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果斷轉攻貨運保留客運底氣,領航者謝世謙成功帶華航逆風高飛
疫情下果斷轉攻貨運保留客運底氣,領航者謝世謙成功帶華航逆風高飛

自華航基層出身的謝世謙,用新思維對抗疫情逆風,不僅去年財報成績亮眼,經營管理績效佳,且與工會關係良好,積極建立互信基礎。為迎接疫後旅遊商機,購新機、拓航點,期望能恢復疫前營運規模與保持獲利能力。

全球航空業面對疫情經營困境,而泛公股企業的華航卻能逆勢成為全球航空業少數獲利的業者,其成功關鍵是領航者,一位在華航工作43年的資深員工謝世謙,在關鍵時刻帶領團隊,用新思維對抗疫情逆風,讓華航龐大組織動起來,衝破雲霄展翅翱翔!

基層做起 獲政府派任為華航董座

華航草創時期從接手美國二手螺旋槳飛機、2架波音707開始飛起,經營62年後,飛機數量有近百架,通航城市遍布全球200個據點,員工數量高達上萬人,子公司涵蓋領域有飯店、空廚、廉價航空、貨運倉儲等,業務內容十分繁雜且國際化。

而這上萬名員工,有一位從1979年進入華航,服務年資43年的,從基層會計工作做起,再轉任營業行銷工作,曾擔任先啟資訊、華儲公司等關係企業董事長,也曾派駐印尼、澳洲等地的分公司,對華航的客貨運營業、國內外業務及財務結構都相當熟稔。

華航董事長-謝世謙
圖/ 華航

謝世謙曾處理華航罷工問題,與工會進行開放式協商,並謙虛地表示當時幸得交通部、地方官署勞動局、桃市府的協助,事件圓滿落幕,但也並非運勢就一帆風順,很快就因COVID-19疫情爆發而面臨航空業最慘的時刻,考驗接踵而來。

回想起2020年初疫情爆發時,全球航空旅遊業瞬間冷卻,當時有許多人還認為疫情不會太嚴重,也許很快會恢復,但他從全球員工回傳的訊息判斷,這波新冠疫情將會改變全球航空業,必須立即啟動應變。而財務出身的他第一時間就決定,必須設法拉高現金水位,準備全力應戰,並在關鍵時刻發出「SOS」訊號,讓外界知道航空業需要政策紓困以求生存,為華航爭取更多喘息時間。

但他同時也認為,在全球航空業復甦前,要設法自救,「開源節流、雙軌並進」,他認為要轉貨運為主攻,護住台灣的電子、防疫物資等供應鏈順暢,亦為華航客運保留底氣,以期在航空業復甦時能迎接客運回流商機,最後有幸在政府支持與員工團隊的協助下,透過精準的判斷力與台灣優越的地理位置,得以闖出一片天,也許就是所謂的「天佑華航」。

規劃、運用優勢 靈活調度班表,務求產品準時送達

應變疫情考驗的關鍵是「超前部署」,過去從來沒有發生過航空業幾乎零載客率的狀況,也沒有以往經驗可在這波疫情參考複製,生存下去成為航空業最大的挑戰。謝世謙不斷思考著航空業該何去何從,找出華航有何優勢,能善加規劃、運用,把優勢發揮到產生最大的邊際效應。在決策過程中,謝世謙感受到各種壓力排山倒海襲來,但他認為,自己只要堅定做對華航長期發展有益、對台灣經濟有幫助的事,就算壓力再大也要挺過去。

疫情這一、兩年,外在環境特別艱困,供應鏈中斷、地緣政治緊張、油價高漲等利空環境多重打擊下,謝世謙回想華航身為一個泛公股企業該有的責任與使命,設計靈活調度的班表,只要政府需要從海外包機回台,還有防疫物資、半導體設備、機台、汽車、3C產品、農漁生鮮等完善的運送服務,特別是讓國際友邦能順利獲得台灣優良防疫物資,也算是另類外交,對內則讓各種進出口產品準時送達。

謝世謙認為,疫情嚴峻時期,全球防疫醫療藥品急需救命,華航也是責無旁貸利用綿密的貨運航網及運送專業,掌握相關高價貨源及溫控安排,除搶攻疫苗、防疫物資等運送任務,多次承載台灣自購疫苗任務,也數度成功爭取轉口運送商機,為其他國家運送疫苗,至今已在全球載運超過1億劑的新冠疫苗;並協助載運快篩試劑等防疫物資前往亞洲、大洋洲等其他國家,創造營收,帶動冷鏈運輸翻倍成長,持續掌握全球貨運市場動向。

AZ疫苗
疫情期間由華航負責空運疫苗。
圖/ 衛福部

強化台灣轉運樞紐 營運重心轉以貨運為主、客運為輔

而當時海運塞港嚴重,台灣許多重要商品要搶時效外銷,謝世謙認為,這也是華航能幫助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時刻,利用飛機貨運持續強化台灣轉運樞紐地位,幫助如5G、微型高科技、車用電子、半導體等產業,充分使用航權及貨運新機運能,配合市場動態、急貨需求安排不定期加班機及包機,使整體運力發揮至最大。

