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第26次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主題是氣候危機,代表美國出席的前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宣稱,氣候危機的解決之道將繫於「我們尚未擁有的技術」,但理應能夠實現。凱瑞的樂觀完全來自於科學家。跨政府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的綜合評估模型由研究人員所創,即顯露如此信念。這些模型指點減碳途徑,有機會據以把氣候增溫幅度抑制在2℃以下。他們高度倚賴不存在的技術,例如把二氧化碳安全又經濟地永久封存於地下。
停下來想一想。科學,指的是歐美的科學,長年奉為理性的典型,拒不接受科學發現的人經常遭科學家斥責為不理性。然而倚賴不存在的技術並不理性,可謂一種奇想(magical thinking)。而奇想是孩童心智發展的一個階段,被期待長大後能戒掉的事。試想,倘若我說打算用還沒發明的材料造屋,或者要在火星上建造殖民地,卻連怎麼送人前往都還不知道,你大概覺得我不理性甚至發神經。但未來的減碳計畫充斥這種想法。
舉例來說,IPCC的模型高度倚賴二氧化碳捕集封存法(CCS),包括艾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在內的一些倡導者,稱CCS是經過驗證的成熟技術,因為業界把二氧化碳或其他物質注入油田,使更多化石燃料衝出地面的做法行之有年。但二氧化碳未必封存在岩石或土壤,而是會沿著裂縫、斷層與溝隙流動,找到回歸大氣之路。想把注入的二氧化碳留在地下,亦即實現負排放,是十分困難的事。全球僅零星幾處達成,無一符合商業效益。
其中一處是冰島的「虎鯨」(Orca)碳捕存廠,號稱全球最大的除碳廠,把從空氣中捕集的二氧化碳與水混合並注入地下,與玄武岩進行反應,形成穩定的碳酸鹽類。這是好事一樁,但成本是每公噸600~1000美元的天價,而且規模很小,一年封存約4000公噸。相較之下,單是科技大廠微軟公司在去年就產生近1400萬公噸的碳(微軟承諾會設法將其排放量全數抵消)。或者看看美國伊利諾州阿徹丹尼爾米德蘭公司(Archer Daniels Midland)乙醇工廠的捕碳成績。2017年以來,該工廠已花掉美國納稅人2億8100萬美元用來抑制排碳(超過專案成本的一半),在此同時,廠區整體排放量卻還增加。而專案總共僱用幾人?11人。同一時期,一大堆CCS廠則宣告失敗。2016年,麻省理工學院(MIT)中止碳捕集與封存計畫,43項相關專案不是遭取消,就是擱置或挪做他用。
艾克森美孚石油與阿徹丹尼爾米德蘭公司推動CCS的原因很明顯,既能美化形象,又能用納稅人的錢買單。美國去年通過的「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案」中,提撥100多億美元用來發展碳捕集技術,相對之下,僅4億2000萬美元用於水力、風能、地熱與太陽能等再生能源。
擴大太陽能與風能的發電規模要花錢,還需公共政策力挺。最大的疑問是,這類計畫為何不獲支持?原因之一是化石燃料產業不斷阻撓。但為何畫畫大餅,科學家就接受了?我猜想,研究人員對民選官員無力克服政治障礙感到灰心,認為繞過技術障礙還容易些。他們也許是對的,但等我們知道對不對的時候,也許為時已晚。
延伸閱讀:
差異化,讓瑞基生技突破疫情
疫病戳破個人主義神話
新冠病毒永滯不離
本文授權轉載自:科學人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