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dia上線不到3年就掰了,Google做錯哪3步?串流遊戲該如何討好玩家?
Stadia上線不到3年就掰了,Google做錯哪3步?串流遊戲該如何討好玩家?

曾吸引眾多玩家目光、被認為可能改變電玩產業的雲端串流遊戲服務Stadia,上線不到3年卻面臨收攤命運,即將在2023年1月正式關閉。從這段時間的表現,外界如何看待Stadia成為最快隕落的串流遊戲服務?

Google在2019年端出了Stadia,這款嶄新的服務可說開闢了外界對串流遊戲的想像,不必擁有昂貴、最尖端的遊戲設備,就能享受極致的遊戲體驗,似乎消除了一般玩家對暢玩3A大作的高聳門檻。

儘管雲端串流遊戲是早已出現過的概念,Stadia的登場讓外界知道,技術不是限制串流遊戲發展的因素;各家外媒實際體驗後也都評論,Stadia在技術上毫無疑問是串流遊戲的領導者,與Geforce Now等服務相比,Stadia玩起來更為流暢,將外界原先擔心的延遲影響降到了最低。

然而,現在Stadia卻成了最先倒下的雲端串流服務。Google表示,他們沒能吸引到足夠的玩家加入這項服務。

錯誤一:對玩家需求不夠了解、也不願意長久經營「現階段不賺錢」的服務

科技媒體《TechCrunch》評論,Stadia之所以關門大吉,最核心的原因是 外界並不信任Google,認為Google對遊戲領域知之甚少,加上關閉表現不佳的服務毫不留情,因此不願意投放金錢在這款服務上

對於遊戲領域而言,Google完全是個門外漢,不了解當前玩家的各種玩家與偏好,Stadia剛登場時就顯露出了這一點:功能方面非常不完整,並且對玩家的需求不夠了解。

Killed by Google
Google砍掉服務與產品的前科累累,也有人成立網站統計Google至今已關閉、停止了超過270款服務與產品。
圖/ Killed by Google

好比說,外媒《Tom’s Guide》就抱怨,Stadia剛推出時在多數平台上遊玩時都不支援無線手把,必須透過USB連線才有辦法使用,該功能過了快6個月後才正式提供。

《The Verge》則提到,Google在自己設計的手把上,加入了兩個很不實用的按鍵,分別是開啟Google助理和螢幕截圖,並且許多功能與設計非常不人性化。「顯示Stadia還沒完工、是個半成品,並且沒有經過仔細思考的跡象無所不在。」《The Verge》如此評論。

再加上,Google對待非核心業務向來非常鐵腕,新創業務的夭折率極高,儘管並不急缺現金,營運狀況不如預期就有可能被大刀砍掉。從Google成立至今,已有多達上百款服務與產品被送進墳墓當中。Google員工甚至曾經建立墓地,為各項夭折的服務樹立墓碑。

Stadia如此迅速收攤,或許也驗證了外界的擔憂不無道理。

錯誤二:買遊戲還要付月費,哪個玩家會買單?

在許多玩家最初的想像中,雲端串流遊戲應是像Netflix一樣,只要付出少少的月費,自己就能暢玩其遊戲庫當中的各種熱門大作,隨點隨玩不必等待下載,就像Xbox Game Pass的終極進化版。

但現實卻沒有這麼美好。假如Netflix要求你必須在平台上單獨購買每部影集,才能在電腦、手機上隨時隨地觀看,並且還要額外支付月費,恐怕不會有多少人買單,而Stadia的商業模式就是如此。

Stadia
不同於Netflix,人們想利用Stadia遊玩不僅要支付月費,還得自己額外購買一份遊戲。
圖/ Stadia

在Google的設計中,Stadia反倒如Xbox、PlayStation一樣是個獨立平台, 用戶必須在平台上購買遊戲,還得支付9.99美元的月費,才有辦法享受雲端串流遊戲的服務

玩家即使在Steam、Xbox等各個平台上早已買過遊戲,也沒辦法利用Stadia雲端串流;再加上前述外界對Google能否長期營運Stadia不抱信任的態度,自然沒辦法說服消費者在Stadia上重新花一遍錢。

錯誤三:目標客群預設失準、也缺乏「獨家」遊戲吸引玩家

另外,Stadia本身對既有玩家吸引力也不太足夠。Stadia剛推出時只支援22款遊戲,而且想利用服務的玩家,一開始就得花上千元購買遊戲,以及支付月費才有辦法體驗——這樣的限制自然使得許多人打退堂鼓。

