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當加密貨幣走入現實, 為何還需要去中心化社會?
【專欄】當加密貨幣走入現實, 為何還需要去中心化社會?
2022.10.25 | 區塊鏈

作為商業人士,很難完全避談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浪潮與加密貨幣為世界帶來的行銷或新創機會;但作為一個平民百姓,這些區塊鏈上的「幣圈」事,似乎感覺都與自己的生活無關。

畢竟生活在台灣,行動支付正方興未艾,反觀加密貨幣仍無法直接支付日常用品,連買NFT都怕被詐騙,還不如點擊滑鼠右鍵下載圖檔?

隱藏的致富特權

《致富的特權》一書中寫道:「我們不必了解貨幣政策的樣貌及其影響,也不必探究背後的機制與制度,依然可以過著每一天的經濟生活。」但只要作為一個存有好奇心的人,都不妨多了解當代社會如何成為現今的樣貌?

該書指出過去20年,中央銀行彭淮南總裁任期之間,長期刻意穩定新台幣的低匯率,雖然使得台灣物價普遍穩定,有利於產業出口,但也導致產業升級停滯;長期維持低利率政策,導致高房價的社會問題。

美國聯準會(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Fed,即美國的中央銀行)負責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美元貨幣政策。隨著疫情實施量化寬鬆(增發貨幣,促進流通),並在通貨膨漲(貨幣總量增加,導致購買力下降,物價上揚)過度時,實施量化緊縮,調升利率。

比特幣
當比特幣開始發行之後,任何人都能開設錢包地址,且和傳統金融體系實名制不同,加密貨幣強調匿名性,而當政府機構為防制洗錢明定資金流向需公開透明,讓加密貨幣交易的隱私權受到關注。
圖/ Shutterstock

2022年初美元緊縮政策,導致各國股市與加密貨幣市場崩跌。若作為投資者,應該都對上述事件深有所感;但若是不投資的平民百姓,除了物價與房價高漲有感,似乎只能順其自然。

這是一個由政府或中央銀行控制貨幣政策的時代。每天辛勤工作的勞動力所獲得的貨幣,讓我們得以交換別人付出的成果。作為中介的貨幣,卻隱隱約約並非完全等價交換。貨幣的購買力,畢竟會受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影響。

然而從歷史的脈絡,可以知道各國政府掌控發行「法定貨幣」是近代的產物:1971年以前,美元發行的背後有黃金儲備(金本位),1864年美國修訂《國家銀行法》之前,加州淘金熱期間有流通私人鑄造的金幣——貨幣曾經以黃金重量為單位,而且允許由私人機構鑄造。

這麼說來,透過區塊鏈技術發行的加密貨幣,其實是重新賦予人民失去已久的「鑄幣權」,每個人都可以發行數位代幣,只是各種代幣的交易價值差異相當大,價格波動也往往很劇烈。

2010年,有人用了1萬枚比特幣,買到2盒比薩;2022年,若仍持有1萬枚比特幣,就足夠在台北市區買上10幾幢豪宅。加密貨幣成為新世代人民的致富密碼。

加密貨幣究竟是一種「金融貨幣」或僅是「虛擬資產」?各國政府仍有不同的解讀。

或許正如《貨幣戰爭》的初版推薦文所述:「一旦以物易物被以貨幣為媒介的間接交易所取代,原本還可以理解的事物便消失不見了。」

防制洗錢或保護交易隱私?

人民都會指望政府實現正義,為此賦予監管機構限制交易的自由,或追查私人金錢往來紀錄。

警匪片裡,警方得知匪徒的交易資訊,當匪徒帶著非法貨品或一整箱的鈔票或黃金時,警察一湧而上,人贓俱獲。但自從2009年比特幣開始發行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匪徒可能改用線上加密貨幣來交易,警方查緝變得更困難了嗎?

2010年初,採用比特幣交易的黑市購物網站「絲路」面世,沒幾年便被美國警方查緝封停,涉及的交易所「比特快」(BitInstant)創辦人查理・史瑞姆(Charlie Shrem)則在2014年被捕。

根據《比特幣富豪》一書闡述,年僅25歲的史瑞姆在法庭上表示:「比特幣是我的摯愛,也是我僅有的一切,更是人生的全部。我生來注定要做的大事,就是讓世界看見這個全新的金融系統,它賦權所有人平等。」法官因此輕判2年。

在傳統金融體系中,銀行開戶皆需執行「認識你的客戶」(Know Your Customer),意即實名認證,以便在必要時追查資金流向;能匿名交易的是現金,但在我國《洗錢防制法》中,規定出入境時攜帶或運送總價值達一定金額以上之現金、有價證券或黃金,應向海關申報。

這說明大規模資金往來,被納入各國政府的管轄範圍。這促使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發布以《巴拿馬文件》為首的多次報導,揭密各國政要富豪,如何藏匿資金於海外洗錢或逃稅手段。

到了加密貨幣的世界,任何人都能隨時開立新的錢包地址,因而先天具匿名性——只要不與現實身分連結。但基於目前多半仍需仰賴法幣來購買日常用品,人們通常得透過中心化交易所來用法幣買賣加密貨幣,因此合乎法規的交易所,都會實施與傳統金融相同的實名制認證,那麼用來出入現金的錢包地址便形同實名化。

加密貨幣世界繼而發展出「混幣協議」,使得交易往來的資訊,得以透過這種混淆服務,再次接近匿名化。然而,其中最知名的Tornado.Cash,在2022年8月遭美國財政部制裁禁用,引發軒然大波。

加密貨幣交易的隱私權拉鋸戰,是否在防洗錢為名的政府監管之下,終將蕩然無存?貨幣交易自由性的政治競爭,持續上演中。

區塊鏈與現實社會能更去中心化嗎?

