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首度移師高雄台灣文博會,把10米高的LINE貼圖裝置藝術限時帶到愛河,在夜間點燈打造「聊療漂漂河」,懶洋洋漂在河上「無所事事小海豹」吸引了眾多觀賞人潮,也意外掀起高雄市長的選戰話題。
所有的藝術文化創作,都是在回應或反應時代和社會脈絡,這是不可忽略的事實。
就像莫內在1874年推出的畫作《日出.印象》,顛覆了工業革命後的真實觀,開啟以全新的藝術繪畫手法重新詮釋了光與色彩之關係的印象派。事實上會有印象派的產生,是因為現代攝影技術的發明,所以過去「求真」的繪畫美學,再也無法滿足創作者與觀賞者的需求--要求真實,採用攝影即可滿足,並不需要創作者的介入,但藝術會死嗎?不會,只是會重新定義,並找到新的出路。
有趣的是,新的文化創作興起之初,總是會帶來傳統建制派的不理解、誤解甚至揶揄,莫內與印象派就是如此,當時他們崇尚的光與色彩模糊輪廓,是因應時代科技的進步而產生的新視野,但傳統的《喧鬧報》(Le Charivari)雜誌等則用諷刺的報導去回應渲染,但這是時代的正向產物,最終這樣的批評不但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甚至加速推進了一系列新藝術派別的形成,當時本來帶有貶義的「印象派」,成為了重要的藝術史革命,指出了未來幾百年的藝術方針。
無獨有偶,當六十歲的高雄市長候選人、右派政治世家出身的柯志恩批評吸引2022年吸引了無數人潮的文博會最重要打頭陣景點:愛河上共六隻的「無所事事小海豹」充氣裝置時,她所用的詞彙「如果高雄的觀光只能靠幾隻小海豹,活動後終究會再次蕭條」,這句話看出她並不理解小海豹充氣裝置之所以可以吸引全台人潮前往,背後的強大IP脈絡與力量,以及這項創作跟時下「厭世世代」核心價值的共振。
貼圖IP早透過市場證明價值,成功打中年輕用戶的心
事實上,高雄市這次的文博會並不只用知名IP角色「無所事事小海豹」打頭陣,而是一次把來自高雄的6位超人氣貼圖明星,都邀請「返鄉」擔任活動大使,包含台灣第2位挺進LINE原創市集名人堂的「貓爪抓」;2020年陸續晉升名人堂之列的「塔仔不正經」及「無所事事小海豹」等等。
若初步理解這個脈絡,就會理解小海豹不只是高雄圖文創作家的創作而已,小樹明白提及高雄的慵懶留白氛圍,是如何運用在這個IP角色個性上,而且一系列的IP都是高雄原創,且透過LINE貼圖競爭激烈的市場,第一線證明其成功打中年輕用戶的心,擁有超級高的人氣與擴散率,而文博會的成功引進,也順利帶來人潮,原本就在LINE與社群媒體大紅的小海豹等IP角色,熱烈洗版,讓全台民眾都知道每天到底有幾隻小海豹療癒漂浮在愛河的水面上。
柯志恩或許還以為小海豹或圖文創作只是短期熱潮或次文化,但其實在社群媒體重度使用者圈裡,小海豹已經儼然是整個厭世窮忙世代的精神指標,在過於快速窮忙的工作步調中,大家都對於無所事事小海豹的療癒力量感受強烈,而這次文博會「躍然海上,是其正式出圈燒破同溫層的水到渠成,只是柯志恩顯然不在這個脈絡裡,也拒絕去了解,不僅反應出明顯的世代代溝,更可怕的是不願意去了解年輕人「玩物喪志」的長輩態度,雖然柯志恩生理上其實只比陳其邁大三歲,但心理上卻宛如兩個世代那麼遙遠。
IP價值的延伸已更多角化,早從外來黃色小鴨落地到來自高雄的小海豹
在大眾市場隨著科技的改變及小螢幕的興起變為分眾市場的此時,IP創作的生命延伸與市場測試已經是存在於各種不同周遭的媒介裡(二次元、漫畫、貼圖、小說與短影音),而不再是每天看看電視新聞就能「給你全世界」。這次在文博會出現的IP早就在不同的層面爆紅,但很顯然並沒有接觸到柯志恩委員的日常生活,所以她很直覺地覺得這是一次性的活動動員,也看不出這些IP與高雄在地文化的深刻連結。
筆者自己是七年級生,在我這個世代的小孩如果說未來想當插畫家,家長大概要擔心死他們未來怎麼養活自己。但對八年級生來說,社群媒體對於圖文創作的大量渴望,造就了無數圖文IP明星,光是LINE貼圖就是一個市場剛需,產值不斷在翻新。根據LINE貼圖2021年的統計,本土貼圖創作者累積已超過65萬人,創作者平均累計銷售額也持續成長,TOP 10達新台幣3.1億元,TOP 5則突破4.5億元。
IP明星如馬來貘與無所事事小海豹等,除了LINE貼圖外,更透過圖文傳播善於結合不同主題的力量,可以跨界賣電鍋、化身毛絨絨化妝包等小物、重塑品牌形象,商業產值簡直沒有天花板。隨著文字力量的削減,圖文傳播其實也更加面向國際跨語言市場,從2013的「黃色小鴨」到2022的「無所事事小海豹」,我們該驕傲看到的,是我們的年輕世代已經跟上國際一線潮流:以療癒可愛、超越語言的IP角色而擁有人氣號召力,我們的本土創作愈來愈有自己的態度、自己的市場、也能躍上明星舞台!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