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關鍵7問新市長!陳時中、黃珊珊、蔣萬安新創想像、政策一次看
新創關鍵7問新市長!陳時中、黃珊珊、蔣萬安新創想像、政策一次看

陳時中、黃珊珊、蔣萬安3位台北市市長候選人於今(19)參加由AAMA台北搖籃計畫、創業小聚舉辦的「創業家,與未來市長聊聊天」活動,發表各自對於台北新創產業發展的看法與預計的發展方向。

雖然台灣新創生態圈不僅存在台北,但是台北很大一部分涵蓋許多台灣的新創公司。專注於全球新創生態系發展的研調機構StartupBlink,在《2022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中,把台北排在第47名,遙遙領先台灣其他的城市。因此,3位候選人在選舉過後,有1位將成為帶領台北的領導人,對於新創發展的看法也至關重要。

6U8A0460.JPG
貝殼放大創辦人暨執行長林大涵為活動主持人,匯聚創業家們對於未來市長的疑問,代為整理、發問。
圖/ 蔡仁譯攝影

「創業家,與未來市長聊聊天」活動由貝殼放大創辦人暨執行長林大涵主持,彙整創業家們對未來市長提出的疑問,向3位候選人提出。以下為《數位時代》節錄整理,在盡量不影響原意的狀況下,展示3位候選人對於新創發展的看法(以當下活動回答先後排序)。

Q1:如果今天要從身邊的2位,選擇1位創業的合作對象,你想選擇誰、為什麼?

6U8A0609.JPG
台北市市長候選人蔣萬安。
圖/ 蔡仁譯攝

蔣萬安: 對我來說,創業不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我也創業過,2011年左右的時候曾經成立自己的律師事務所,當時也跟以前的同事合夥創立。就專業的角度來看,我會邀請黃珊珊,因為她也是律師,更重要的是台灣的律師,而我是美國的律師,可以全方面協助台灣民眾與企業解決問題。立足台灣、放眼國際,一直是我打造事務所的期望。

黃珊珊: 如果把台北市當作一家新創公司,2位都是我找的夥伴。既然我們都來參選台北市長,都是對於台北都有想像,如果我們要能創新、創造台北市更好的將來,應該要跟所有人合作。不同立場、意識形態,在共同的目標之前,都應該放下成見。

陳時中: 經營事業或創業,合作才會成功。我同樣也會邀請2位共同創業,因為我們的看法很不同,要在一個事業裡衝撞出新的想法,就是要有不同的思考搭配共同協調溝通。

Q2:你最熟悉或最常使用的3個新創品牌?

陳時中: 我比較熟悉的都是生技產業相關,像是細胞治療的平台、IT影像建立平台,還有精準醫療、精準檢測的平台,包含怎麼做基因定序、標靶治療等。建立平台、修例辦法,進到平台後可以跟世界共同分享與競爭。

蔣萬安: 我對於新創品牌都很熟悉,要舉3個很難選出來,第一個想到的是獎金獵人、第二個是Pinkoi,我曾經協助他們募資、第三個是91APP,在境外公司架構上我也曾經協助過,另外還有關鍵評論網、Eztable等太多了舉不完。

黃珊珊: 我在市府工作也負責產發局,新創基地是我必去的地方。我最常使用的是ChargeSpot(共享行動電源)的服務,我每一天都會使用,也曾經協助他們進駐到捷運站,很快他們就被創投看到了。另外還有iTrash、綠藤生機等。

Q3:你是否會續辦台北市政府的天使投資計畫?如果會,資金來源跟規模會有不同?如果不會,你會透過什麼方式協助早期創業家?

蔣萬安: 我非常願意支持,但是台北市政府的預算也是稅金,要清楚知道投資基金的目的跟效益是什麼。在健全的基礎下,我們要精準編列相關的預算。台北市政府的投資基金,會是強化台灣新創生態系的重要策略之一,但是要把資金做最有效的運用,讓創業家、團隊得到有意義的實質幫助。

此外,我認為應該特別要注重早期投資,從更早的種子輪開始投入。新創往往需要資源撐過死亡之谷,才有後續被看見的可能性。至於投資資金的規模應該要多大,應該要跟新創圈保持對話,了解他們的心聲跟需求。

黃珊珊: 台北市政府已經投入新台幣46億元在新創產業,也帶動相關的民間資金投入。目前看到的是,市府在投資完就結束了,新創拿到錢後往往就要看自己的造化。但是新創除了資金之外,還需要很多的幫忙,市府應該要填補他們在成功前、找到創投資金前的缺口,要做的不是搶投資,而是協助大家度過這個缺口

