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隱形眼鏡成功入眼!Mojo Vision助禮賓人員掌握客人資訊,隱私保護卻卡關
AR隱形眼鏡成功入眼!Mojo Vision助禮賓人員掌握客人資訊,隱私保護卻卡關

科技應該是潤物細無聲,讓人渾然不知其存在。

Ready Player One一級玩家.jpg
圖/ 電影《一級玩家》劇照

現在矽谷科技公司所傾力的「元宇宙」,依然還是需要一個頭顯(或者VR眼鏡)來當作一個入口。

縱使元宇宙中有多精彩,但不知不覺,你的身體便會發出疲勞預警,告訴你你仍然是一個碳基生物,而你頭上也戴著一個重量不菲的裝置。

不可否認,未來幾年內,人們的計算中心可能從智慧手機變成AR/VR眼鏡。

硬體裝置與我們身體會有著更為親密的關係,甚至進入到我們身體內部。

前蘋果設計總監喬納森・艾維(Sir Jonathan Ive)也在採訪中認定,可穿戴裝置終將會消失在皮膚之下,與我們身體融為一體。

無論「元宇宙」的未來會變成什麼樣,但可以肯定的是,現在笨重(甚至看起來有點滑稽)的碩大的AR、VR頭顯顯然不會是最終形態。

蘋果AR 眼鏡概念圖
蘋果AR眼鏡概念圖
圖/ ifanr

現在,多數的科技巨頭都在努力製造出足夠纖細和輕薄的AR眼鏡,能夠長時間佩戴,至少應該比普通眼鏡類似或接近的體積重量。

但即使把所有的元件都塞入一副普通的眼鏡裡,並維持原來的體積,這則裝置仍然有著許多的不便之處,對於AR、VR來說,並不算是最完美的形態。

在碟中諜系列電影中,眼鏡幾乎是EthanHunt整個偷家小組的主要通訊資訊收集工具。

但隨著續集不斷推出,實體眼鏡被特殊的隱形眼鏡所代替,同樣擁有採集、通訊等功能,甚至還有一定的人臉識別能力。

同樣地,在《蝙蝠俠》之中,強如Bruce Wayne也用了一副特殊的隱形眼鏡來收集和分析情報。

隱形眼鏡在很多科幻動作電影中更符合「未來」的設定。

Mojo lens上眼實拍圖,並非渲染或者特效
Mojo lens上眼實拍圖,並非渲染或者特效
圖/ Mojo Vision

回歸到現實,同樣聚焦於AR眼鏡技術的Mojo Vision就跳過了製造眼鏡的想法,把目光瞄向了「AR隱形眼鏡」。

AR隱形銀鏡入眼測試成功,場面過於科幻

歷經7年的研發,Mojo Vision的AR智慧眼鏡入眼測試成功,可以獨立運行,且摘取方式與普通隱形眼鏡類似。

Mojo lens
可以清楚的看到綠色的電路板圖片
圖/ Mojo Vision

其CEO Drew Perkins在一則測試影片中親自佩戴上了Mojo Lens並做了一些簡單的介紹。

Mojo Lens在一片隱形眼鏡的體積內,塞入了電路板、電池、Arm處理器、通訊模塊、加速計等元件,可謂「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

