階段房產科技轉型藍圖。

永慶打造AI特助,開啟個人化買賣屋體驗

「安全、公平、效率。這三大價值講起來簡單,要落實並不容易,需要長期深耕。」永慶房屋業管部協理陳賜傑指出,買房過程從動機產生、資訊蒐集、實地看屋到談價與成交,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痛點,也正是永慶投入科技應用的核心動力。

他舉例,消費者可先透過「買屋力找房」掌握預算落點,或以「地圖/捷運找房」,針對區域快速聚焦潛力物件。同時搭配「誠實安心認證」,快速掌握房屋是否為短期交易、凶宅、輻射屋的屋況,也分享永慶提供的不限屋齡漏水保固保障。

進入看屋階段,永慶也推出「VR美裝」、「AI煥裝」等功能,讓線上賞屋一事更具象、更符合人性,不僅彷彿身歷其境走入房屋欣賞格局、更可以透過生成式AI,搶先欣賞房屋未來裝潢模樣。談價時,更有領先政府2-3個月揭露的「誠實房價報告書」。在交易過程和售後,永慶還有六大安心保障,讓消費者全程安心。

當消費者向永慶房屋經紀人員洽談服務時,永慶獨創的「i特助」將提供強大的「人機協作」服務。陳賜傑說明,i特助以LINE群組為載體,加入買家、家屬、永慶業務與AI機器人,從找房、比價、導覽到與家人討論,都能在平台上完成,讓「個人化」成為貫穿整體買賣流程的智慧服務,實現「一站整合資訊+多人參與決策+專人即時支援」的目標。

至於最新推出的「永慶AI特助」,顛覆傳統的篩選找房模式,直接向永慶AI發問找房,讓找房更容易!消費者可以用口語的方式,向AI特助進行提問,如問社區、問特色、問行情。AI特助系統即時整合龐大資料,自動比對條件推薦潛力物件、分享房屋特色、摘要重點。「目前市場上應該只有我們做到!」他直言。

永慶房屋
永慶房屋業管部協理 陳賜傑
圖/ 數位時代

永慶一步步用科技解決消費者痛點,成房產科技發展史

永慶房屋
永慶房產科技演進史
圖/ 永慶房屋

圍繞著消費者需求,永慶房屋早已踏上科技轉型的旅程,一步步演進至今。永慶房產集團資訊部協理呂學堯回顧,從2000年永慶將紙本住宅資訊數位化開始,率先「e化」做出「永慶房仲網」,不只讓找房效率提升,也同步建置投機客資料庫,累積了9,000多筆投機客資料,為交易把關。隨後,因應智慧型手機普及,永慶再推出「永慶快搜APP」,實現隨時隨地找房的行動化革新。

進入2016年,大數據成為科技趨勢,永慶也積極應用大數據,推出「猜你喜歡」等智慧推薦應用,提升消費者與經紀人員的決策效率。為實踐「人性化」體驗,永慶聚焦網上看照片選物件的模式,查看屋況不夠直覺具象等問題,透過VR美裝、實境找房、AI煥裝,讓消費者即使遠距賞屋,也能輕鬆掌握空間格局、生活環境、模擬裝潢,全面掌握物件潛力。

邁入AI時代後,「個人化」成為永慶聚焦的目標。過去消費者需自行查找彙整,現在則是「不用找,只要問」,AI即可即時整理、摘要、推薦,甚至挖掘原本未被注意的潛力物件。

永慶房屋
永慶房產集團資訊部協理 呂學堯
圖/ 數位時代

當被問及是否擔心技術被業界複製,呂學堯直言:「這些技術表面上大家都能做,但能不能做深、做在對的地方,才是關鍵。」永慶之所以能持續走在產業前端,背後仰賴四項核心能力:

其一、孫慶餘董事長對科技的堅持和遠見,從ADSL到iPad,永慶房屋總是率先導入科技。其二、永慶長期大量投資在房產科技開發。其三、集團內部擁有超過300人的數位與資訊團隊,自主研發不假外求。其四、技術與業務高度同步,能即時回應現場需求,提出真正可用的解方。

呂學堯分享,永慶房屋不斷升級的便利科技,再加上完整的誠實服務,獲得許多消費者的指名服務,如今已是雙北地區門店數量最多的房仲品牌。面對科技的飛速發展,永慶也不斷蓄積自己的科技創新能量,即使永慶數位與資訊團隊已有超過300人的規模,我們仍持續招募更多數位與資通訊領域的人才,為購售屋服務探索更多創意、落地更多應用。

人機協作新時代,誠實房仲角色更深化

陳賜傑表示,當AI能代勞繁瑣的行政作業,經紀人員就能將心力放在真正有價值的溝通與判斷上。他也強調,AI與人是協作關係,房仲其實很難被取代,因為無論如何都得走進實體流程。「進到現場就知道,這個行業有很多『眉角』,許多細節需要觀察與互動才能掌握,AI是看不出來的。」

他舉例,一位台商先生偏好安靜社區,太太則重視生活機能與市中心便利。實際上房子是買給留在台灣的太太住,應以她的需求為主。如何引導雙方表達意見、理解彼此的需求,並促成共識,就是經紀人員的專業所在。「AI可以幫你找到房子,但房仲才能幫你找到一個家。」

最後,在一切都能被自動化的時代,什麼才是無法被取代的?誠實,也許正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技術。先誠實,再成交——這是永慶房產集團董事長孫慶餘提出的六字箴言,也是品牌最核心的堅持。未來,永慶房屋將持續以「誠實+科技」為基底,讓房產科技回歸人性,讓房仲專業發揮更深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