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走過上一波熊市,創業家們的四大生存心法教戰
【專欄】走過上一波熊市,創業家們的四大生存心法教戰

當市場從牛市轉熊市,許多創投和新創加速器紛紛推出教戰守則。然而,這些都比不過第一線創業家從親身經歷中淬鍊出的應對之道和心法。畢竟要學會「打仗」,最快也最直接的方法是讓上過戰場的人來當老師。

心元資本在Podcast《知識衝浪》中,邀請幾位創業家分享熊市實戰經驗。在營運低谷時,該如何開源節流?如何凝聚團隊向心力?創辦人本身如何建立心理韌性、面對創業路上的不確定性?來看看這幾位從熊市中存活下來的創業家們,有哪些應對策略和心法。

一、想辦法在最短時間內盈利

當市場進入熊市,先抓緊這第一原則:想辦法在最短時間內達到盈利。換句話說,就是「開源」和「節流」。

設計商品電商Pinkoi創辦人顏君庭提醒,現金流取決於「客戶是否願意為你的服務付錢」。因此,要時時問自己:「是否已經替用戶創造價值、解決痛點?」、「有哪些尚未解決的痛點,有機會創造更多價值?」透過觀察用戶留存率、續購率等量化指標,可檢視上述幾點是否到位。

當產品已能創造現金流,則可進一步思考:「這些可帶進現金流的業務,是否有機會做更大、讓現金流不會因短期缺口而受傷?」

此外,仔細挖掘損益表(Profit & Loss)上的數字,也能找到優化公司營運的切入點,以及判斷決策是否正確的關鍵指標。例如,從營收轉成毛利的過程中是否可以優化、是否有辦法創造更好的經濟規模等等。

但是從現實面來看,營收很難在短時間內提高,如何節流便成關鍵,甚至必須做到「錙銖必較」。

marketing
圖/ Unsplash

例如重新檢視水電費、電話費、管理費、租金,連企業帳號購買數量是否符合公司人數、是否一定要用到更高級的方案、能否和代理商談年約等都是可以節流的方向。或者,也能思考如何分散現金流壓力。例如,如果能談到90天的應付帳款、30天的應收帳款,這中間就會有2個月的資金彈性。

同時,也要確保和重要客戶的溝通保持暢通,並檢視「和重要客戶的關係是否夠緊密?對方營運狀況是否穩定?假設對方不再購買,對公司營運會造成什麼影響?是否有折扣或延長合約的需求?」提早盤點並因應,就能降低變動對營運帶來的衝擊。

二、將團隊凝聚為最強後盾

無論牛熊市,企業營運難免遇到逆風和挑戰,這時該如何凝聚團隊向心力、提振士氣?

Pinkoi的作法是,每季舉辦全員大會,和團隊成員分享公司近況。關鍵在於不能只報喜不報憂,當公司面臨困境,也要誠實分享公司現況。因為只有在了解公司遭遇的挑戰後,團隊才能同心協力解決問題、凝聚向心力。

顏君庭說明:「想像公司是一艘船,如果船長從頭到尾只講:『Everything is going to be fine』、『從起點到目的地一直都會是風平浪靜』,我認為這船長不夠盡責。因為過程中,有可能遇到暴風雨、引擎破洞或漏油,要(把真實情況)告訴團隊,團隊才能把洞補起來、修好引擎,甚至是增加備援。」

三、創辦人心態是成敗關鍵

跟調整公司營運策略也同樣重要的是,創辦人必須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才有足夠能量面對挑戰。

「當你覺得自己體弱多病時,你接觸到環境的每一個聲音,可能都會讓你感覺自己不對、自己不應該堅持下去、自己的方法是錯誤的。」智慧咖啡機iDrip創辦人葉建漢說,「最終,還是自己的免疫力最重要,所以你必須要調整好心情。」

作為連續創業家,葉建漢早在二十多年前,就經歷過在網路泡沫下創業,遇到客戶人間蒸發、辦公室一夕搬空,最終導致公司清算的震撼教育;他也曾順利出場,將行動網路公司「時間軸」出售給遠傳。現在,是葉建漢第4度創業,對熊市已有免疫力的他,分享協助他跨過谷底的3個關鍵思維:

今天就是可以努力的第一天

很多人會害怕、猶豫到底該怎麼走,但重點是,先想好下一步往哪走,就先踏出那一步。凡事都從這一步開始。

先預想最壞情況

面對恐懼時,先想到最壞的狀況,可能是破產、名聲變差、投資人不信任等等。先在心裡經歷過這一切後,便能用更坦然的態度面對,工作狀態也會更好。

回顧最初目標

雖然創業不免遇到想放棄的時候,但只要確認目標正確,那只是現在這條路走不過去,不用全然否定自己。

在熊市下創辦部落格平台「無名小站」並成功出場、現為創投的簡志宇也認為,能成功度過熊市的創辦人,多半能用跳脫牛熊市的思維看市場。原因是,當選對市場,市場修正對早期新創來說應該很無感。

他舉例,一個原本有10億美元商機的市場,就算在熊市時大幅修正50%,仍具有5億美元的價值,「創辦人一開始看到的是無邊無際的海洋,當海洋退潮,理論上看不出差別,因為這海洋對他而言還是無比巨大。」

四、結束不等於失敗,為重返戰場準備

熊市,也是創辦人重新省思創業初衷和決心的好時機,當大環境不好,認賠殺出不一定是壞事

簡志宇觀察,在矽谷,創業失敗或退出並不是丟臉的事,不少矽谷獨角獸的創辦人,都不是第一次創業就成功,且這次所累積的經驗和人脈,都能作為下次創業的養分。

如果公司真的被迫面臨結束,這時創辦人得思考:能留下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品牌、研發、人才,還是用戶基礎?如果未來在所處的領域中有1個人會成功,那他所需的關鍵解決方案是什麼?

「如果你創造出未來成功對象(進入市場)的最佳條件,就很可能被策略投資或收購。」葉建漢分享,永遠要看清楚自己的價值,而不是選擇最安全保險的方法。

重點是,不管遭遇什麼挫折,創業家都要建立好自己的名聲、承諾的事情要做到。即便當下未能順利拿下市場,等時機跟佈局更成熟,過去的人脈和新資源,將加乘出新效應。

最後,不少創業者都不約而同提到,熊市下會遇到的辛苦、孤獨和挑戰,其實都是創業過程中的常態,因此與其說「新創得替更壞的狀況準備好」,倒不如說只是「回歸基本」。相信在經歷市場篩選後,那些能堅持並持續投入的創業家,也是最後能留下、抓住市場空缺的人。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

關鍵字: #創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