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4 減配不加價很划算?看蘋果怎麼出招讓你心甘情願買單
iPhone 14 減配不加價很划算?看蘋果怎麼出招讓你心甘情願買單
2022.09.12 | 3C生活

儘管先前眾多消息表明新一代iPhone會上調價格,但在新的發佈會上,最終公佈的價格還是令不少人感到寬慰。除新機型iPhone 14 Plus外,其餘三款機型的起售價與前代機型完全保持一致。不過,在產業鏈物料成本顯著提高的當下,保持定價似乎需要使用者付出一定的代價,比如iPhone 14/14 Plus直接沿用上代的A15晶片。

不得不說,這個行為的確「很蘋果」。就像此前取消充電插頭一樣,直到今天也沒有Android廠商敢邁出這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一步,別說是沿用上代SoC,放在幾年前Android廠商就是沒有使用X軸震動馬達都足以招來一陣口誅筆伐。

當然,蘋果對於Android陣營的競爭力並不會因此減弱。一方面,A15 Bionic晶片無論是性能,還是能耗表現,仍是Android旗艦SoC難以望其項背的。另一方面,蘋果重新對產品組合定價策略做出了調整,讓不同版本及記憶體容量的機型剛好卡在消費者的需求預期上,可謂刀法精湛。

在本次iPhone系列新品中,唯一廣受詬病的就是基礎版iPhone 14,作為前兩代產品的中堅力量,這一型號在蘋果的新品機型銷量中長期保持著50%以上的市佔率。而在新一代基礎版iPhone 14上,需要拿放大鏡去尋找的升級彷彿在告訴使用者:「別買了,不值得。」

就在本月初,行業分析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蘋果在美國的智慧手機市佔率佔比首次超過50%,超越Android手機成為第一。

iPhone
圖/ Techbang

這是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作為全球智慧型手機普及率最高的地區,過去十餘年Android憑藉開放、免費的特性在美國手機市場穩壓iOS一頭。但就在當下,蘋果卻在當家產品上選擇「擺爛」,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唯一的解釋是,「基礎版iPhone」已經結束了蘋果公司賦予它的角色

iPhone需要價格錨點

新一代iPhone最大的變化就是原本那個「叫好不叫座」的mini機型被移除,在iPhone 6/6S時代廣受好評的Plus機型正式回歸。

關於iPhone mini,有人認為它是iPhone歷史上最失敗的機型,因為就出貨量而言,iPhone 12 mini在發佈後的出貨佔比為6%,而到了iPhone 13 mini機型發佈時,這一數字更是下降到3%。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mini機型的物料成本並不會比「基礎款」便宜。
一方面,蘋果需要單獨為mini機型打造全新模具,以及不同尺寸的器件來適應狹小的機身。另一方面,個別元器件其實是「越小越貴」,比如MIM(金屬粉末注射成形)元件。

這就延伸出一個問題:對於定價便宜且物料成本沒有下降的mini機型,為什麼蘋果會在iPhone 12 mini銷量失利後,堅持在13系列上延續該機型的更新?

其原因在於,兩代mini機型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小螢幕愛好者」的需求,更多的是起到價格錨點的作用。

以iPhone 12系列為例,這一代機型較前代產品最大的進步是支援5G通訊,相應的起售價也從前代iPhone 11的699美元提高到799美元。

可問題是,這已經是2020年的10月份,Android陣營內5G旗艦機型都更新兩批了,僅僅因為新增5G通訊難以說服消費者為徒增的100美元來買單。
在這個時候,mini機型「價格錨點」的屬性便尤為關鍵。因為這個「小螢幕旗艦」的缺點對於部分使用者來說是無法忍受的。

蘋果希望向使用者傳遞的資訊是:相較於售價699美元的iPhone 12 mini機型,iPhone 12支援雙卡雙待,擁有更大的螢幕和更持久的續航時間,這麼一看多出的100美元是不是就很划算了?

而在這一代iPhone 14機型上,蘋果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穩定產品定價。

與前兩年的智慧型手機行業相比,當下的行業競爭格局十分殘酷:5G換機潮的紅利期早已消磨殆盡、行業內已經明顯出現創新瓶頸、消費電子市場需求愈發疲軟。

在這樣的背景下,蘋果不能像過去一樣,僅憑一項技術的加持、或是一個概念的發佈就進行全系的調價。但與此同時,全球性的通脹使產業鏈的物料成本全面提高,如果想要保證利潤,就只能在相對入門的iPhone 14/14 Plus上動刀,讓這兩款機型在起售價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沿用庫存SoC來降低硬體成本。

iPhone
圖/ Apple

當然,正如前文所說,如果mini機型在本代產品上得以保留,其硬體成本時下甚至可能會高於基礎版機型,再加上前兩代mini機型那個令蘋果難堪的銷量,mini機型沒有任何理由得以保留。

iPhone需要新的價格錨點,這個任務也自然落到了基礎版iPhone 14的肩上。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一代iPhone 14幾乎是沒有任何升級,除了進光量更大的前置鏡頭、更大尺寸的CMOS,還有衛星通訊外,發佈會上提到的功能升級幾乎都可以通過OTA來實現。