6U8A0513.JPG
台北市市長候選人黃珊珊。
圖/ 蔡仁譯攝

陳時中: 前面做得好的政策,後面一定要跟著辦。台北市政府對於天使資金的努力、規模、規定都很清楚。這個部分我一定會續辦,但是規模要擴大。擴大就是要有投資的概念,我們是一個參與者,不只是單純的補助、贊助。而且,部分投資的新創,應該要跟市政有關,像是智慧防災、智慧交通,跟市政府有更多的合作。另外比較沒有直接關聯的,應該要讓國發會可以接棒。

Q4:如果要在國內外各選一個城市,作為深度合作的對象,你會選擇哪2個城市,跟他們合作的原因是什麼?

黃珊珊: 從新創的角度,我們不缺人才,缺的是舞台。我們應該要把餅做大,然後讓台灣新創出國比賽。重點是要幫新創找到海外市場,從國際的角度來看,當然要跟比較大的城市合作。

紐約、波士頓都是很好的選擇,美國大城市是我們一定要連結的,特別是波士頓,有生技、電子產業,還有很完整的新創生態系。此外,我大概會選擇新加坡,從新加坡出發,可以連結到更多國際企業,幫助台灣新創的技術被國際看見。

國內的話,桃園是很認真的城市。

6U8A0560.JPG
台北市市長候選人陳時中。
圖/ 蔡仁譯攝

陳時中: 第一個選擇是波士頓,過去因為生技產業的關係了解比較多,那邊有很多大藥廠,如果可以密切地鏈結起來,可以把台北的生技產業拓展出去。另外我會選擇斯德哥爾摩(瑞典),我覺得特別在文創產業方面,以及他們中小企業深化的做法值得學習。

國內我想注重在區域治理,會選擇把北北基桃都連結起來。

蔣萬安: 我首選是舊金山,矽谷終究是新創科技發展最重要的部分,台北就應該要朝科技聚落前進,

接著是韓國首爾,雖然我們在1968年締結為姊妹市,但是沒有深度地合作。首爾在金融科技的改革、轉型上是領先我們,跟首爾合作、借鏡優勢,都是未來可以深度配合的。

國內首選新北市,各個縣市都值得選,但是首選新北,以北北基桃來看,務實面雙北還是值得優先合作。

Q5:你怎麼讓台北成為國際企業、人才的優先選擇?

黃珊珊: 台灣不缺人才、缺的是舞台。國際企業要選擇台灣,現在是最好的時機,疫情後大家都要重回正常生活,還有因為香港的關係,台北是外商競逐的地方。很多外商到台灣找人才、找辦公室,現在觀察到很多地方招商的狀況都非常好。

台北已經是國際企業爭相進入的地方,他們一直來問有沒有辦公大樓。政府現在要做的事情,是怎麼讓他們順利地落地。另外,就是加強台灣企業吸納國外人才的能力。國境開放之後,國際大型的活動、會展都會重新舉辦,我們需要更多的實質交流。

陳時中: 在疫情之間,台北嚐了很多的苦頭,但也讓世界看見台灣,看到台灣的韌性。

要讓國際人才來台灣,最重要的是場域。台北應該有個旗艦基地,讓國外企業有個很方便的地方進駐;也應該有個國際事務局,專門處理招商事宜。如果可以在投資的法規上更精進,可以吸引到更多人才來台。

蔣萬安: 過去這幾年,台北或台灣在爭搶國際人才上,真的輸給其他城市。新加坡、首爾、東京、泰國曼谷、越南峴港,都發展非常快速,我們落後了,但應該怎麼辦?

疫情的關係,更多的遊牧民族出現,他們沒有固定在一個企業、一個城市工作,而是在喜歡的城市遠距工作,我們可不可以把他們吸引到台北來?

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解決場域問題,有沒有足夠的相關空間(共享辦公室),他們的另一半有沒有辦法在台北工作、孩子有沒有辦法在台北就學(雙語學校)。還有,我們應該舉辦更大型的國際嘉年華,像是SXSW(西南偏南),全面提升台灣的吸引力、觀光、旅宿等。

Q6:台北市政府能做什麼,幫助新創成長?