謝世謙下策略快速果決,主要是他要求財會部門改為3天一報,這樣可隨時掌握市場變動情資,營運重心轉以貨運為主後,2020年3月起即開始調派客機航班執行載貨運送,不但可增加貨運營收,亦減少虧損幅度,藉此度過公司面臨疫情初期之營運現金壓力。

謝世謙也調整在疫情期間靈活調度安排客機客艙載貨,經過相關民航主管機關的核可,客機的客艙座位區可以裝載特定貨型的貨物,進一步提升載貨能量,華航主要將客艙載貨運用於需求最高的美國西岸洛杉磯航線。

包含舊金山、洛杉磯、阿姆斯特丹、法蘭克福、雪梨等長程航線,均加開客機航班載貨,與亞洲區域航線及兩岸可運營航線均透過客機腹艙爭取載貨商機,靈活調度客機支援貨運需求,輔助貨機以擴大營業規模、因應疫情期間全球貨運市場的強勁需求,以及宅經濟等相關商品。以美西為例,期間華航採腹艙載貨飛航洛杉磯的航班一度高達每天6至7班,比以前一天2航班多出不少。

達成不裁員目標 展現保障員工工作權決心

謝世謙認為,在疫情初期,各航空公司都是受疫情重創的海嘯第一排產業,然而公司努力開源節流,最困難的仍是如何保留優秀人才,當時他與國內工會協商的目標就是以短期減薪、減班來達到不裁員的目標,公司充份展現了保障員工工作權的決心,在疫情期間最終沒有裁掉任何一個員工,反而還增員。而航空貨運於疫情最嚴峻的時刻,他覺得幸而有賴機組員們在循環的隔離與勤務間,肩負起疫苗及物資輸送重責,維持了重要的航空貨運命脈。

基層出身的謝世謙認為,與勞工維持良好的關係非常重要,過往泛公股企業往往因包袱過重,發生不少勞資糾紛的憾事,他有感於勞資糾紛會造成公司無法正常營運與旅客權益受損,因此擔任董座一職後,他就責成經營團隊與工會協商,盡速解決勞資爭議,確保勞資對等、互相尊重且互信的團體協商之經營原則,維護旅客權益以維飛安。並善加利用營運規模與人才優勢積極作為,與員工在互信基礎上建立連結,強化團隊合作組織文化。

謝世謙感謝員工一同配合,熬過黑暗時刻,華航在2021年的獲利約93.8億元;每股純益(EPS)1.67元,相較2020年0.03元,增加1.64元,獲利年增54倍,今年上半年EPS達0.58元。他也很開心,客運業務有機會逐漸回溫,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資料,全球客運市場隨各國邊境解封,至2022年第1季全球運能、運量正逐漸恢復至疫情前50%,2022年所有航空公司財務表現都將有所改善,北美為表現最強勁的地區,華航亦逐步調整航線及班次數。

添購新機上線營運 優化區域航線產品,大幅提升競爭力

展望2022下半年,台灣自6月15日起逐步開放邊境、縮短檢疫天數、調控每週入境總量,並開放桃園機場轉機。因應邊境管制放寬後之市場需求,華航客運航班規劃已超前部署,除維持骨幹客運航線班表穩定,並評估規劃恢復航點、增加航班次數與開闢新航點,華航將積極推廣北美、歐洲至東南亞來回與歐洲至大洋洲來回、大洋洲至東北亞來回等六航權轉機產品,以增裕客運營收。

儘管油價高漲、全球旅遊業尚未完全恢復,但謝世謙為了讓華航準備迎接疫後旅遊商機,先前陸續於市場低點採買新機,還引進環保客機A321neo,全新機隊強調零接觸服務、高規格防疫;另提升737-800機隊客艙服務,旅客可直接使用個人智慧型裝置,在高空中享受各式多媒體影音串流服務,減少接觸。將「零接觸服務」擴展至全機隊,為旅客健康把關,主動提供搭機旅客機上防護包,內含口罩、酒精消毒濕巾等防疫物品,守護旅客飛行安全。並提供各項數位化服務,網站增設「防疫安心GO專區」,整合訂房、訂車及醫院檢測等一站式檢索訊息,推廣網路報到及自助行李託運服務,使用電子化健康聲明書,逐步啟用部份機場人臉辨識自助登機,為疫後客運重啟做好準備。

華航
華航推出寶可夢彩繪機。
圖/ 華航

謝世謙表示,添購的A321neo新機陸續上線營運,優化區域航線產品,大幅提升產品競爭力,目前規劃A321neo機隊成為華航區域線主力機種,也與日本The Pokémon Company合作推出「皮卡丘彩繪機CI」,秋季正式出廠,爭取疫後東北亞、東南亞市場旅遊與商務客源,滿足逐步復甦的旅運需求,期望能恢復疫前營運規模與保持獲利能力。

本文轉載授權自:台灣銀行家

責任編輯:黃翊禎、侯品如

關鍵字: #華航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