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4其實有秘密更新?蘋果把架構大改良,果粉維修更方便
iPhone 14其實有秘密更新?蘋果把架構大改良,果粉維修更方便
2022.09.20 | 3C生活

儘管iPhone 14被許多人詬病沒有新意,但實際上暗藏著蘋果沒有告訴你的祕密更新。外媒在實際拆解了iPhone 14後發現,蘋果已響應日漸高漲的「維修權」,調整了手機內部的架構,這是一款有史以來最容易自行維修的iPhone。

iPhone 14與iPhone 13相比,在規格上幾乎沒有太多長進,甚至被媒體戲稱是「iPhone 13S」,然而知名拆解網站《iFixit》近日拆解了iPhone 14後,發現雖然外觀與iPhone 13相似,但內部已經重新設計過,方便用戶自行更換螢幕及背面玻璃。

iPhone 14默默調整內部架構,讓修理更容易

蘋果在2017年推出的iPhone X及iPhone 8系列上,重新用回了玻璃背蓋,不過礙於其設計方式,iPhone的維修、更換背蓋變得非常困難,想修理部份機型的玻璃背蓋甚至得付出高達599美元的高昂費用。

以前iPhone的玻璃背蓋會固定在整體的手機框架上,並且部份埋在各個零件下,這代表想換更換玻璃就得將所有零件拆卸掉,而且使用的黏著劑過於牢固,導致一般的加熱、化學方法沒辦法去除,必須動用到專業的機器,對想自行維修的用戶來說,非常不友善。

iphone 14 pro
蘋果先前難以維修的設計,飽受批評,這次終於在iPhone 14迎來了改變。
圖/ 隋昱嬋攝影

但這飽受批評的設計,終於在iPhone 14迎來了改變,《iFixit》指出,這次背面玻璃只用兩顆螺絲及一個連接器固定,並且使用的黏著劑也不會太難拆除,較以前更換玻璃背蓋、修理內容要容易得多。

「蘋果重新設計了iPhone的內部結構,讓維修變得更容易。」iFixit創辦人凱爾.維恩斯(Kyle Wiens)表示,「從外面根本沒辦法發覺,但這非常重要。」

不過,iPhone 14 Pro、Pro Max等高階機種似乎並沒有採用新版的內部設計。iPhone難以自行維修的問題,長期受到外界抨擊,認為在維修門檻高、成本高昂的情況下,消費者更有可能放棄維修選擇購買新手機,造成額外的浪費。

延伸閱讀:iPhone可以自己修!蘋果產品自助維修計畫在美國啟用

維修權意識崛起,方便維修是消費者權利

一款手機是否方便維修,近年來已經成為消費者、ESG領域的關注的焦點,蘋果也在這樣的趨勢之下,慢慢降低自行維修的難度,給予第三方的維修業者、自行DIY修理的用戶更多技術、零件上的支援。

2019年,蘋果才首度宣佈向個別商店出售iPhone零件、工具和維修指南,方便外部維修人員提供修理iPhone的服務。過往想擔任蘋果授權維修業者所必須的採購量,並非一般獨立店家有辦法負荷的程度。

關於手機維修權的討論,也引發美國政府的關注,美國總統拜登就在2021年時,要求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制定維修權的相關規範,後續FTC也承諾將加強對非法限制民眾維修權利的執法。

apple iphone repair
蘋果近年也順應維修權潮流,推出自助維修計畫服務,開放消費者購買零件、租用工具自行維修。
圖/ Apple

歐盟同樣在減碳的浪潮下,開始關注維修權,並在今年4月通過相關條款,要求廠商在產品資訊中提供維修難易程度、能夠取得零件及維修服務,延長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

蘋果便順應這股潮流,在今年4月率先發布了自助維修計畫,開放一般民眾向蘋果自助維修商店訂購零件、租用維修工具包,不一定得花費額外金錢給蘋果或第三方維修業者處理。

蘋果的自助維修計畫也在過去半年來不斷擴大,在歐洲等更多國家推出,並支援MacBook等更多元的產品,方便世界各國的消費者自行修理旗下產品。

但蘋果依舊強調,自行維修只適合擁有相關經驗的消費者,蘋果遍布全球的授權維修業者,才是大多數消費者修理設備的最佳選擇。這或許也是蘋果在發表會上,對於便於維修相關的改進絕口不提的原因之一。

資料來源:iFixitThe VergeCNBCReuters

責任編輯:錢玉紘

關鍵字: #iPhone 14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 智慧代理人時代來臨!三大導入階段, AI 落地企業不卡關
AI 智慧代理人時代來臨!三大導入階段, AI 落地企業不卡關

生成式 AI 帶動企業數位轉型浪潮持續升溫,各界不再滿足單一任務型的 AI 應用,而是期盼 AI 能真正成為具備主動決策與多工能力的「智慧代理人」(Agentic AI),在最少人為干預的情況下,自主推進工作流程、完成複雜任務。

