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少做就不多做!年輕世代掀起「安靜辭職」風潮,是真想躺平嗎?
可以少做就不多做!年輕世代掀起「安靜辭職」風潮,是真想躺平嗎?

全球職場長達兩年多的疫情影響下,除了「遠距工作」與「疫後辭職」的風氣興起外,近期又有一個新的名詞出現了,那就是「安靜辭職」(Quiet Quitting)。才短短幾個禮拜,安靜辭職一詞在美國已經傳遍Tiktok及各大新聞媒體版面,引發各種熱議外,也掀起對於工作態度的正反討論。

向過勞說不 為什麼員工會想安靜辭職?

「不多做、不加班、不往上爬」是安靜辭職者在工作時抱持的態度。最初安靜辭職會紅,是因為Tiktok上一名名叫Zaid K(zaidleppelin)的用戶在7月25日時,上傳了一支討論安靜辭職的影片。影片中Zaid K說:「我最近學到一個新的詞彙叫做安靜辭職,是指你不是直接辭職,而是辭掉你心中那個在職場上,期待追求卓越超群的自己。」

這意味著,奉安靜辭職心態為圭臬的上班族或勞動者,雖然每天都還是待在辦公室裡工作,但在心理層面上,卻已經不再把工作視為自己生活的核心。

對於老闆、創業家跟公司主管階層來說,安靜辭職可能不會出現在他們的字典裡;但如果今天換成是員工的話,那可能情況就不一樣了。據履歷諮詢公司Resume Builder整理的資料,在1000名員工中,有26%的人承認,自己拒絕向讚揚工作狂的「奮鬥文化」(Hustle Culture)低頭;另外更有21%的人表示自己正在安靜辭職,只會選擇做符合他們薪水份量的事情。

Selina-Cowork
根據調查,在1000名員工中,有26%的人承認,自己拒絕向讚揚工作狂的「奮鬥文化」(Hustle Culture)低頭。

這些年齡約在25至44歲正在安靜辭職的員工,只會完成自己份內的事情,可以少做,絕不多做。

這種「低耗能」的上班模式,也反映出了現代對過去「努力一定會有收穫」正向心態的反芻與省思。在同一份調查中,安靜辭職者之所以會選擇安靜辭職,有46.1%是認為,自己獲得的薪水與工作時付出的時間精力不成正比;其中也有45.6%的人認為現階段的工作,很有可能危及自己個人的心理健康;有40.8%則擔心目前的工作型態,會拖垮自己現階段生活與工作間的平衡。

回到最初觸發遠距工作及安靜辭職的開關,其實和2019年年底爆發的COVID-19疫情息息相關。因為疫情迫使各大企業,在短時間內切換成遠距工作的方式,也讓許多勞工對職場和工作樣態的想像有了不小的改變。一部分的員工會因此而對自己的工作及職場感到疏離,將重心轉往家庭和個人生活的面向,而這也導致員工浸浴在奮鬥文化的意願下降。

字如其表?安靜辭職其實跟你想的不一樣

對於安靜辭職這個名詞和它所代表的意義,其實不全然是字面上呈現的意思,而是一種面對自己工作的「態度」。美國職涯教練佩克(Allison Peck)認為:「安靜辭職的本意其實不是『辭職』,而是一種照顧自己身心健康的表現。」

佩克直言,這個安靜辭職現象的出現,其實就是個人生活「優先順序」的問題。「現在的人已經不會再像以前一樣,犧牲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竭盡全力只為滿足上司和工作的需求,而是做到符合自己薪水的工作量或份內的事。」佩克說。

也就是說,安靜辭職所隱藏的意涵,不僅是不攬下更多工作,或不繼續待在自己的位置上加班而已。反而,更像是為工作與生活設定了界線,一個避免自己陷入過勞(Burnout)的機制。

工作_遠距工作_上班_員工
專家認為,「安靜辭職」的概念旨在反抗那些剝削員工的公司。
圖/ xFrame

美國一間媒體顧問公司創辦人西創(ED Zitron)認為,安靜辭職的概念旨在反抗那些剝削員工的公司,因為許多這類型的公司都是靠著不給員工加班費,但又變相要求員工要加班來達到公司所要求的業績。「如果你希望員工達到『卓越超群』的目標,那就應該要為此給他們補貼,讓他們的努力是能獲得回報的。」西創說。

