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泰豐、仙蹤林、永和豆漿大王……台式餐飲文化很早就在海外市場大放異彩,卻總因為缺少經濟規模,無緣更上一層樓。如今,從台灣到上海發展的「一茶一坐」在創投資金的挹注下,已經在中國各地開出四十家分店,去年底更獲得第二輪一千萬美元融資,離上市僅一步之遙。
一九九一年創立的一茶一坐,剛開始由於創始股東們都是愛茶之人,因此推廣「茶人文化」,希望透過品茗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誰也沒想到,這麼一家在台灣被歸類為「泡沫紅茶店」,一點也不特別的餐廳,竟會在二○○五年得到來自台灣頂新集團、IDG等多家創投注入的一千四百萬美元資金。
當一茶一坐以餐飲業身份獲得創投資金,許多人開始把它和美國的中式連鎖餐廳P.F.張(P. F. Chang’s Bistro)相提並論。P.F.張是一九九八年在那斯達克上市的美國中餐店,當年IPO的股價為十二美元,如今已經到了一百美元。股價的高成長使最初投資該公司的投資人獲得大約二十五倍的收益,而當時P.F.張在上市時尚未獲利。
**中國投資教父最後一筆私人投資
**
有中國「投資教父」之稱的沈南鵬,目前擔任紅杉資本中國基金(Sequoia Capital China)創始人,他曾經成功地把中國的攜程網和如家連鎖酒店帶到那斯達克上市,在他加入紅杉資本之前,最後一筆以個人身分所做的投資就是「一茶一坐」。
「我清楚地記得,是在二○○五年三月十四日,我第一次和他在上海徐家匯的一茶一坐見面,談了不到兩小時,他就決定要投資我們,」一茶一坐財務長詹益洲回憶。
迅速投資的還不只沈南鵬,IDG創投也只用了不到兩周,就決定投資一茶一坐。以至於連一茶一坐的某位主管都忍不住問IDG副總裁章蘇陽:「真的嗎?你們還要不要再討論一下?」
讓這些創投業界常勝軍在短時間就拍板定案的秘密,其實是來自於一茶一坐在標準化流程和中央廚房上所下的功夫。
**擁有中央廚房才能快速開店複製
**
一茶一坐總經理林盛智指出,上海第一家店開在二○○二年,但是早在二○○一年,一茶一坐就投入建立中央廚房生產基地。中央廚房承擔研發和分配的重任,一茶一坐所有菜品的工藝流程都在這裡制定,並且中央廚房為全國的連鎖店提供半成品的分配。
「在美國,有超過一萬三千家麥當勞,六千多家必勝客,但是中國這麼大,卻沒有一個中式連鎖餐飲的超大品牌,」林盛智認為,想要快速複製,必須先有中央廚房。
「一茶一坐裡沒有廚師,只有操作員,」林盛智表示,經過長期研究,現在一茶一坐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食品加工、保鮮儲藏以及還原加熱的工藝流程,所有菜品都由中央廚房配送,服務員只需將食品經標準作業流程處理即可食用。
這個流程聽來簡單,但是卻花了一茶一坐經營團隊長達兩年的時間不斷修正。「生鮮食品急速冷凍後,用低溫物流車送到店舖,解凍、還原、攪拌後,再送到客人面前的工序是很複雜的,每一個過程都是我們的研發人員經過幾百次實驗,控制了溼度、溫度等環境因素以後才得到的結果,進入不同的地區還要再做微調。」一茶一坐另一位總經理陳定宗表示,光是每年花在流程標準化上的研發費用,就高達上百萬美元。
**台灣餐飲品牌初次向世界叩關
**
雖然所費不貲,不過中央廚房的強大功能正在逐漸浮現。一茶一坐在開業初期,用了將近四年才在上海開出八家門店,然而僅僅去年一年,就開了二十家門店,其中北京只用了一年多就開出八家門店。林盛智表示,接下來一茶一坐會將拓店重點向華南延伸,他預估在深圳開出八家門店,所需的時間將不到一年。
「等到二○○八年底我們分店超過一百家,就可以到美國上市,」林盛智自豪地表示。
中國糧油集團董事長寧高寧曾發出過這樣的感嘆: 「為什麼(中國)各種各樣的餐館遍地都是,也有不少百年老店,可只有麥當勞等幾家(外國)餐廳變成了世界級的?」而今,一茶一坐的例子,印證了中式餐飲也能通過標準化流程大量複製,進軍國際市場。如果順利,這將是台灣餐飲品牌離世界最近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