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B2B或B2C行銷,搞清楚,你還是在面對「個人」
首先釐清一個產業基本觀念:B2C = Business to Consumers(客戶是消費者),B2B = Business to Business(客戶是企業)。雖然廣義來說,前者是對個人消費者直接銷售消費品,但其實後者也是對個人進行銷售,只是這個「個人」是代表一家企業(公司或品牌),因為工作需求而有接觸。沒有個人,就沒有企業。意思是,我們針對的還是「人」。
之前,我們曾經討論過「以人為本」的行銷策略,談的就是這個觀念。無論我們溝通對象的種族年齡性別,只要其工作需求,是代表某家公司尋求產品或服務;則我們要擬定的行銷策略,就必須是站在如何協助對方解決問題或創造價值。
這與做B2C產品或服務的公司,往往是以消費者本身需求出發,大不相同。在企業內,我們的溝通對象(也就是客戶的代表)不一定是最終決定者,也許是第一線收集資訊,也許是有建議權,也許是主管,當然也可能是能做決策的企業主。
回到行銷的工作目的:產生銷售名單。我們一樣要先釐清溝通對象的類型,他/她的職能或是職務是什麼,誰能夠影響他們?所以,第一步,建立銷售對象的輪廓(專業術語就是 Target Audience, TA的 Persona)。一樣得先了解自己本身公司產品與服務的價值主張、市場定位與競品分析。
當我們開始有了客戶名單(潛在客戶名單),我們要建立再行銷的機制,一方面持續維繫客戶關係,一方面也要能延長顧客生命週期,其實和B2C行銷的方法都是一樣的,只有目標客群的設定,要以對方的企業利益為前提,還要兼顧對方在組織內的「個人利益」。
B2B的行銷目標:收集潛在客戶名單、經營人家會去的社群
回到客戶名單收集,以B2B行銷策略來說,企業的官方網站,或官方社群、官方電商的頁面,都是匯集上述所有導流、導客、導單的重要管道。至於是不是要委託專業的顧問公司,公關公司,廣告公司,或是活動公司,以 B2B 企業來說,公司內部還是要有基本的行銷團隊,但可以走精兵制,依據公司預算與行銷活動的量來規劃資源,挑選專案合作或是長約合作的外部團隊,讓公司內部的人力維持精簡,保有更多調整的彈性。
B2B 行銷對於社群的挑選,需要特別斟酌的關鍵點是「價值主張」。可以參考施振榮在《再造宏碁》所提出的微笑曲線、Jim Collins的暢銷書《A到A+》與《基業長青》,或甚至Chris Anderson所提出的長尾效應等等。當我們確定公司的產品或服務,在市場上,對於企業客戶的價值是什麼,行銷就可以從這裡出發。
要經營社群,就要挑選企業客戶的個人代表會出現在哪些社群,包含專業的技術社群,以及個人工作所需的知識社群等等;就像GitHub、Reddit之於軟體工程師,必然不陌生。而許多知識網紅,KOL,YouTube 直播主,是不是能帶動B2B行銷的聲量、口碑,有效擴散出去,同樣得把握我們公司本身到底要傳遞什麼樣的理念、我們的價值主張是什麼?
先弄清楚能為客戶創造什麼價值,再據此擬定B2B行銷策略
B2B 行銷策略是從企業的商業策略而來。如果大家有看過「飛輪效應」(Turning the Flywheel)這本書,可以從公司的成長飛輪來思考,制定行銷策略。
首先得了解公司的飛輪,公司能為客戶創造什麼價值,如何達成?這本書中有舉例,先講一個 Amazon的飛輪概念,創辦人用「為更多(編補:2C)客戶創造更多價值」建立了Amazon飛輪。回推要降低更多商品的售價,驅動「增加客流量」,再驅動「吸引更多第三方賣家」,驅動「拓展商品選項,強化物流系統」,讓「固定成本的收益增加」,於是可以「降低更多商品的售價」,然後循環。
這裡,我們再聊一個許多人也熟悉B2B品牌英特爾(Intel)的飛輪。根據「摩爾定律」,首先,設計出「客戶想要」的新晶片,驅動「在競爭對手趕上之前以高價販售」,擁有規模經濟,再驅動「降低(編補:自身生產與客戶運算的)單位成本」,驅動「即便同業削價競爭,仍可獲利」,轉動,將「利潤再投資於產品研發」,回到「設計客戶想要的新晶片」循環。即使後來在 1980年代中期,Intel撤出記憶體晶片市場,進軍微處理器市場,飛輪的基本模式仍然適用。市場瞬息萬變,但是企業如果能打造出自己專屬的飛輪,成長動能少則十年以上。行銷策略就要圍繞著飛輪來設計。
談預算要科學實際,B2B轉換更要提前佈局
最後談預算,不同階段的公司,預算規模一定很難類比。筆者的建議是和B2C 類似的方法,行銷團隊先衡量年度業績目標,需著重在哪些區域,哪些品項,以及客單價;有這些數據之後,要達成業績目標,需要多少客戶數,而客戶數來自於新客名單數量的多少比例。
從這個比例去看,我們設計的行銷活動能達成多少,需要花多少預算,在哪些管道,每一個管道的 CPL: Cost Per Lead 會是多少。有一個行銷總預算之後,也要評估公司整體預算,行銷占比多少。 這仍然是需要經過討論。
由於 B2B 的名單轉換期比較長,可能落在 3–6個月,因此行銷評估預算要提前佈局,有些產業通常上半年到第三季是主要預算的使用時機,第二季與第三季會是分配到相對較多的行銷預算,第四季或是第一季就會下降。不同產業有不同銷售高峰,大家在擬定預算時可以再斟酌市場的差異性。
結語
想踏入B2B行銷領域,通常需要一些理解「技術」的門檻,與B2C消費品牌直接影響日常生活不同,如果不具備熱情或是興趣,有些人會認為困難,也因此,相對來說B2B行銷人也具備了不同的職場優勢,若能從工作中掌握企業市場大趨勢的樂趣,同時在個人專業還能進步就更不簡單了。共勉之!
責任編輯:吳秀樺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