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零接觸商機的持續發酵,越來越多人轉移到線上消費,造成實體通路的營運挑戰越來越大,想要克服難關,實體通路不只要強化品牌力、產品/服務力,更需要借助數據的力量提高經營成效,透過數據分析快速精準地做出決策,才能將每一分投入的資金轉化為營收。
從零售通路業態,看數據分析的二個需求差異點
中華電信數據發展處科長官俊安認為,流通業業者在導入數據分析應用時,首先要解決缺資料、缺人才、缺工具的三缺痛點,再來則要注意業態差異性所造成數據需求的差異。由於流通業種類繁多,對數據的需求也因此而不同,而主要不同點有二個:腹地半徑和顧客訊息,他進一步以餐飲、量販及藥妝三大通路為例,說明流通業的數據需求差異。
先就腹地半徑來看,餐飲通路的顧客多半是順路經過店面,才會進店用餐,所以比較關注經過店門口的客戶數量;而量販通路的顧客比較像是「目的型」購買,通常顧客心中已經有明確的需求或購物清單,才會前往量販通路消費,故腹地範圍可以擴大到5公里;至於藥妝通路則介於上述兩者間,雖然是目的型消費,但顧客在消費時也會考量到是否順路,因此,腹地範圍約500公尺至1公里。
再看顧客訊息,每個時段出没在腹地半徑的人流數量、性別和年齡等基礎資訊,是餐飲、量販及藥妝通路都會關注的資訊,但若往下一層到顧客內在的偏好和行為模式時,則會有不同的關注重點。
量販通路因為販售的商品種類廣泛,比較關注民生用品、家電器、3C用品、餐飲偏好等資訊。藥妝通路則希望知道顧客對保健食品、美妝等產品的偏好,另外因應OMO(Online Merge Offline)趨勢,藥妝通路亦會關注曾經到線上通路瀏覽的顧客,交互運用線上線下資訊以帶動業績成長。
至於餐飲通路則會關注人們的餐飲興趣及外送偏好,像是曾經瀏覽哪些類型的餐廳、過去曾經在哪些餐廳訂餐、商店週遭腹地使用外送服務的人口數等。「還有,銷售的餐飲類別也會影響數據需求,」三商餐飲集團副理翁榮鍏補充指出,像是套餐類餐廳就會比較關注中午時段的人流量、合菜類店面則關注晚上或假日的人潮,而披薩炸雞類西式餐飲以外帶居多,重視年輕客群流量,中式餐飲則偏重中壯年族群。
三商餐飲集團借力中華電信服務,加速轉型數據驅動企業
正因為零售業業態差異對數據需求的影響極大,旗下擁有三商巧福、拿坡里、福勝亭等8大餐飲品牌的三商餐飲集團,在轉型數據驅動企業的過程中,決定與中華電信合作,藉由中華電信龐大數據庫與完整服務,補強自身在數據分析上的能力,加速實現轉型目標,第一步就是導入中華電信AI展店選址服務,成功降低開店風險。
翁榮鍏表示,三商餐飲集團每年規劃的展店數量約為50-100間,而光是1間店的開店成本就高達新台幣500-600萬元,如何精準選址,是三商餐飲集團展店過程中最重要的課題。
為了做到精準選址,三商餐飲集團會蒐集政府公開資料、派遺工讀生到現場以碼表計算人流,再結合決策者經驗做出判斷。這種做法不只耗時費力,且不一定能反應真實狀況,倘若工讀生按碼表的時間,適逢該地區舉辦活動,其人流量自然比較多,諸如此類有誤差的數據,皆會影響展店決策準確度,導致新店開張後成效不如預期。
「最理想的人流數據是,過去一年來每個禮拜的平均人流量,」翁榮鍏說,而這唯有中華電信才能提供。他強調,中華電信可以提供相當細緻的資料,光人流量就可以按照每個小時、假日、平日、特殊節慶等不同時間刻度來計算,此外,還可以提供去年同期的商圈比較、區分人流為流動人口、工作者或當地居民、推論顧客的生活型態等資訊,還能根據三商餐飲集團的品牌特性建立不同的評分模型,提高決策準確度。
像2022年3月才開幕、以外送外帶為主的新型態餐飲品牌「三商餐飲雲端廚房」,就是運用中華電信AI展店選址服務來決定開店位址,果然在正式開幕後,營業額如預期不斷成長。官俊安補充說明,在進行展店選址分析時,中華電信不僅分析該商圈有多少外送服務的重度使用者,亦同時將該地區的外送員數量和接單率納入考量,結合需求和供應方的足跡,才能找到真正的外送熱區在哪裡。
「在採用中華電信數據服務後,不只取得更細緻、更全面的展店資料,還可以縮減資料蒐集時間,將過去要花1個禮拜的作業時間,縮減至2~3天就可以提供,」翁榮鍏指出。
以數據飛輪實現數據賦能
官俊安認為,三商餐飲集團在數據應用上的成功,關鍵在於他們有一個無形的數據飛輪,從「擁抱數據」、「使用數據」到「反饋數據」形成一個正向循環,畢竟數據分析應用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須從實作過程中去修正,但許多企業在面對數據分析應用時,總是停留在思考階段,而三商餐飲集團則是在討論出數據應用面向後,就立即行動,再從實際應用過程中去修正,進而達到數據賦能的理想境界。
想瞭解更多零售業數據轉型的「眉角」,現在就報名7月27日中華電信舉辦的「2022掌握數據洞察 佈局零售新趨勢」,輕鬆踏上數據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