黃珊珊: 台北市有個創新投資辦公室,已經幾乎是一站式的服務,進到新創基地、申請獎補助、申請融資、教育訓練都有,甚至也有出國參訪、媒合,以及跟國際基地連結,已經有幾家新創輔導至創櫃。

讓新創去打國際盃,政府應該要主力支援。目前為止,雖然我們跟全球的新創基地大多有往來,台北市政府做得還算積極,但應該力求深化、更加積極

陳時中: 錢要到位、政府現在協助新創的政策要擴大範圍,並跟國發會做垂直、水平地整合。先前提到的國際事務局,應該也要推動政策、旗艦基地場域的建立,以及國際人才的安頓。

重要的是,應該打造國家隊的概念,跟中央合作由大帶小,跟科技部(國科會)、經濟部、國發會有更多的合作。

蔣萬安: 其實政府的角色在新創圈就是愈少愈好,不要干預太多,要做的事情就是創造一個生態系,然後讓新創團隊放手發展。這就是特拉維夫、矽谷成功的經驗。

政府把法規的障礙排除,打通國際人才居住、小孩就讀、另一半工作的問題。政府不應該幫新創團隊找人才、找錢,團隊自己去找最有效率,但是政府應該是基礎的建立者,這才是正確的思維。

Q7:一句話描述:為什麼想當市長?

黃珊珊: 我在台北24年,對於台北的熱愛跟熟悉,讓我很想跟這座城市往前走、創造真善美的台北。我也想重新定義民主的價值,讓認真的人被看見,你我都應該實踐這個價值。

陳時中: 台北市就像是一個很有潛力,但是很徬徨的年輕人。我想跟大家一起,讓年輕人不再徬徨、發揮潛力。

蔣萬安: 台北要改變,不能停滯、等待、蹉跎,我們沒有再多的4年、8年,台北已經在一個十字路口,所做的決策至關重要。台北不應該只是六都之一,也不能甘於當六都的領頭羊。應該要能夠跟一流的城市並駕齊驅,甚至超越。這是我們想展現的企圖心與目標。

責任編輯:林美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買賣屋不再狂刷篩選條件!永慶「AI特助」用AI打造房產科技的個人化時代
買賣屋不再狂刷篩選條件!永慶「AI特助」用AI打造房產科技的個人化時代

人的一生中平均只買一到兩次房,不過面對買房的人生大事,卻最缺乏經驗,幾乎每次都是「買房菜鳥」。從動念開始,到真正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過程中充滿資訊落差與溝通門檻,考驗的不只是預算,還有決策能力。

「永慶認為,房仲最重要的三大價值,在於能否提供消費者安全、公平、效率的購售屋體驗。」永慶房屋總經理吳良治指出,消費者痛點在哪,服務就該做到哪。

永慶房屋
永慶房屋總經理 吳良治
圖/ 數位時代

所謂「安全」,不只是屋況與產權無虞,更包括房價是否合理、是否能杜絕投機與詐騙;「公平」則攸關資訊是否公開透明,買賣雙方對行情、屋況的掌握是否一致;而「效率」則是解決資訊爆炸與流程繁瑣的問題,讓交易更順暢——這三大價值,就是永慶服務設計的起點。

當傳統找房模式逐漸無法滿足使用者對安全、即時、便利與個人化的需求時,科技便成為破題關鍵。永慶房屋以「房產科技領航者」自居,從數位化、行動化一路推進至智慧化、人性化,最終定義出「個人化」的新世代房產服務,不只改變買賣流程,也重塑人與房產科技的關係,為業界開啟下一階段房產科技轉型藍圖。

永慶打造AI特助,開啟個人化買賣屋體驗

「安全、公平、效率。這三大價值講起來簡單,要落實並不容易,需要長期深耕。」永慶房屋業管部協理陳賜傑指出,買房過程從動機產生、資訊蒐集、實地看屋到談價與成交,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痛點,也正是永慶投入科技應用的核心動力。

他舉例,消費者可先透過「買屋力找房」掌握預算落點,或以「地圖/捷運找房」,針對區域快速聚焦潛力物件。同時搭配「誠實安心認證」,快速掌握房屋是否為短期交易、凶宅、輻射屋的屋況,也分享永慶提供的不限屋齡漏水保固保障。

進入看屋階段,永慶也推出「VR美裝」、「AI煥裝」等功能,讓線上賞屋一事更具象、更符合人性,不僅彷彿身歷其境走入房屋欣賞格局、更可以透過生成式AI,搶先欣賞房屋未來裝潢模樣。談價時,更有領先政府2-3個月揭露的「誠實房價報告書」。在交易過程和售後,永慶還有六大安心保障,讓消費者全程安心。

