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4加速衛星手機應用,為大戰揭序幕!SpaceX、Google緊追
iPhone 14加速衛星手機應用,為大戰揭序幕!SpaceX、Google緊追
2022.09.15 | 5G通訊

蘋果(Apple)於7日的新品發表會「Far Out」上公開了新一代的iPhone,並宣布該款手機將支援衛星通訊功能以進行緊急救援之用,而除了蘋果以外,還有許多公司正如火如荼地開放相關技術,準備加入這場智慧型手機的衛星通訊競賽。

蘋果上周表示,該公司的全新iPhone預計最早將在今(2022)年11月開始,啟用衛星訊號傳送簡短的遇險訊息和位置等資訊,服務範圍先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主,未來則計畫擴展至更多國家。

衛星通訊不便宜,但可填補「訊號空白」

雖然低軌衛星連接的費用高昂,難以取代目前地面上較穩定的網路訊號連接,但可以在用戶遠離手機訊號台的時候提供基本的服務,成為一種填補訊號空白的方法。

衛星產業高層表示,其實蘋果早在2019年就已經開始和衛星公司進行接觸,希望可以盡早在衛星通訊這一領域站穩腳步。而蘋果最終與Globalstar簽署專屬協議,收購了該公司高達8成5的網路承載量,此舉也阻止了對手公司運用Globalstar的衛星基礎設施推出競爭服務。

iphone 14 衛星
蘋果搶先和Globalstar達成協議,在衛星通訊市場領先一步。
圖/ Apple

Globalstar為一間移動式衛星通訊公司,在與蘋果締結合作關係前,也度過一段艱難的時期,甚至曾一度破產。不過隨著市場逐漸意識到衛星訊號可作為地面網絡的補充服務後,改變了這個局面。

1990年代,許多衛星公司的目標是將一般電話和衛星電話合而為一,但目前Globalstar僅作為緊急求救的用途。而Globalstar費盡心力研發出的Band 53頻段也已經納入iPhone中,供地面的潛在使用,未來在其他國家也可以直接使用這個頻譜,對跨國公司來說可能有一定的吸引力。

延伸閱讀:iPhone 14能靠衛星求救、還可偵測車禍!蘋果新品如何讓果粉更安全?

與蘋果合作的消息一岀,Globalstar的股價7日當天即上漲42%,隨後漲幅雖然不如首日,但此次結盟整體而言對該公司的營運影響甚大。Globalstar預計,該公司2023年的收入將落在1.85億至2.3億美元間,2026年的財務狀況將持續改善,收入預計將比2023年成長35%。

蘋果揭開衛星通訊大戰序幕!華為、Google和馬斯克緊追在後

電信業顧問公司TMF Associates總監蒂姆·法拉爾(Tim Farrar)指出,目前大概只有一兩家公司擁有已發射的衛星和正確的無線電波組合,讓智慧型手機可以順利收到衛星訊號,而蘋果公司考量到了這點,搶先其他公司一步掌握先機。

另一方面,其他公司也正在發展衛星通訊的相關功能。中國手機品牌華為(Huawei)表示,該公司的新款手機Meta 50也將可以在緊急情況下,藉由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送簡訊。Google的高層也在推特上發文表示,該公司正在設計下一代Android系統,將能支援與衛星通訊的技術。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則在8月宣布,將與美國電信公司T-Mobile攜手開放移動衛星通訊服務,預計藉由星鏈(Starlink)衛星讓用戶可以傳送和接收訊息,不過未來的服務測試等仍要經過FCC(聯邦通訊委員會)核准才能進行。而馬斯克9日也在個人推特表示,已和蘋果針對手機的衛星功能進行「有希望的對話」,並稱讚iPhone團隊非常聰明,不過是否會有後續發展仍需持續觀察。

參考資料:Washington Street JournalFierce Wireless9to5MacBloombergCNBC

責任編輯:錢玉紘

關鍵字: #iPhone #低軌衛星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