作為一個AR眼鏡,拋開形態外,它的工作方式與其他智慧眼鏡比較類似。

Mojo Lens 的顯示效果
Mojo Lens的顯示效果
圖/ Mojo Vision

在Mojo Lens的中央設置有一個微型攝影鏡頭,而在反面,則有一塊比沙子還小(0.5mm)的單色Micro LED顯示器,解析度可超過14000ppi。

受限於顯示螢幕的尺寸和色彩,Mojo Lens單色的顯示,也限定了它暫時只能顯示一些簡單的資訊。

像是在騎車、跑步、導航等場景裡可以彈出相關時速、配速和路徑規劃,甚至也可以彈出其他資訊。

按照現在電車企業的思路來說,它就是一個抬頭顯示(HUD),顯示形態也很像科幻小說《三體》裡的那個倒數計時器。

至於想要通過Mojo Lens看到斑斕元宇宙,可能還要等些時日。

不過,它不像是智慧手錶這種與手機伴生的產品,Mojo Lens可以獨立運行,無需其他額外的裝置。

與Mojo Lens一同推出的還有一個充電盒,它們會類似於AirPods的方式給Mojo Lens補充電能。

Mojo Lens
圖/ Mojo Vision

縱使Mojo Lens體積小巧,內部的醫療級微型電池容量也沒有那麼可觀,它仍然能夠維持一天的電量。

晚上休息之前摘下放入充電盒中即可,與普通隱形眼鏡類似,只不過別當成日拋就好。

因為依照Mojo Vision營銷副總裁Steve Sinclair的預估,待Mojo Lens推向市場之後,其售價可能與高端旗艦手機接近,不過他並未透露是一隻還是兩隻的價格。

Mojo Lens
圖/ Mojo Vision

其實在使用方法上,Mojo Lens有著極低的門檻,不用學習複雜的手勢,也不必跟智慧助手拌嘴,也不必眨眼操作,戴上就好。

但由於內部的電路、攝影鏡頭、處理器還無法做到隱形,Mojo Lens的整體更像是一個CyberPunk的變色片。

縱使看了幾遍Perkins的影片,Mojo Lens仍然讓人大為震撼,科幻震撼感拉滿。

Mojo Lens
圖/ Mojo Vision

在CEO親力親為後,Mojo Vision還會繼續測試和優化,並同時像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申請許可,以開展大規模人體測試,並快速迭代上市。

至於具體的時間線,Mojo Vision並沒有確定何時上市,不過目前所演示的入眼版本已是最後的一個大的測試版本。

Mojo Lens用途廣泛,未來光明

一開始,Mojo Lens並非為普通人所設計,反而更偏向於有視覺缺陷的人群。

Mojo Lens以非手術的方式,方便的提升視力。倘若再具體一點,也可以理解為,Mojo Lens實則是兩位創辦人為自己設計。

Mojo Vision 創辦人 Drew Perkins
Mojo Vision 創辦人 Drew Perkins
圖/ Mojo Vision

戴著Mojo Lens出鏡測試的Drew Perkins患有白內障,雖然通過手術治療,讓他有了一定的視覺能力,但他無法聚焦於遠處和近處。

由此,他將目光瞄向了「仿生眼」,想要通過技術手段來獲得超級視覺。

而另外一位創辦人Michael Deering則一直聚焦於人工智慧和計算機視覺領域。同樣地,他的視力也不太好。

在跟Perkins創立Mojo Lens之前,Deering就花費了數十年的時間研究如何在把微型顯示器上的畫面聚焦在視網膜上,彼時,他考慮了兩條路,一是隱形眼鏡,二是直接植入在眼球內。

在二者腦暴之後,最終決定以隱形眼鏡這種便攜的形式,為視力不佳的人群提供視力輔助。

由此,Mojo Lens並不會有Magic Leap、HoloLens漂亮的界面,而是較為實用的單色資訊。

即使如此,Mojo Vision還未有原型產品時,就獲得了Google、史丹佛StartX基金,NEA等1.08億美元的風險投資。

除了面向消費的AR領域以及醫療輔助領域的「電子眼」,Mojo在2019年11月份,開始將AR眼鏡技術投入到工業領域。

Mojo Vision為消防員設計了一套「系統」,消防員可以在濃煙環境之下,透過Mojo Lens獲得路徑資訊,隊友的位置,以及自身氧氣的含量等資訊,跟傳統的FPS遊戲第一視角有些類似。