當消費者向永慶房屋經紀人員洽談服務時,永慶獨創的「i特助」將提供強大的「人機協作」服務。陳賜傑說明,i特助以LINE群組為載體,加入買家、家屬、永慶業務與AI機器人,從找房、比價、導覽到與家人討論,都能在平台上完成,讓「個人化」成為貫穿整體買賣流程的智慧服務,實現「一站整合資訊+多人參與決策+專人即時支援」的目標。

至於最新推出的「永慶AI特助」,顛覆傳統的篩選找房模式,直接向永慶AI發問找房,讓找房更容易!消費者可以用口語的方式,向AI特助進行提問,如問社區、問特色、問行情。AI特助系統即時整合龐大資料,自動比對條件推薦潛力物件、分享房屋特色、摘要重點。「目前市場上應該只有我們做到!」他直言。

永慶房屋
永慶房屋業管部協理 陳賜傑
圖/ 數位時代

永慶一步步用科技解決消費者痛點,成房產科技發展史

永慶房屋
永慶房產科技演進史
圖/ 永慶房屋

圍繞著消費者需求,永慶房屋早已踏上科技轉型的旅程,一步步演進至今。永慶房產集團資訊部協理呂學堯回顧,從2000年永慶將紙本住宅資訊數位化開始,率先「e化」做出「永慶房仲網」,不只讓找房效率提升,也同步建置投機客資料庫,累積了9,000多筆投機客資料,為交易把關。隨後,因應智慧型手機普及,永慶再推出「永慶快搜APP」,實現隨時隨地找房的行動化革新。

進入2016年,大數據成為科技趨勢,永慶也積極應用大數據,推出「猜你喜歡」等智慧推薦應用,提升消費者與經紀人員的決策效率。為實踐「人性化」體驗,永慶聚焦網上看照片選物件的模式,查看屋況不夠直覺具象等問題,透過VR美裝、實境找房、AI煥裝,讓消費者即使遠距賞屋,也能輕鬆掌握空間格局、生活環境、模擬裝潢,全面掌握物件潛力。

邁入AI時代後,「個人化」成為永慶聚焦的目標。過去消費者需自行查找彙整,現在則是「不用找,只要問」,AI即可即時整理、摘要、推薦,甚至挖掘原本未被注意的潛力物件。

永慶房屋
永慶房產集團資訊部協理 呂學堯
圖/ 數位時代

當被問及是否擔心技術被業界複製,呂學堯直言:「這些技術表面上大家都能做,但能不能做深、做在對的地方,才是關鍵。」永慶之所以能持續走在產業前端,背後仰賴四項核心能力:

其一、孫慶餘董事長對科技的堅持和遠見,從ADSL到iPad,永慶房屋總是率先導入科技。其二、永慶長期大量投資在房產科技開發。其三、集團內部擁有超過300人的數位與資訊團隊,自主研發不假外求。其四、技術與業務高度同步,能即時回應現場需求,提出真正可用的解方。

呂學堯分享,永慶房屋不斷升級的便利科技,再加上完整的誠實服務,獲得許多消費者的指名服務,如今已是雙北地區門店數量最多的房仲品牌。面對科技的飛速發展,永慶也不斷蓄積自己的科技創新能量,即使永慶數位與資訊團隊已有超過300人的規模,我們仍持續招募更多數位與資通訊領域的人才,為購售屋服務探索更多創意、落地更多應用。

人機協作新時代,誠實房仲角色更深化

陳賜傑表示,當AI能代勞繁瑣的行政作業,經紀人員就能將心力放在真正有價值的溝通與判斷上。他也強調,AI與人是協作關係,房仲其實很難被取代,因為無論如何都得走進實體流程。「進到現場就知道,這個行業有很多『眉角』,許多細節需要觀察與互動才能掌握,AI是看不出來的。」

他舉例,一位台商先生偏好安靜社區,太太則重視生活機能與市中心便利。實際上房子是買給留在台灣的太太住,應以她的需求為主。如何引導雙方表達意見、理解彼此的需求,並促成共識,就是經紀人員的專業所在。「AI可以幫你找到房子,但房仲才能幫你找到一個家。」

最後,在一切都能被自動化的時代,什麼才是無法被取代的?誠實,也許正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技術。先誠實,再成交——這是永慶房產集團董事長孫慶餘提出的六字箴言,也是品牌最核心的堅持。未來,永慶房屋將持續以「誠實+科技」為基底,讓房產科技回歸人性,讓房仲專業發揮更深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