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業界首家本土班底開發商!台亞當外資「引路人」殺出重圍搶百億商機
風電業界首家本土班底開發商!台亞當外資「引路人」殺出重圍搶百億商機

「我們很新,但我們很有信心!」台亞風能專案開發總監蕭伊珊這麼說。

這次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盛況空前,環評送審開發商名單上出現了一個新面孔——2020年才成立的台亞風能,是風電業界的「新同學」,也是本次招商裡少數以本土人才為班底的開發商,並以「台灣環風控股」投入環洋風場的開發,裝置容量四四○MW(千瓩),場址位於彰化外海,目前已進入環評審查。

如同《聖經》故事中大衛挑戰巨人歌利亞的情節,本土商台亞,如何能靠著僅20多人的團隊,在兵強馬壯的國際群雄中,搶得先機?

做好在地溝通 小團隊大發揮

「我們台亞的定位,是以專案的模式找國際投資人、引進技術及對台投資。」回應外界的好奇,蕭伊珊直接了當地說。

事實上,目前參與第三階段風場招商的開發商,幾乎都是國際大型團隊,員工動輒百人,所有環節也都能獨立完成——但大團隊,也有大團隊的難題。

參與過台灣第一座示範離岸風場海洋風電(Formosa 1)、曾在德商達德服務的蕭伊珊就發現,對外資來說,風機建設的技術、工程都難不倒他們,令他們頭疼的,反而是建設風機前的階段。

「你想想,國外的廠商,剛進台灣,要怎麼去找案場、做前期溝通?」她解釋,規模大的公司比較難快速動員,因此需要在地公司的協助。

而台亞就是看準了這一點,做好在地任務、當一個稱職的「引路人」,就是台亞瞄準的商機。蕭伊珊解釋,台亞的主要工作,在於與公部門聯絡、地質調查、許可申請等非常「台灣」的事務。同時,選好風場場址,並做好地方利害關係人的溝通,及在地供應鏈的安排,再找對台灣風場有興趣、且「志同道合」的外資,一起參與風場開發。

特別是第三階段,無論在財務規模、技術上的挑戰都比先前大得多。以目前離岸風電的建置成本來看,平均一MW的電力裝置容量,成本大約在一億到一.五億元的水準左右,若要建立四四○MW的風場,就要投入超過六六○億元;何況,第三階段可能牽涉浮動式風機等新技術,若無成熟的技術,要在既有的條件及時間限制內完成,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還好,目前台灣產業對再生能源需求量大,在不少企業主抱著「只要有綠電,價格好談」的心態下,市場火燙,很多有技術與資金實力的國際風電業者聞香下馬,躍躍欲試。

台亞董事長林怡文承認,確實有很多國際廠商向台亞接洽,合作對象幾乎也已敲定,「但沒到最後一刻,真的不能說。」不過,側面打聽的結果,台亞目前鎖定的對象,應該是歐洲一家頗有實力的電力商,待行政程序走完就可揭曉。

離岸風電 風機 風力發電機 綠能 風能
圖/ 台灣電力公司

投入海事工程 帶動國產化升級

等待宣布合作的國際團隊期間,台亞一點也沒閒著。

由於第三階段對國產化的要求更高,占比須達6成,因此台亞在正式選商前已開始建構本土團隊。蕭伊珊說,台亞以本地精銳組成團隊,除了她自己一路參與離岸風電,台亞風能團隊成員來自風機製造大廠台灣艾納康(Enercon)、再生能源服務公司寶晶能源、跨國律所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Baker McKenzie),及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等,因為有在地的基礎,對於台灣廠商總是比較好溝通,也比較清楚政府要的是什麼。

台亞風能也積極給台灣廠商機會,以環洋風場為例,在第三階段公告工程設計要納入國產化之前,就已經找了中興工程參與工程設計。中興工程在台灣風電開發第一及第二階段有一定的經驗,彼此也都了解,大家一起合作開發,成功機會就比較大。「我們是唯一個引用本土設計團隊的開發商,就是希望能一起推動國產化的發展。」蕭伊珊說。

林怡文指出,台灣風場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 但在第二階段因沒有本土開發商,風場的主導權及話語權都不在台灣廠商身上,本地廠商只能擔任零件供應商,在以外商為主的大環境下,政府推動國產化也很辛苦。因此,希望在第三階段,能讓台灣業者能夠有機會擔任開發商這個資源分配者的角色,可以決定如何分配預算、如何採購零件及服務,讓海峽的風,不僅能點亮每一個家庭,更能真正替台灣保留人才及產業的香火。

本文授權轉載自:今周刊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