這代基礎版iPhone 14可謂是蘋果歷史上最乏善可陳的機型,可這就是蘋果所希望看到的。

如果蘋果告訴使用者「我們新機用了上代晶片,但價格沒有提高」,這是使用者萬萬無法接受的,但如果蘋果說「只需多加100美元,就可以升級為大螢幕iPhone」,恐怕就能夠被部分使用者所理解。

iPhone優勢依舊?

雖然蘋果在iPhone 14/14Plus機型上使用了「庫存SoC」,但這並不意味著iPhone的競爭力會就此削弱。

就目前來看,5GPU版本的A15 Bionic在性能上仍大幅領先於高通的同代產品。在3D Mark的Wild Life測試中,使用該晶片的iPhone 13 Pro要比驍龍8+高出15%左右。而在CPU測試中,尤其是單核性能表現上,前者更是對後者形成碾壓優勢,這種情況可能在驍龍8 Gen2發佈後也無法實現反超。

更何況,這一代全新加入iPhone 14 Plus完全具備成為現象級產品的潛質。

在2014年,IDC曾統計過iPhone 6/6 Plus的銷量資料,在這款機型發佈的前六個星期,iPhone 6 Plus出貨佔比高達60%,這堅定了蘋果此後向大螢幕化靠攏的決心。

但在iPhone 11機型後,大尺寸的iPhone 11 Pro Max與基礎版的差價過大,這讓大尺寸的iPhone出貨佔比開始降低,這個問題一直延續到今天。當然,Pro Max機型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大屏版iPhone」,因為在許多功能尤其是影像方面,歷代Pro Max都明顯與同代產品有顯著提高。

不過,對於很多消費者而言,他們沒有「電影級拍攝」這類需求,他們所需要的僅僅是比6.1英吋更大的螢幕尺寸,以適應系統中堆疊的手勢操作。那麼在這個背景下,iPhone 14 Plus便完全能夠以較低的價格去滿足他們的需求。

此外,在這一代iPhone上,蘋果對於iPhone 14 Pro/14 Pro Max兩款機型的重視程度也明顯有所提高。

在軟體方面,儘管蘋果還是使用了被部分強迫症使用者反覆鞭屍的「藥丸」,但「動態島」的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Android手機上的缺點,卻被蘋果通過拿手的UI設計變為優點。只不過,現在壓力來到了應用程式開發者這邊,如何為這個「動態島」設計出適配應用的小工具,這是他們需要面對的難題。

別怪蘋果擠牙膏,是競爭對手太弱

在硬體方面,蘋果並沒有在發佈會上透露A16 Bionic的性能較前代產品有多大幅度的進步,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這一代SoC的成本一定遠高於A15 Bionic。

iPhone
圖/ Apple

早在去年第三季度,台積電就曾表示旗下晶片代工服務價格將上漲10%-15%。在今年2月,據《經濟時報》報導,為了確保新iPhone等裝置的產能重組,蘋果已經接受了漲價并包下台積電12-15萬片4nm產能,而這一批晶片的平均價格較此前還要上漲8%-10%。

實際上,iPhone Pro/Pro Max兩款機型的利潤率並沒有比基礎版iPhone高太多。

此前,Tom’s Guide曾對iPhone 13系列機型做拆解,報告顯示256GB容量的iPhone 13 Pro Max,售價1199美元,物料成本438美元,成本佔比36.5%; iPhone 13 512GB售價1099美元,物料成本約407美元,成本佔比37.1%,兩者相差無幾。

而在晶片價格大幅上漲的前提下,蘋果能夠保證其起售價與前代產品相同,這一點實屬難得。可見在面對智慧型手機行業當下的紅海競爭時,蘋果更希望讓iPhone 14 Pro/Pro Max兩款高階機型去撐起市場,儘管其硬體成本已經顯著提高。

當然,在2022年第三財季淨利潤同比縮減的情況下,蘋果也不會允許利潤率進一步降低,因此蘋果再一次展現了其精湛的刀法:提升不同記憶體版本之間的差價,畢竟雖然起售價不變,但128GB的記憶體已經越來越不夠用了。