同時,Mojo也暢想了Mojo Lens也可用於酒店禮賓人員,直接與酒店數據庫相連接,方便調用客人資訊。

並且,目前美國軍方也在評估和討論,Mojo Lens在軍事上的用途。

Mojo lens
圖/ Mojo Vision

Mojo Lens有著相當廣泛的用途,可以幫助一些特定人群改變生活,也可以帶來遠超常人視力的功能。

推向消費市場,難的是隱私權和大規模製造

2020年,Mojo Vision與日本隱形眼鏡製造商Menicon合作,它們會圍繞材料、清潔和驗配等環節,探討如何把Mojo Lens推向市場。

Mojo Lens與普通矯正用眼鏡類似,需要經過驗光的步驟,但除了近視度數外,Mojo還需要眼球的形狀等一些個人隱私資訊。

在Mojo的暢想中,驗光環節是交由驗光師,而到了製造環節,這些敏感數據需要傳到Mojo服務器,再生產相應的鏡片。

同時,在佩戴Mojo Lens之後,它會與你的眼球共享數據,可謂是所見所得。

在Mojo取得FDA許可之後,仍然需要Mojo Vision出台一系列的隱私保護政策。

產品營銷副總裁Steve Sinclair曾對外表示「Mojo必須維護用戶的隱私,Mojo Lens一定要是安全的,值得信賴的產品」。

至於如何去做,由於產品還未大規模推向市場,Mojo Vision自然還未有特殊的政策。

Mojo Lens
圖/ Mojo Vision

位置如此敏感的Mojo Lens,可能需要擁有比iPhone還嚴苛的隱私保護,否則Mojo Lens就是面向駭客的一個實時監控。

另外,由於Mojo Lens的小巧結構,它需要比普通消費電子產品更精細的生產流程和裝置。

由於每一副Mojo Lens均是自定義生產,推廣到大規模的生產流水線仍有不小的難度。

而最關鍵的是,在具體的用法上,Mojo Lens的功能性仍舊比較簡單,大規模商業化且有著特定的迭代周期仍不明朗。

但AR隱形眼鏡這種跳出傳統的思維,的確讓人大開眼界,沒有了體積、重量等限制,AR隱形眼鏡存在感更低,或許會是未來更適合「元宇宙」的一種形式。

只不過,現在的AR隱形眼鏡還是更偏向於醫療和工業領域,它能夠幫助許多特定的人群,而對於我們來說,它可能更像是一個CyberPunk的配件。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ifanr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

關鍵字: #VR_AR_MR #元宇宙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健康知識普及,卻未讓選擇變得容易。琳瑯滿目的營養補充品與建議,加上網路上碎片化、標準不一的資訊,反而讓判斷成本提高,許多人因此在起步階段就裹足不前。

「很多人其實想掌握健康,卻在資訊洪流中忘了相信自己身體的感受。」VITABOX® 營養師溜溜觀察,當選擇焦慮與資訊混亂成為常態,人們反而忽略了最簡單的事——傾聽身體的聲音。VITABOX® 因此在 LINE 推出 「AI 健康配速員」,透過對話幫助消費者重新找回與身體的連結,從內在需求出發,打造簡單好上路的保健起點。

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開啟健康對話第一步

「大眾常見的保健問題其實高度重複,但過去客服量能有限,我們常常得讓客戶等上兩三天才回覆。現在有了 AI,能即時解答基礎問題,營養師則可專注處理較複雜的個案。」溜溜說明,VITABOX®「AI 健康配速員」是一套全年無休的對話系統,平均每日處理超過 600 筆提問,其中約 90% 可由 AI 即時解決,僅有 10% 需轉由真人營養師接手。常見問題如「孕婦能吃哪些益生菌?」或「睡不好該補什麼?」等,AI 均能提供清楚、專業的建議。

若遇到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問題,則可透過機器人自動回應+AI+營養師的分層機制,轉接給真人營養師進行後續諮詢,有效縮短等待回覆的時間,也提升整體使用體驗。「我們不是單純導入 AI,而是選擇用 AI 互動來實現我們相信的一種陪伴方式,讓對身體的好奇與理解,不必等待。」

VITABOX
VITABOX® 營養師溜溜表示,「我們希望 AI 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陪伴每個人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需求。」
圖/ 數位時代

啟用方式也極為簡單,加入 VITABOX® 的 LINE 官方帳號即可一鍵啟動。系統會先詢問性別、年齡等基本資訊;若使用者無法清楚描述問題,AI 也能進一步拋出問題、比對歷史紀錄,或透過選擇題的方式,引導釐清隱性需求與個人目標。

「像是近期討論度較高的 NMN,不少人打成 NNN、MNM,所以我們也特別訓練 AI 的語意理解與錯字判讀能力,能親切引導確認:『請問你是想問 NMN 嗎?』即使輸入有誤,也能繼續獲得正確資訊,讓使用者感受到 AI 的理解與體貼。」溜溜指出,AI 的價值不只解答問題,還要能夠預判可能的模糊與錯誤,比使用者先想一步,做到主動理解、精準回應。

