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同一家金控,到銀行開戶、人壽買保險,卻都要重複申請填資料,許多人心中都有過類似抱怨。
資料互通、OMO(虛實融合)是金融業轉型的重要方向,只要客戶同意,個人資料可以在集團底下的不同子公司服務使用,除了方便,還衍伸許多創新產品的可能性。
金融市佔規模前三大的國泰集團就發現,數位新生代購買保險商品有許多門檻,整合集團下的國泰世華銀行、國泰人壽,讓顧客用定存的利息買保單,創造出結合「儲蓄」與「保障」的全新產品。同時,國內純網銀業者紛紛布局「網路保險」服務之際,邁入60歲的國泰如何看待數位體驗?
定存利息買保單,哪裡創新?
國泰透過訪談發現,數位世代雖然有保險意識,但許多人因為「條目複雜、風險遙遠、保費沉重」三大因素,遲遲沒有投保。
而「儲蓄」是最常見的理財方式,於是國泰整合銀行、人壽兩家公司的資源,推出「利即保」新產品。也就是將定存利息,轉換為一年期意外保險及實支實付傷害醫療保障,客戶可以彈性選擇「定存金額」及「利息轉換保障比例」。
舉例來說,每年定存1.5萬元起就能享有10萬元的一般意外身故保障;定存7萬元可享有一般意外身故20萬元加上實支實付傷害醫療2萬元的保障。
特別的是,還可依日常習慣,設定常用的交通方式,包括開車、騎機車/自行車、行人(遭車輛碰撞)/搭乘大眾運輸等。如果因為設定的交通方式發生特定意外事故時,可享有保額150%的保障。這項將定存利息轉換為保險的模式,除取得金管會業務試辦許可外,這項機制還取得國內發明專利。
除了產品模式創新,背後也有新機會。目前國泰世華數位用戶數已超過600萬,每月流量更近3,000萬人次,銀行、人壽客戶重疊比例有超過一半,這些客戶對「利即保」來說全部都是潛在客群。
跨集團合作不簡單,挑戰有那些?
表現看似簡單的跨子公司合作並不容易,國泰人壽總經理劉上旗表示,每家子公司從IT系統、產品SOP、適用法規等細節都不同,內部需要拋開成見,以「One team」思維一起工作,才有可能順利做出產品。
國泰數位轉型邁入第六年,金控資深副總孫至德強調,有效地彙整集團資源,打造無斷點的跨界金融服務,為客戶帶來簡單流暢的數位體驗,是重點努力的方向。「從商業模式的開發、數據風控的導入、跨域專屬真人客服的整合,還有透過網銀認證約定數位授權扣款等突破,是國泰實現集團跨界金融整合的實例。」
「利即保只是開端。」劉上旗強調,數位原住民是國泰非常在意的客群,這群人更加注重線上、線下體驗的一致性。因此,未來還會有更多跨子公司的合作,舉例來說,國泰世華信用卡無論市佔、刷卡量都是國內前幾大龍頭,目前也在規劃跟其他子公司產品的合作。
決戰純網保,國泰怎麼看?
邁入60歲的國泰,「轉型」是集團下各子公司共同的目標與方向,除了來自傳統金融同業,新崛起的金融科技(FinTech)、科技產業甚至零售業者,也都相繼加入金融產業競爭,挑戰不斷。
本月初,純網銀將來銀行宣布,通過獲金管會核准開辦產險、壽險網路投保業務,規劃今年第四季就會開辦線上保險代理業務,是國內第一家獲准跨入保險銷售領域的純網銀;此外,LINE Bank也獲准產險代理和線上投保業務許可,上線時程還在確認中,國泰如何看待這股趨勢?
孫至德表示,站在金控角度,對於純網銀、純網保的發展,還是抱持持續觀察的態度。他認為,「客戶需要的並非數位銀行或是純網保本身,而是一個好的數位體驗。」,雖然線上操作很方便,客戶有時候還有到線下諮詢等需要。
言下之意,並非把產品放在線上通路就能贏得顧客的心,對國泰這些傳統金融機構來說,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提供一致性的體驗,才是能持續領先的關鍵。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