在本次發佈會結束後,彭博社記者Mark Gurman發文表示,「iPhone總體保留了之前的外觀,同時增加了相機功能,增設衛星簡訊功能,以及動態島的設計。蘋果押注這些新功能,加上沒有大幅漲價,足以抵禦來自三星電子公司和其他智慧型手機對手的競爭。」

儘管Mark Gurman這位果粉在立場上可能不夠客觀,但在此前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庫克曾表示,2022年第三財季iPhone 的活躍裝置數在所有地區都創下了歷史新高。同時他還強調,轉換到 iPhone 的使用者數量也創紀錄。

就目前來看,在699美元以上的價格段中,蘋果依然難覓對手。

本文授權轉載自:T客邦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

關鍵字: #iPhone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助你高效升級專業實力, 香港科技大學 Digital MBA 為專業人士打造高效進修路徑
助你高效升級專業實力, 香港科技大學 Digital MBA 為專業人士打造高效進修路徑

星期六早上9點,一位科技公司的策略長在家中啟動筆電,準備參加香港科技大學的線上直播課程。這是他報讀線上MBA課程後的第6週,平常全力投入公司業務、晚上與假日則用於進修科技與商業管理等相關議題,在緊湊的生活中,持續充實知識、拓展視野。

這位策略長並非特例,而是全球許多專業人士的縮影。根據多項國際調查,線上MBA課程的報名人數近年持續攀升,也有越來越多學校加入線上MBA的行列。線上MBA,不再是疫情期間的權宜方案,而是兼顧效率與彈性的理想進修模式。

香港科技大學Digital MBA (Part-time Hybrid Mode) ,早在數年前便瞄準此趨勢,率先推出亞洲首個數位MBA課程(以下簡稱DiMBA),結合國際師資、混合式學習模式與沉浸式學習課程,為新世代管理人才量身打造職場升級的最佳路徑。

香港科技大學MBA
香港科技大學李兆基商學院大樓。
圖/ 香港科技大學MBA

港科大 MBA 連續2年勇奪亞太第一寶座

提及港科大,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全英語教學環境、國際化師資和多元學生背景,尤其在科技創新與商業管理兩大領域,更是具備深厚實力與國際影響力。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最新公佈的「2025大學影響力排名」報告中,港科大再次蟬聯全球第19名,持續引領亞太區高等教育發展。

港科大不只整體表現備受肯定,MBA課程更是表現亮眼,其以「培養立足亞洲、放眼世界的領導人才」為課程使命,致力於協助商業菁英養成全球視野與在地洞察力,因而深受業界領袖與學生的一致肯定。不僅超過14年被英國《金融時報》評為香港第一,在《彭博商業週刊》全球最佳商學院MBA排名中,更連續2年抱走亞太區第一名的殊榮,成為想要提升商業領導力與國際競爭力的專業人士進修首選。

這樣的聲譽和實力,也清楚體現在學員背景多元化上。根據港科大統計,DiMBA課程的前三屆學員來自美國、加拿大、台灣、新加坡、日本及韓國等20幾個國家,涵蓋製藥、區塊鏈、投資銀行、旅遊、零售等多元產業背景,並服務於多家國際知名企業,包括萬事達卡(Mastercard)、花旗(Citi)、摩根大通(JP Morgan)、滙豐(HSBC)、中國工商銀行、中信銀行(國際)、騰訊控股、迪奧(Christian Dior)、國泰航空 、 UNIQLO(優衣庫) 等。

那麼,為什麼港科大DiMBA課程能夠吸引眾多不同國家、不同產業的中高階專業管理人才?關鍵就在以下5大課程特色。

特色1、全球頂尖師資陣容
港科大DiMBA課程的師資團隊橫跨全球25個國家,且兼具學術深度與實務經驗。除了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紐約大學、UCLA等全球知名院校的知名學者外,更不乏曾任職於跨國企業的業界領袖,將第一線的管理經驗與洞察帶入課堂,讓學員得以融合理論與實務,拓展全球視野。

香港科技大學MBA
香港科技大學實體授課現場。
圖/ 香港科技大學MBA

特色2、彈性教學模式,兼顧工作與學業
港科大DiMBA的課內容涵蓋完整的商業核心知識及多元選修課程,學員可依據個人興趣與職涯規劃,深入探索AI人工智慧、區塊鏈、ESG永續發展等最新商業趨勢,培養跨領域競爭力。

至於教學模式則依課程內容彈性設計。以理論知識為主的課程,採用「50%預錄影片+50%線上直播」的混合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先觀看預錄影片、研究真實商業案例,並在之後的直播課程中,與來自各地的同儕討論和交流。講述溝通和領導等關鍵軟技能,或是以案例研究為核心的課程,完全以線上直播的方式進行。如此一來,不僅能提升教學品質,讓學員可依照個人步調安排進度,在不影響工作與生活的前提下靈活學習。