最追求「去中心化」的比特幣與以太坊(Ethereum),運行節點的硬體配備要求都極低。然而,根據今年9月ethernodes.org資料,雖然有3成節點運行在家用網路,但有超過6成節點運行在中心化的雲端服務上,其中市占率最高是美國的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AWS),其次是德國的Hetzner Online GmbH,但後者發出官方聲明,其使用條款禁止任何加密貨幣服務。

以太坊共同創始人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在「區塊鏈可擴展性的限制」(The Limits to Blockchain Scalability)一文指出,要讓區塊鏈保持去中心化,必須讓一般人可以輕易架設節點,並成為一種尋常文化;然而2022年以來,以太坊總節點數僅維持在5~6,000,即全世界僅約2,000個節點分散運行在家用網路。

因此,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程度,仍將持續面臨考驗。

今年3月,布特林在《時代雜誌》訪談中,表達對以太坊的擔憂:當時炒作高達300萬美元的無聊猿(BAYC)NFT,成為眾人對區塊鏈的主流形象。隨後他在推特指出,是更希望這些專案能用於資助公共設施(public goods)。

2個月後,布特林與《激進市場》作者E. Glen Weyl、Flashbots策略顧問Puja Ohlhaver共同發表論文《去中心化社會:尋找Web 3的靈魂》,Web 3的「靈魂」並非現實世界中臆測的「靈魂」,而是「一個錢包地址就是一個靈魂」。任何人都能隨時開立一個新的錢包地址,因此一個人得以擁有多個「Web 3靈魂」,即為此人的Web 3去中心化社會身分。

透過累積不可轉移的「靈魂綁定代幣」(soulbound token),譬如工作經歷、學位證書等,使得去中心化社會信譽得以累積,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簡稱DeFi)也得以發展信用評等。

以太坊共同創辦人布特林在共同發表的論文中,闡述Web 3的靈魂,亦即一個錢包地址就是一個靈魂。
以太坊共同創辦人布特林在共同發表的論文中,闡述Web 3的靈魂,亦即一個錢包地址就是一個靈魂。
圖/ Shutterstock

由於一般人無法竄改區塊鏈上的交易紀錄,加上目前主流區塊鏈的交易內容為公開資訊,因此無需「靈魂綁定代幣」的概念,只需查驗過往交易紀錄,即可實現前述機制。不過,保護用戶隱私,是區塊鏈開發社群的強項,我們可以善用各種密碼學機制,如零知識證明(zero knowledge proofs),來隱藏用戶持有的代幣資訊,依然能驗證用戶是否持有特定代幣。

換句話說,這得以推廣區塊鏈成為「世界資料儲存中心」,彌補虛擬世界的不足,並進一步整合進實體世界中。像是國際駕照將能藉此方式加速跨國認證,而無需冗長的紙本申請流程。

加密無政府主義者的預言

至此可能會發現:以太坊試圖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前提下,融入實體世界;但現實世界的政府金融監管,卻企圖禁用隱私保護機制,好讓加密貨幣流通盡可能實名化。

這種場景似曾相識,譬如2018年加密貨幣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幣發行)浪潮,美國政府機構認定多款代幣為違法公開發行的證券。區塊鏈世界與政府機構之間,似乎不可避免地持續面臨衝突。

ICO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幣發行),為基於區塊鍊發展而起的群眾募資行為,雖能帶動區塊鍊新創產業發展,卻也衍生出許多違法詐騙等負面問題。
圖/ Shutterstock

全球交易量最大的交易所幣安(Binance),至今年9月仍未透露其總部所在國,使其始終擺盪在多國監管體制之外。創辦人趙長鵬聲稱,正在安排能妥善合規的國家,並將適時公布,但那之後亦可能是另場國際金融監管風波的開始。

這樣的時代背景下,Coinbase前技術長巴拉吉.斯里尼瓦桑(Balaji Srinivasan)的《網路國家》一書中,闡述如何透過網路連結人群,形塑一個可獲得既有國家外交認可的網路國度,運用區塊鏈技術記錄歷史,揚棄傳統國家隱惡揚善的弊病,並為普及加密貨幣鋪路。

這一切的發展,早在1988年Timothy C. May的《加密無政府主義宣言》就預言了:「出於國家安全、遏止販毒、逃稅與社會解體的考量,國家機構必然會試圖延緩密碼學技術的傳播。加密無政府主義確實可能導致機密資料的非法交易,甚至成為暗殺與勒索的匿名市場溫床;但這一切都無法阻止加密無政府主義的擴張。」

時代的巨輪將持續無情地轉動,正如蘋果(Apple)於1997年發表的形象廣告所述:「向那些瘋狂、叛逆、麻煩製造者致敬。你可以讚揚或否定他們,唯獨無法忽視他們。因為他們帶來改變,推動人類前行。」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關鍵字: #區塊鏈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