同時西創也指出,Z世代(Gen Z)並不是第一個經歷過勞的世代,而安靜辭職也不是近幾年才出現的現象,他說:「『安靜辭職』這個字實在是太激進了,因為這個字把勞工們形容的好像是壞人一樣。」倫敦大學學院管理學教授克羅茲(Anthony Klotz)也表示,雖然這個詞彙是由年輕一代所提出,但它其實是一個「舊詞換新裝」的概念。「有關這個心態的研究已經進行好幾年了,只是套用的詞彙不一樣,像是脫離釋放或是工作退縮等。」克羅茲說。

在英國一家零售傢俱公司擔任行銷的瑪曲(Georgia Gadsby March)就直言,自己經常性加班,但完全沒有收到任何額外的酬勞。當瑪曲又再接下公司內的另一份職務時,光是一個禮拜,她的工作時間就逼近60個小時。

面對加班沒錢拿,瑪曲也曾向主管反應,也收到了將會為她調薪的回覆。只是,主管承諾的調薪,最後卻淪為一場空。瑪曲還是拿著一樣的薪水,做超時的工作。「我覺得我被羞辱了,這也讓我在疫情期間下定決心要安靜辭職,然後試著去找到另一份工作。」瑪曲說,當時的她正處在一個非常混亂的時期,而且在她決定向「多餘且不再原本工作項目內」的工作事項說不的時候,反而還被指控在偷懶。

然而即便遭到公司貼上「偷懶、不認真」的標籤,瑪曲也不會想要再投入更多的心力了,「安靜辭職讓我慢慢拿回我自己應該擁有的權力。」瑪曲說,最終,她還是離職了。

專家建議:比起安靜,更應積極溝通

當員工認為自己的狀態已經瀕臨過勞邊緣,有些人可能就會選擇安靜辭職。不過職涯策略教練兼專家豪勒(Stacie Haller)則表示,上班族或勞工認為自己的狀態卡住了,或是不滿意現在的工作,就不會有興趣想要在工作上有所提升或超越。

這些員工可能會想要透過安靜辭職的方法,來達到讓自己不那麼心累的效果。只是,這樣的工作態度可能也有風險,因為當公司面臨裁員壓力時,裁員的第一順位,可能就會是這些選擇安靜辭職的員工。

職場禮儀專家伊賽(Pattie Ehsaei)也反對員工在上班時抱有這樣的態度,並強調如果以安靜辭職的心態上班,在工作上絕對不會成功。

對此,豪勒等專家皆建議,員工如果自覺出現這樣的狀況,其實應該要能夠與上級反應,嘗試透過溝通來調整現有的工作內容,以改善目前的狀況,或是尋找其他更能激發個人熱情的工作內容。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成為必須滿足的需求

不止歐美,安靜離職的概念,也早悄悄地蔓延至各大亞洲國家。與日本的「悟世代」、中國去年出現的「躺平主義」聲浪,以及先前出現的阿姨我不想努力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為各國的經濟下滑,商業及社會階層流動趨緩,再加上疫情、戰爭和部分企業奉行的996文化更讓許多年輕族群逐漸對社會感到失望。

進而也衍生出不買房、不買車、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小孩、低度消費等方式過生活,拒絕成為資本家賺錢的工具及奴隸,或將原本投注在工作的精力轉回到自己身上。

身處在亞洲的台灣,當然也是逃不了。同樣受到疫情及戰爭造成的通貨膨脹影響,台灣的薪資漲幅,已經愈來愈追不上樣樣都漲的物價。

錢包Wallet
圖/ shutterstock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結果顯示,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從從去年(2021)七月的1.95%,到今年則上升至3.36%,其中又以食物及外食類漲幅6至7%位居一二名。除了物價,食衣住行中「住」的房價更是居高不下,讓首購族即便有錢也須背負高額房貸,而還沒存到第一桶金的20幾歲年輕人,就更不用說了。

不過,面對公司可能會有員工出現像是躺平、擺爛或安靜離職的症頭該怎麼解呢?據Resume Builder製作的調查結果顯示,其實只要能夠為員工「調薪」就可以達到讓員工恢復「健康」效果。因為根據統計,有近75%的安靜辭職者認為如果他們可以拿到更多薪水,工作意願就會提升,其餘像是提供更多休假、升遷、更好的健康照護制度或更好的職位頭銜等,都能夠促進持續為工作付出的動力。

不過,無論安靜辭職一詞的描述是否精確,或所蘊涵的心態到底正不正確,依然掩蓋不了當前正在發生的職場風暴。安靜辭職的概念及心態並非憑空出現,現在的藍領、白領勞工們,希望能不再只被工作牽著走,而是要拿回對自己工作及生活的主控權。

本文授權轉載自:地球圖輯隊

責任編輯:黃翊禎、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