但企業導入AI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對AI有正確認識,並制訂循序漸進的導入流程,才能真正發揮AI功效。在2025台灣人工智慧年會中,cacaFly 聖洋科技技術副總吳振和提出三大導入關鍵階段,深入剖析企業如何從概念驗證(PoC)階段,逐步推進到實際上線(Production),並分享實務經驗與觀察。

延伸閱讀:生成式AI可以怎麼用?cacaFly現身說法,助企業應用GCP服務智慧轉型

解鎖 Agentic AI,企業邁向多任務智慧代理

「很多公司會問,One AI 要做什麼事?但實際上,若要讓 AI 回答公司內部政策或新法條的相關問題,僅靠基礎模型並不足夠。」吳振和指出,要讓 AI 真正成為能「做事」的智慧代理人,前提是它必須理解企業內部的脈絡與知識,並即時掌握外部變動的資訊。

企業必須先釐清內部規範是否與最新法規相符,這意味著系統必須具備持續爬取與解析最新資料的能力。為此,企業必須先截取與整理內容,再建構成專屬的知識庫(Knowledge Base),確保資料品質達到可用標準後,再透過檢索增強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技術,使 AI 能夠即時動態查詢並生成符合企業語境的回答。

延伸閱讀:從資料清洗到 RAG,大型語言模型的必需品,做出專屬企業的 AI 知識庫!

吳振和強調,這是一個動態循環的過程:從資料蒐集、品質控管、知識庫建構到生成應用,每一環節都息息相關,任何一處鬆動都會影響最終產出的準確性與可信度。

cacaFly 聖洋科技技術副總吳振和
圖/ cacaFly

破除「一次到位」迷思,從驗證到落地的三大關鍵階段

許多企業對 AI 寄予厚望,因此常將 PoC 視為年度計畫的重點,希望能「一次到位」做出具體成果。但吳振和提醒,若缺乏清楚的系統工程思維,PoC 容易淪為「概念展示」,難以真正走入組織的日常營運。

他將導入 Agentic 系統工程的歷程,分為三個關鍵階段:

1.第一階段:可行性評估(Feasibility Study)
企業必須在投入資源前,先明確界定「最需要被 AI 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什麼,並進一步設計可量化的驗證指標。這不僅包括評估技術實作的可行性,更要從商業目標出發,釐清導入 AI 的具體使用情境、預期成效與風險邊界,如此才能確保後續模型選型與資料蒐集方向正確對齊業務需求。

2.第二階段:系統設計與驗證(Design & PoC)
在確定導入方向後,必須規劃清楚資料蒐集與整理流程,確保知識庫的內容具備正確性、完整性與時效性。吳振和特別強調,這個階段不能只追求展示效果,而應以「產品化思維」來構築 PoC,使其具備可擴充性、可維護性及安全性,才能為後續上線打下基礎。

3.第三階段:產品化與營運(Production & Operation)
當 PoC 驗證完成後,進入正式上線階段,挑戰也隨之而來。除了需要整合企業內部系統與流程,還必須建立持續監控與維運機制,確保模型表現隨時間演進不會劣化,並能快速回應法規變動或資料更新的需求。吳振和指出,這往往是最容易被低估、但也是最考驗企業組織能力的關鍵環節。

cacaFly 聖洋科技技術副總吳振和
圖/ cacaFly

建立模型優化根基,打造高品質的黃金資料集

吳振和特別強調,要讓 Agentic 系統工程真正發揮效益,企業必須先建立一套高品質的「黃金資料集」(Golden Dataset),作為模型評估與優化根基。他指出,黃金資料集的價值在於能為模型選擇與前測提供客觀依據,讓團隊能針對不同任務挑選最適合的模型,避免導入初期就誤踩方向。

同時,黃金資料集也能協助團隊辨識模型的常見錯誤與脆弱點,進而快速回應「模型飄移」(Model Drift)的風險。吳振和說明,所謂模型飄移,指的是即使模型本身未經改版,效能也可能隨著環境與資料變動而突然下降,導致原本表現良好的模型出現偏差。透過持續比對模型預測與黃金資料集結果,團隊才能即時察覺效能衰退,並進行迭代更新,確保系統長期穩定運作。

從小規模應用起步,漸進擴展至核心業務

吳振和分享,在實際輔導企業導入 AI 的經驗中,最常見的挑戰來自於「期待落差」。許多企業誤認為概念驗證(PoC)階段即可呈現完整的產品原型,然而實際情況顯示,若企業未能建立完善的資料架構與流程基礎設施,即使短期內展現亮眼成效,也難以確保長期營運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

也因此他建議企業在規劃 AI 導入時,應採取漸進式策略,從小規模應用場景著手,逐步擴展至核心業務領域。企業應將 PoC 定位為整體產品開發生命週期的重要環節,而非獨立的一次性專案。

AI 的導入不僅是一場技術升級,更是企業組織文化與決策流程的轉型工程。唯有從資料治理、流程優化到人才培訓同步布局,才能確保 AI 能在企業內部真正「落地生根」,創造長期商業價值,成為真正的智慧代理人。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