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Covid-19新種變異株蔓延影響與全球景氣的不樂觀,中國清零政策的封城舉措導致整個製造業生產與供應鏈大亂,雖然隨著陸續解封,但所造成的影響,牽連諸廣餘波仍持續盪漾中。
雖然中國許多工廠與生產線從先前的封控中恢復生產,但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NBS)31公布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6月的50.2降到至剩下49.0,這意味著全球的黯淡的經濟前景,讓市場已經從成長轉往衰退,中國同樣也承受相當的壓力,接下來如何拉抬市場信心,將成為提振下半年經濟復甦的重要關鍵所在。
根據統計顯示,石油、煤炭和金屬冶煉行業的持續收縮是拉低7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該數據創下三個月以來的新低,在製造業中的產出、新訂單和就業指數均出現萎縮。
但根據國家統計局首席統計師趙慶和在國家統計局網站的一份聲明中表示:「中國經濟景氣下滑,未來復甦的基礎仍必需更加強化」。
另外,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從財新傳媒與市調單位Markit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PMI 為 50.4,仍落在擴張區間,然中國7月的PMI指數下滑,意外降至臨界點以下,但仍顯示在疫情之後製造業景氣持續修復,中國企業生產經營繼續恢復性擴張,只是速度呈現放緩的態勢。
物價高漲,擠壓業者利潤
由於對全球經濟衰退的擔憂,目前整體出口前景仍然陰雲密布,中國製造商還得繼續面對高漲的原物料價格擠壓利潤。
根據仲量聯行(Jones Lang Lasalle Inc.)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主管布魯斯.潘(Bruce Pang)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目前市場需求復甦緩慢且疲弱,因此第3季來看也不會有太大的成長,可能還得面臨比預期更大的挑戰。
除了製造業之外,7月份官方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從6月份的54.7降至 53.8,而包括製造業和服務業在內的官方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也從54.1降至 52.5,這凸顯了中國不只是在製造業出口被整體環境影響,全國的各種產業也連帶遭受到巨大的衝擊。
整個原因是由於中國廣泛的封鎖,導致中國的經濟在第二季幾乎沒有成長,主要是嚴格的清零政策妨礙產業復甦影響所致。
中國經濟復甦之路步履蹣跚
由於疫情的趨緩讓中國6月經濟有稍微的反彈,但一個月後因為新的變異株疫情爆發,導致部分城市又開始收緊對活動的限制,原本強勢的房地產市場也在危機之間搖擺不定。
隨著中國製造商仍在與高漲的原物料價格搏鬥,並且擠壓各企業的利潤率,而全球經濟衰退與不確定性,讓中國的出口也蒙上巨大陰影,根據《世界經濟》的數據,儘管其製造業商業信心指數從6月的50.2大幅上升至7月的51.7,但7月份的封鎖措施對41%的中國企業產生了一定影響。
責任編輯:吳秀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