特色3、台港往返方便快速,輕鬆重溫校園生活
雖然課程大都可以線上完成,但學生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安排,參加實體課程,體驗校園生活。往返香港與台灣的單程交通時間不到兩個小時,因此,學生可以輕鬆前往港科大體驗世界一流的先進設備,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教授和菁英進行面對面互動交流,使MBA之旅更加豐富。

特色4、全球沉浸式學習,拓展國際視野與實戰力
為提昇學習成效並強化國際競爭力,港科大DiMBA課程特別設計全球沉浸式學習(Global Immersion Week)活動,並與英美等眾多國際頂尖學府合作,在為期一週的時間內,帶領學生走進校園,與世界級師資近距離交流,及親訪Amazon、華納兄弟等全球頂尖企業,近距離了解實務運作與創新策略。

整體內容涵蓋三大學習面向,第一:動態工作坊,由國際頂尖師資引導的互動式課程,深入探討科技、創新與創業等關鍵議題;第二:企業參訪,深入知名企業實地觀摩,瞭解其營運模式與最佳實務操作邏輯;第三:文化體驗,透過導覽與各式活動,理解當地文化、歷史與商業生態,從生活視角理解市場脈動。

對學員來說,參與全球沉浸式學習活動可以獲得2大助益:一是與全球業界領袖、校友及同儕深度交流,建立國際人脈;二是透過與國際教授和領導者的對話汲取經驗,不僅有助於提升領導力與決策力,也能帶回具體可行的創新構想,推動組織轉型與業務成長。

香港科技大學MBA
DiMBA學生到UCLA美國參與海外交流。
圖/ 香港科技大學MBA
香港科技大學MBA
DiMBA學生到UCLA美國參與海外交流。
圖/ 香港科技大學MBA

特色五、激發創新與提昇領導力,港科大DiMBA成職場最佳跳板
港科大DiMBA課程打破地域與時間的限制,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在專注工作的同時,也能彈性提升管理視野與國際競爭力。為鼓勵多元背景的優秀人才加入,港科大更設立多元種類的獎學金制度,包含任職於商業科技創新領域、社會與公共服務產業、對企業有重要貢獻、或具女性領導者身份等優秀的申請者,提供專屬獎學金的支持。

對於渴望在職涯中精進自我、擴展人脈、掌握未來趨勢的中高階人才而言,這不僅是一場兼具效率與深度的進修旅程,更是一個放眼國際、重塑個人競爭力的最佳跳板。

台灣豪敏有線公司執行長趙蔓𡩋 (DiMBA 2023級)認為,港科大DiMBA課程靈活而嚴謹的設計,讓職場人士能夠跨領域學習到有價值的知識,再加上同學們的背景多元又專業,使得課堂討論經常出現大膽、打破傳統的視角,有助於思維的轉變和激發創新潛能。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Digital MBA校友:趙蔓𡩋。
圖/ 香港科技大學

曾在中華區微軟工作的台灣菁英黃開宇 (DiMBA 2021級),在加入港科大DiMBA 課程時,已有20年以上的工程師、產品經理等工作經驗,為了提高商業視野和策略思維及加深領導技能,選擇就讀港科大MBA,並將課程中學到的最新商業技術和知識,與自身原有知識和技術結合,不僅讓自己的思考方式更多元、更懂得如何發揮創造力,在領導能力上也更上一層樓,從而更有信心去迎接未來更多工作上的挑戰。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Digital MBA校友:黃開宇。
圖/ 香港科技大學

港科大DiMBA第三輪招生將在今年8月27日(三)截止 ,現在報名,明年2月就可以開課,把握機會開啟知識升級之旅!
或參加 8月5日(二)在台北晶華酒店舉辦全球現場諮詢活動 ,您也可以花30分鐘與招生團隊會面,深入了解港科大MBA課程,實現職涯夢想,就趁現在!

港科大DiMBA課程打破地域與時間的限制,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在專注工作的同時,也能彈性性提升管理視野與國際競爭力。主修課程可以線上完成,但學生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安排,參加實體在港選修課,體驗校園生活。 DiMBA課程特別設計全球沉浸式學習(Global Immersion Week)活動,並與英美等國際頂尖學府合作,在為期一週的時間內,帶領學生走進校園,與世界級師資近距離交流,親訪全球頂尖企業,近距離了解實務運作與創新策略。

了解更多:立即申請港科大DiMBA課程
8/5(二)港科大全球現場諮詢在台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