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智慧醫療跨大步,台大醫院、國泰綜合醫院與醫療影像AI新創雲象科技今(27日)宣布,三方合作「大腸鏡即時AI瘜肉 aetherAI Endo」獲得衛福部TFDA醫材許可,透過AI輔助篩檢可提高大腸鏡瘜肉偵測率,該AI模型準確率高達95%,其中國泰醫院規劃在健檢中心率先導入。
跨院合作,打造「軟硬整合」的AI工具
根據健保署2022年資料統計,台灣每年新增近1.7萬例大腸癌個案,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指出:「大腸癌是新國病,發生率第一。」而大腸鏡檢查已被證實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與發生率。但醫師在施行大腸鏡時偵測腺瘤能力不一,容易造成病灶遺漏的問題。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暨綜合診療部主任邱瀚模指出,大腸鏡指標為「腺瘤偵測率」,根據研究顯示,腺瘤偵測率每增加1%,可降低鏡檢後發生大腸癌風險3%。而透過AI人機協作進行大腸鏡檢查,約可提高14~30%腺瘤偵測率不等。
雲象聯手台大醫院、國泰綜合醫院,從開發到取證耗時四年時間,從台大醫院、國泰綜合醫院建立來自3千位病人、近20萬張影像資料,並經過腸胃科醫師的標註,建立AI偵測模型,準確度高達95%。
雲象科技執行長葉肇元表示,有別於過去單一機構開發,這次是兩家醫學中心跟科技公司合作,具有重要指標。由於個資法對病人隱私保管嚴,因此需要醫院更多元資料,建立AI模型才能夠更全面。
這套智慧醫材結合了軟硬體,安裝的過程相當無痛。醫院裡的大腸內視鏡儀器主機,會外掛一台雲象提供的AI Box運算主機,並連結一台螢幕,當AI偵測到瘜肉時會發出警訊音,輔助醫師做判讀,「從電腦、軟體都是台灣製造,僅0.1秒就能做出判讀,提醒醫師。」葉肇元說。
邱瀚模指出,每年進行40萬人次的大腸鏡檢查,頻率相當高,透過AI輔助提升大腸鏡檢品質,「未來民眾進醫院不用像賭博,還要打聽哪家品質較好。」
5家醫院進行臨床驗證,健檢中心先行
至於接下來如何驗證、推廣智慧醫材?目前雲象與台大醫院、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新光醫院5家醫院正進行跨院區的隨機分派臨床試驗前瞻計畫。
民眾最快何時可以使用?考量到健保自費醫材申請較不容易,國泰醫院已規劃由「健檢中心」率先導入。國泰綜合醫院行政副長院林朝祥表示:「目前國泰醫院已經裝了兩台,接下來會從醫材成本與民眾的可接受的狀況來定價。」
不只台灣,三方更是瞄準國際市場,特別是大腸癌在亞洲、美國、歐洲都盛行。「模型中納入較難發現的扁頻型、凹陷型大腸瘜肉,具有推廣國際的潛力。」吳明賢說。
但在付費的機制上,葉肇元坦言智慧醫療的推廣受到健保單一保險給付的限制,對於生技醫療公司建立好的商業模式是挑戰。
他也建議政府在智慧醫療發展上,新產品需要「新的給付思維」來支持,現階段雲象在收費制上保持彈性,「希望好科技儘早讓民眾享受,至於付費機制可以再調整。」
責任編輯: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