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的主管機關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於七月初發函銀行公會,要求各銀行在三個月內將「虚擬資產服務提供者或虚擬通貨平台」排除於信用卡特約商店及信用卡受款方之外。簡單來說,在台灣境內,加密貨幣業者和銀行的金流往來將不包括信用卡,而一般人要投資加密貨幣也不能以信用卡進行付款。
管不了消費者,只好從銀行下手的主管機關,給出的理由有二:
一、虚擬貨幣有洗錢疑慮。
二、信用卡應為消費支付工具,而非投資理財和高投機性、高風險性及高財務槓桿交易的支付工具。並且強調信用卡本來就不能作為股票、期貨、選擇權等交易的支付工具。
信用本來就是投資的資金來源,禁卡交易本意恐為提高投資門檻
設想兩種不同情境:民眾想要投資加密貨幣,向銀行申請並獲准以信用貸款後,利用分期轉帳的方式,給虚擬資產服務提供者或虚擬通貨平台進行投資。
另一種更直接,在加密貨幣交易所或平台使用手上的信用卡,在額度內進行投資。上述二種情境從授信角度上並無二致,並不存在不得以信用進行投資的前提條件。所以推測主管機關阻擋信用卡主要原因,是使用上信用卡比轉帳更為方便,也就是利用控制銀行的方式,變相提高投資加密貨幣的門檻。
輿論可能認為,怎麼可以借錢(用信用卡)來投資加密貨幣?但其實信用一直是投資的資金來源。股票市場的融資制度就是借錢給投資人購買股票。
房地產市場中的房屋貸款,也一直是投資房地產的主流資金來源,特別是對房地產投資客,在房地產價量穩定向上時,連銀行也要搶著放款給他們。甚至連信用貸款裡都有貸款目的為「投資」這個選項。所以,信用與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是無法拆分的。
韓、泰就可以,台灣就不行?君不見VISA早和業者合作發行簽帳金融卡
金管會另一個說法是「加密貨幣有洗錢疑慮」,銀行等金融機構在進行反洗錢時很困難。但轉頭來看,台灣一直認為是比肩的國家,南韓。南韓幾乎所有銀行都可以跟加密貨幣交易所合作,尤有甚者,南韓本來純網銀的落後者 K Bank,在與加密貨幣交易所合作之後,一段期間內新用戶數反超第一名的 Kakao Bank。
而東南亞泰國 Siam Commercial Bank 則是直接取得 Bitkub Online 交易所 51% 的股權。所以以「虚擬貨幣有洗錢疑慮」為由禁止,是表面之詞,還是台灣的銀行反洗錢能力,不如其他國家銀行同業的水平?
同樣也可以觀察到國際支付網絡公司 VISA 對於加密貨幣亦持開放積極態度。VISA在目前已和全球至少 65 家加密貨幣錢包(crypto wallets)合作,其中與不乏大型加密貨交易所如 Coinbase、Crypto.com、Binance 等,直接合作發行簽帳金融卡(debit card)。此外,VISA 身為全球支付網路體系重要一員,亦建置反洗錢管制制度。所以若硬是要把信用卡和洗錢疑慮綁在一起,其實並無說服力。
簡單一刀切,不過是想眼不見為淨,但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主管機關以洗錢疑慮和不適宜之支付工具,將信用卡排除於加密貨幣交易所之外,基本上屬唱高調的片面之詞,實際的目的比較有可能是:
- 增加金流難度讓加密貨幣普及度降低;
- 避免若消費者因幣價瘋跌時,造成信用卡發卡銀行的客訴或甚至賴帳不還。
- 避免信用卡循環信用本息無限增長所造成的高違約風險。
如此簡單粗暴的一刀切,反應的是主管機關對於加密貨幣的駝鳥心態:眼不見為淨。只要不在管轄範圍裡出事,之後都與金管會無關。
在1993年的經典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裡,科學家為了控制恐龍的數量,利用技術將所有的恐龍都設定為雌性,然而劇中一位數據學家說了句生物演化的特性:「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Life finds its way)」。同樣的,在管制「成熟大人」的台灣裡,當信用卡無法再成為加密貨幣平台與業者的支付通路,雖然造成了許多想參與加密貨幣的「開拓者」的困擾,但是世界的規律提醒著我們:「他們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責任編輯:吳秀樺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