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4其實有秘密更新?蘋果把架構大改良,果粉維修更方便
iPhone 14其實有秘密更新?蘋果把架構大改良,果粉維修更方便
2022.09.20 | 3C生活

儘管iPhone 14被許多人詬病沒有新意,但實際上暗藏著蘋果沒有告訴你的祕密更新。外媒在實際拆解了iPhone 14後發現,蘋果已響應日漸高漲的「維修權」,調整了手機內部的架構,這是一款有史以來最容易自行維修的iPhone。

iPhone 14與iPhone 13相比,在規格上幾乎沒有太多長進,甚至被媒體戲稱是「iPhone 13S」,然而知名拆解網站《iFixit》近日拆解了iPhone 14後,發現雖然外觀與iPhone 13相似,但內部已經重新設計過,方便用戶自行更換螢幕及背面玻璃。

iPhone 14默默調整內部架構,讓修理更容易

蘋果在2017年推出的iPhone X及iPhone 8系列上,重新用回了玻璃背蓋,不過礙於其設計方式,iPhone的維修、更換背蓋變得非常困難,想修理部份機型的玻璃背蓋甚至得付出高達599美元的高昂費用。

以前iPhone的玻璃背蓋會固定在整體的手機框架上,並且部份埋在各個零件下,這代表想換更換玻璃就得將所有零件拆卸掉,而且使用的黏著劑過於牢固,導致一般的加熱、化學方法沒辦法去除,必須動用到專業的機器,對想自行維修的用戶來說,非常不友善。

iphone 14 pro
蘋果先前難以維修的設計,飽受批評,這次終於在iPhone 14迎來了改變。
圖/ 隋昱嬋攝影

但這飽受批評的設計,終於在iPhone 14迎來了改變,《iFixit》指出,這次背面玻璃只用兩顆螺絲及一個連接器固定,並且使用的黏著劑也不會太難拆除,較以前更換玻璃背蓋、修理內容要容易得多。

「蘋果重新設計了iPhone的內部結構,讓維修變得更容易。」iFixit創辦人凱爾.維恩斯(Kyle Wiens)表示,「從外面根本沒辦法發覺,但這非常重要。」

不過,iPhone 14 Pro、Pro Max等高階機種似乎並沒有採用新版的內部設計。iPhone難以自行維修的問題,長期受到外界抨擊,認為在維修門檻高、成本高昂的情況下,消費者更有可能放棄維修選擇購買新手機,造成額外的浪費。

延伸閱讀:iPhone可以自己修!蘋果產品自助維修計畫在美國啟用

維修權意識崛起,方便維修是消費者權利

一款手機是否方便維修,近年來已經成為消費者、ESG領域的關注的焦點,蘋果也在這樣的趨勢之下,慢慢降低自行維修的難度,給予第三方的維修業者、自行DIY修理的用戶更多技術、零件上的支援。

2019年,蘋果才首度宣佈向個別商店出售iPhone零件、工具和維修指南,方便外部維修人員提供修理iPhone的服務。過往想擔任蘋果授權維修業者所必須的採購量,並非一般獨立店家有辦法負荷的程度。

關於手機維修權的討論,也引發美國政府的關注,美國總統拜登就在2021年時,要求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制定維修權的相關規範,後續FTC也承諾將加強對非法限制民眾維修權利的執法。

apple iphone repair
蘋果近年也順應維修權潮流,推出自助維修計畫服務,開放消費者購買零件、租用工具自行維修。
圖/ Apple

歐盟同樣在減碳的浪潮下,開始關注維修權,並在今年4月通過相關條款,要求廠商在產品資訊中提供維修難易程度、能夠取得零件及維修服務,延長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

蘋果便順應這股潮流,在今年4月率先發布了自助維修計畫,開放一般民眾向蘋果自助維修商店訂購零件、租用維修工具包,不一定得花費額外金錢給蘋果或第三方維修業者處理。

蘋果的自助維修計畫也在過去半年來不斷擴大,在歐洲等更多國家推出,並支援MacBook等更多元的產品,方便世界各國的消費者自行修理旗下產品。

但蘋果依舊強調,自行維修只適合擁有相關經驗的消費者,蘋果遍布全球的授權維修業者,才是大多數消費者修理設備的最佳選擇。這或許也是蘋果在發表會上,對於便於維修相關的改進絕口不提的原因之一。

資料來源:iFixitThe VergeCNBCReuters

責任編輯:錢玉紘

關鍵字: #iPhone 14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