整合知識圖譜,打造 AI 與營養師的雙軌協作

這套 AI 系統由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結合 VITABOX® 多年累積的產品資料、CRM 數據、真實客服對話、營養學與醫學期刊,建構出可持續學習的健康知識圖譜。不同於傳統「問一答一」的機制,AI 採用語境分層邏輯,先從作息與飲食習慣切入,層層推進至保健建議,再進一步提供產品推薦,並不直接導向消費,反而強化使用者信任與參與感。

「我們不是在打造冷冰冰的機器人,而是塑造一個有溫度的健康夥伴。」溜溜強調,VITABOX® 延續 Make it Simple 的核心精神與一貫的品牌語調,講究準確,也講究陪伴與信任。

VITABOX
有了「AI 健康配速員」多問一點,營養師也能專注處理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專案。
圖/ 數位時代

為強化資訊安全與建議品質,AI 系統由營養師與產品團隊共同把關,建置完整的風險識別與回應邊界。當提問涉及藥物、疾病診斷等超出 AI 處理範疇時,系統即自動提醒使用者就醫或真人諮詢,避免誤導。

為了讓整體設計貼近使用者,VITABOX® 將 AI 健康配速員直接整合在 LINE 平台上,無需額外下載 App 或開啟網站。「我們並不改變使用者的習慣,而是在他們最自在的地方,陪伴他們開始健康對話。」

「AI 健康配速員」於 2024 年九月正式上線,初期封測滿意度不到五成,經三個月優化調整後,2025 年第一季提升至 98.7%。溜溜分享:「我們收到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用戶回饋,有顧客表示被『一秒就收到回覆』嚇到,覺得回覆既『精準』又『貼心』;也有顧客雖然猜到是機器人,卻仍感謝 AI 的『悉心回應』,甚至有人說:『你們的服務系統真的很好,跟真人營養師一樣厲害!』這些回饋顯示,AI 的回覆品質已能與真人營養師無縫銜接,讓顧客在體驗上幾乎沒有落差。」

最令人驚喜的,是品牌導入 AI 後,整體轉換率提升了 13%。「原本只是想減輕客服壓力、解決顧客的問題,沒想到竟然也助攻銷售轉換,真的是意料之外!」

愈簡單、愈不容易,VITABOX® 的選擇與堅持

AI 強大而即時,那還需要營養師嗎?溜溜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AI 是輔助,不是替代。它能處理多數標準問題,但人與人之間的細膩互動與臨床判斷,是 AI 做不到的。」她舉例,曾有使用者一開始以為是退化性問題,後來經過營養師協助釐清生活與補充習慣後,才發現另有可能的影響因素。這類交叉比對與個別化觀察,仍需仰賴營養師的經驗和引導。

因此,VITABOX® 保留「一鍵切換真人諮詢」的設計,當問題超出 AI 範圍,系統會即時轉由專業營養師接手。AI 專注於初步引導與問題分流,營養師則投入更具判斷力與價值的個案管理與產品研究。

VITABOX® 也是目前業界少數以 AI 提供「專業智能健康輔助」的品牌,跳脫傳統 FAQ chatbot,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對話設計。「健康的選擇,就是多問一點。多問一點,就能往健康的理想更靠近一點。」溜溜笑說,有了 AI,就不用擔心麻煩別人,什麼問題都能安心提問。「當營養師不用再回答重複問題,就能更聚焦在專案開發、營養規劃、檢測優化等工作。」

這樣的設計思維,也與一直以來的品牌理念相呼應。不上通路、不靠代言的 VITABOX®,始終專注於天然成分(A.A. Clean Label 無添加)、加乘配方(VITASYNERGY®)、安全驗證(SGS、BSI)與永續包裝(FSC 紙材、環保油墨)。從產品研發到服務設計,一以貫之地實踐「Make it Simple」的初衷。如今,「AI 健康配速員」更讓「今天開始享受健康生活」成為每個人都能實踐的行動起點,把保健變簡單,也更容易開始。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