後續Google意識到問題,也傳出他們花費數千萬美元與遊戲工作室簽約,將《刺客教條》、《電馭叛客2077》、《碧血狂殺2》等知名遊戲搬上Stadia。至今Stadia上已可以遊玩近300款遊戲,但仍舊缺少了「獨占遊戲」的賣點,吸引玩家加入這個平台。

對於資深玩家來說,大多感興趣的遊戲早已擁有,也有足夠暢快遊玩的電腦設備或遊戲主機,即使登上Stadia再花一筆錢的動力也不大。獨占遊戲是吸引玩家加入另一個平台的重要因素,Xbox、PlayStation等各大平台長久以來也積極爭取獨占遊戲也是如此。

stadia.png
先前Google砍掉自家的遊戲工作室,也代表著Stadia恐怕沒有推出獨占遊戲吸引玩家的機會。
圖/ Google

2021年2月,Google便大刀砍掉了Stadia的遊戲工作室,某種程度上宣告了Stadia恐怕不會有更多獨占遊戲,僅存的獨占小遊戲也難以從現在早已成熟的遊戲市場中,搶走各大平台的用戶。

先前曾有報導指出,Google曾與知名遊戲製作人小島秀夫接洽,小島曾有意將《死亡擱淺》的續作出在Stadia上,但Stadia負責人菲爾.哈里森(Phil Harrison)知道這是一款單人遊戲後,雙方就沒有進一步的討論了。

多家媒體評論都指出, Stadia設想的目標客群,是那些對他們服務根本不感興趣的玩家,最喜歡Stadia裡遊戲大作的人,也最不需要Stadia的服務 。在必須另外購買遊戲這個前提下,他們唯一能滿足的只有想玩各個3A大作,卻苦於沒有硬體設備的玩家,而實際情況顯示這類玩家並不足以支撐Stadia存續下去。

另外有看法指出,遊玩3A大作現在已經是種沉浸式的體驗,玩家需要好好空出一、兩個小時,在擁有環繞音響、高畫質螢幕的空間裡享受,能夠隨時隨地遊玩對玩家可能不是那麼有實際的吸引力。如果只要支付少少的月費或許還能夠說服玩家,但必須重新購買遊戲的前提下,或許很難讓人願意付款。

Stadia的出現確實開闢了雲端串流遊戲的浪潮,激發了外界對於隨時隨地遊玩的想像,並且在大眾知道技術上絕對可行,但外界的不信任、商業策略上的問題,服務本身存在的弊病,仍然斷送了這款嶄新服務的未來。

雖然Stadia即將壽終正寢,但並不代表雲端遊戲發展無望,Xbox、Nvidia的雲端遊戲服務都還有調整、進步的空間,PlayStation也在重新規劃其訂閱服務,遊戲產業並沒有放棄這個方向,或許有一天,仍會有更契合市場、吸引玩家的雲端串流服務誕生。

資料來源:TechCrunchTom's GuideDen of Geekesports.gg

責任編輯:林美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健康知識普及,卻未讓選擇變得容易。琳瑯滿目的營養補充品與建議,加上網路上碎片化、標準不一的資訊,反而讓判斷成本提高,許多人因此在起步階段就裹足不前。

「很多人其實想掌握健康,卻在資訊洪流中忘了相信自己身體的感受。」VITABOX® 營養師溜溜觀察,當選擇焦慮與資訊混亂成為常態,人們反而忽略了最簡單的事——傾聽身體的聲音。VITABOX® 因此在 LINE 推出 「AI 健康配速員」,透過對話幫助消費者重新找回與身體的連結,從內在需求出發,打造簡單好上路的保健起點。

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開啟健康對話第一步

「大眾常見的保健問題其實高度重複,但過去客服量能有限,我們常常得讓客戶等上兩三天才回覆。現在有了 AI,能即時解答基礎問題,營養師則可專注處理較複雜的個案。」溜溜說明,VITABOX®「AI 健康配速員」是一套全年無休的對話系統,平均每日處理超過 600 筆提問,其中約 90% 可由 AI 即時解決,僅有 10% 需轉由真人營養師接手。常見問題如「孕婦能吃哪些益生菌?」或「睡不好該補什麼?」等,AI 均能提供清楚、專業的建議。

若遇到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問題,則可透過機器人自動回應+AI+營養師的分層機制,轉接給真人營養師進行後續諮詢,有效縮短等待回覆的時間,也提升整體使用體驗。「我們不是單純導入 AI,而是選擇用 AI 互動來實現我們相信的一種陪伴方式,讓對身體的好奇與理解,不必等待。」

VITABOX
VITABOX® 營養師溜溜表示,「我們希望 AI 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陪伴每個人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需求。」
圖/ 數位時代

