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體驗(Customer Experience,CX)是未來企業的決戰點,但以前就有人在喊CX,跟現在最大的不同是什麼?」阿物科技(awoo)創辦人暨執行長林思吾於今(3)在「成長駭客年會2022」向所有行銷人拋出疑問。
根據全球研調機構IDC的報告顯示,全球在顧客體驗技術的支出,將在2022年達到6,410億美元。此外,近9成的企業領袖將顧客體驗視為驅動營收成長的引擎。
「最大的不同是數據、裝置、演算法的成熟。」林思吾說。過去講到顧客體驗,大家談論的是焦點團體訪談找需求,或是服務的方便性、可近性,「現在講求的是在每一個跟顧客的接觸點,用工具與策略打造個人化、無縫、有價值且一致的互動體驗。」
電商「標籤」就像是「線上櫥窗」
就算把顧客消費的流程簡化成購買前、購買中、購買後3步,品牌要做的事情也還有Facebook宣傳、Google搜尋、網紅投放、數位廣告、電商官網、EDM(或簡訊)、Instagram等,在每一個接觸點都提供一致的顧客體驗,就是現在討論CX的核心。
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有相對應的MarTech(行銷科技)耕耘其中。以基本的「站內搜尋」或「商品標籤」來看,都在現在有不同的呈現樣貌。比起過去,林思吾引用《日本經濟新聞》所述:「標籤是一種新的購物體驗,比傳統的商品推薦更好。」
標籤不再只是協助顧客找到商品的方向,更像是線上的「櫥窗」,讓顧客可以找到心中想過甚至是沒想過的商品。
像是顧客要購買「口罩」,心裡可能還沒有太多的想法,但是透過標籤提供「醫療用 口罩」、「透氣 口罩」、「立體 口罩」等,就像是一個一個的商品櫥窗,展示在顧客前面讓他們可以瀏覽、挑選。
而這一切的可能性,都必須從認識商品開始。
為商品下大量標籤,分析顧客點擊、互動找到意圖
「要打通全通路體驗的基本功,就是資料的一致性。」阿物科技事業發展部副總王鶴穆說,「很阿雜(煩躁),但真的是基本功。」
王鶴穆提到,過去幾年台灣電商、實體零售融合,大談OMO(線上與線下融合),的確是為了解決線上顧客與線下顧客的連結性,但是在Cookie退場時有可能受到不小的衝擊。
又或者是必須考量到更多元的使用情境。舉例來說,一名顧客到藥妝店,可能是想幫自己買洗面乳,或者是想幫小孩買點東西,「同一個線上的我,會有不同的意圖,如果透過瀏覽商品的不同、點擊的不同,可以辨識出意圖,加以推薦、預測、提供有效的訊息,對於顧客就是好的體驗。」王鶴穆說。
阿物科技提供的做法是從商品標籤出發,為同一個商品自動加入大量的標籤,在不需要仰賴Cookie的狀況下,利用點擊與互動了解顧客的消費意圖,提供個人化的推薦與預測,藉此提供良好的顧客體驗。
阿物科技提供的做法也僅是選項之一,品牌在提供顧客更好的體驗、服務,以及最重要的——增加ROI(投資報酬率)——還有很多痛點,造就全球MarTech的版圖不斷茁壯,根據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AMT協會)釋出的《2022 年台灣行銷科技版圖》,可以發現數位行銷科技工具已突破277個,年度增長的幅度高達51%。
目前阿物科技持續在台灣、日本兩市場擴張,日本總客戶數在8個月內成長3倍,並已有歐舒丹、KOSE 高絲、Suntory三得利等主力客戶。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