啟用方式也極為簡單,加入 VITABOX® 的 LINE 官方帳號即可一鍵啟動。系統會先詢問性別、年齡等基本資訊;若使用者無法清楚描述問題,AI 也能進一步拋出問題、比對歷史紀錄,或透過選擇題的方式,引導釐清隱性需求與個人目標。

「像是近期討論度較高的 NMN,不少人打成 NNN、MNM,所以我們也特別訓練 AI 的語意理解與錯字判讀能力,能親切引導確認:『請問你是想問 NMN 嗎?』即使輸入有誤,也能繼續獲得正確資訊,讓使用者感受到 AI 的理解與體貼。」溜溜指出,AI 的價值不只解答問題,還要能夠預判可能的模糊與錯誤,比使用者先想一步,做到主動理解、精準回應。

整合知識圖譜,打造 AI 與營養師的雙軌協作

這套 AI 系統由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結合 VITABOX® 多年累積的產品資料、CRM 數據、真實客服對話、營養學與醫學期刊,建構出可持續學習的健康知識圖譜。不同於傳統「問一答一」的機制,AI 採用語境分層邏輯,先從作息與飲食習慣切入,層層推進至保健建議,再進一步提供產品推薦,並不直接導向消費,反而強化使用者信任與參與感。

「我們不是在打造冷冰冰的機器人,而是塑造一個有溫度的健康夥伴。」溜溜強調,VITABOX® 延續 Make it Simple 的核心精神與一貫的品牌語調,講究準確,也講究陪伴與信任。

VITABOX
有了「AI 健康配速員」多問一點,營養師也能專注處理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專案。
圖/ 數位時代

為強化資訊安全與建議品質,AI 系統由營養師與產品團隊共同把關,建置完整的風險識別與回應邊界。當提問涉及藥物、疾病診斷等超出 AI 處理範疇時,系統即自動提醒使用者就醫或真人諮詢,避免誤導。

為了讓整體設計貼近使用者,VITABOX® 將 AI 健康配速員直接整合在 LINE 平台上,無需額外下載 App 或開啟網站。「我們並不改變使用者的習慣,而是在他們最自在的地方,陪伴他們開始健康對話。」

「AI 健康配速員」於 2024 年九月正式上線,初期封測滿意度不到五成,經三個月優化調整後,2025 年第一季提升至 98.7%。溜溜分享:「我們收到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用戶回饋,有顧客表示被『一秒就收到回覆』嚇到,覺得回覆既『精準』又『貼心』;也有顧客雖然猜到是機器人,卻仍感謝 AI 的『悉心回應』,甚至有人說:『你們的服務系統真的很好,跟真人營養師一樣厲害!』這些回饋顯示,AI 的回覆品質已能與真人營養師無縫銜接,讓顧客在體驗上幾乎沒有落差。」

最令人驚喜的,是品牌導入 AI 後,整體轉換率提升了 13%。「原本只是想減輕客服壓力、解決顧客的問題,沒想到竟然也助攻銷售轉換,真的是意料之外!」

愈簡單、愈不容易,VITABOX® 的選擇與堅持

AI 強大而即時,那還需要營養師嗎?溜溜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AI 是輔助,不是替代。它能處理多數標準問題,但人與人之間的細膩互動與臨床判斷,是 AI 做不到的。」她舉例,曾有使用者一開始以為是退化性問題,後來經過營養師協助釐清生活與補充習慣後,才發現另有可能的影響因素。這類交叉比對與個別化觀察,仍需仰賴營養師的經驗和引導。

因此,VITABOX® 保留「一鍵切換真人諮詢」的設計,當問題超出 AI 範圍,系統會即時轉由專業營養師接手。AI 專注於初步引導與問題分流,營養師則投入更具判斷力與價值的個案管理與產品研究。

VITABOX® 也是目前業界少數以 AI 提供「專業智能健康輔助」的品牌,跳脫傳統 FAQ chatbot,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對話設計。「健康的選擇,就是多問一點。多問一點,就能往健康的理想更靠近一點。」溜溜笑說,有了 AI,就不用擔心麻煩別人,什麼問題都能安心提問。「當營養師不用再回答重複問題,就能更聚焦在專案開發、營養規劃、檢測優化等工作。」

這樣的設計思維,也與一直以來的品牌理念相呼應。不上通路、不靠代言的 VITABOX®,始終專注於天然成分(A.A. Clean Label 無添加)、加乘配方(VITASYNERGY®)、安全驗證(SGS、BSI)與永續包裝(FSC 紙材、環保油墨)。從產品研發到服務設計,一以貫之地實踐「Make it Simple」的初衷。如今,「AI 健康配速員」更讓「今天開始享受健康生活」成為每個人都能實踐的行動起點,把保健變簡單,也更容易開始。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