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為什麼要做「能源數位化」?區塊鏈、演算法如何助攻綠化商機?
【觀點】為什麼要做「能源數位化」?區塊鏈、演算法如何助攻綠化商機?
2022.11.06 | 能源環保

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自1997年京都議定書,到2015巴黎氣候協議,國際上已對節能減排,減緩因氣候變遷而產生不可逆之災害,達成多項共識。在最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幾份報告中,明確給出氣候變化帶來的可見影響,包括「廣泛的負面衝擊,以及給自然與人類帶來的相關損失與損害」,同時,在2021年底召開的COP26峰會上,各國也強調了推動可再生能源,綠色交通與樓宇建設的急迫性,以期能為數以百萬計人口減少氣候變化所造成的破壞。

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與互聯網的普及,「數位轉型」與「數位革命」成為從政府,企業,乃至民間需共同面臨的課題,亦即,如何運用科技為永續帶來賦能(empowerment),並在解決環境問題的同時,創造具有影響力的商業模式,是這個世代極為重要的發展趨勢。

也因此,將氣候行動與數位工具結合,或許可以提供有效方案。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的估計,如果產業能適當的導入數位科技,不僅可協助企業淨零策略,將有效最高降低20%來自營運與供應鏈所產生的碳排,更可以在大規模的綠電與再生能源基礎項目上,發揮降本增效的作用。

為什麼要做能源數位化?

從供給面來看,全球主要市場對再生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高,同時,對於其中的各種限制,例如風能,太陽能之不穩定性,電池儲能迭代升級,廢棄太陽能板處理等問題,各大機構亦不斷研擬解決方案。

從需求面來看,人類日常生活涵蓋食衣住行育樂所有層面,皆仰賴能源驅動的經濟活動,基於政策規範與永續意識的崛起,企業與大眾在能源方面,也面臨典範轉移,同時加大對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

而網路科技與數位化技術,也正在改變全球的能源體系。數位化促進了新一代「區域型微電網」,與「分散式能源系統架構」的優勢,可以利用科技將能源分區管理,打破傳統電力在供需之間相對無彈性的分際。在這之中,若適當引入雲端與AI的技術,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把「電力」+「算力」結合,用來協調再生能源與傳統電網的相互搭配,實現更好的調度與促進能源轉型,例如推算出太陽能供電高峰,推高該時段的工作負載等技術,長遠來看,能夠協助國家與企業淨零碳排的發展路徑。

從根本上來看,把能源和網路科技結合,是一種打破過去單向傳輸模式,將分散的點與點串聯在一起的新商模,也就是與能源生產,傳輸,配送,存儲,消費以及能源相關的金融市場,深度整合的新型體系。

在初期,會以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為優先,通過太陽能、水力發電等多種能源協同供應,來與消費端互動,因為屬於小規模,而且是數據導向與精準化,讓大眾的需求更廣泛地參與在能源的使用過程中。以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就是在各個參與方之間,謀求柏拉圖最適(Pareto efficiency),一種資源分配的理想狀態,不會在任何人受損的情況下改善其他人的情況,促進整體能源系統更高質量、有效率、更公平、可持續,也更為安全的運作與使用。

太陽能發電板
為了促進能源運用,太陽能、水力發電等再生能源邁向數據導向與精準化
圖/ pixabay

能源數位化可以做到哪些事?

  1. 微型電網降低耗損:
    當越來越多的比例來自再生能源時,組建分布式電站,與社區或小規模場域為基礎的微型電網,不僅在效率與穩定性上更勝傳統電網,在供需之間的匹配,更是能凸顯分布式架構的優勢,也有機會增加綠電的生產力與可用性。
    舉例來說,以台灣「南電北送」來看,平均有7-10%是輸送過程中耗損掉的,隨著距離越長,設備月老舊,耗損越高。若能源像互聯網平台一樣,妥善在離峰時做好能源管理與儲備,尖峰用電時,集中調度只需要調度變化的部分即可,通過需求端的即時反饋和源網的協同,也能在過程中能盡最大可能應用新再生能源,避免許多在傳輸過程中的耗損。

  2. 演算法預測天氣及供電量:
    同時,透過結合多元數據庫(例如氣象資料)的算力來預測,可減緩再生能源因天候不穩的波動,所帶來的發電不穩的不便。在理想的狀態下,若多個微電網/電站彼此相互串連,甚至可以讓消費端配合生活習慣,去選購任一個地方的太陽能,風電,此透過分布式的技術,點對點去媒合供需,並予以彈性化,客製化的定價。
    為了實現低碳生活,淨零目標,能源絕對是重中之重。若說能源是推動經濟活動之必要的「燃料」,那數位化的本質,就是要找出新商業典範轉型,並配合能源產業的升級(更便宜且穩定的綠能)。包含亞馬遜推出的Amazon IoT TwinMaker,微軟的企業永續雲,百度的智能雲等,皆有競逐這塊商機,同時兼顧環境永續的企圖。

  3. 去中心化應用提高彈性:
    因為地域性與自然條件不同的關係,每個地方(社區,工廠)亦會有不同的能源需求,需要客製化的方案。
    因此,搭配新科技諸如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應用,以及分布式電站,社區微電網等小規模、低成本
    需求導向的能源基礎建設,才是發展重點。特別是在發展中地區,小到一個社區或整個工業園區,大到一個城市一個省份或全國,都可以通過以上科技應用,實現集中式和分布式協同運作,負載平穩,降低電網的調節壓力。

  4. 降低成本、帶來碳權紅利:
    除了產能,用戶端在使用階段,同樣可以因為數位化而獲得好處。根據施耐德電氣提供的數據顯示,通過其智能配電解決方案,以及數位化方面的加持,不同產業的客戶能夠實現最高85%的節能效益,節約超過30%的運營成本,推動生產力提升。
    此外,根據實務經驗,數位化也能幫助生產設備,提升最高50%的運作效率和和降低25%的風險(走火,過熱等),這都能夠有效降低碳足跡,並幫助製造業符合越來越嚴格的ESG相關規範。此外,即能減碳之餘,又還可能產生碳權(carbon credit)紅利,因為節能或使用綠能而取得之「減排績效」,在適當條件下,透過合規的第三方認證,也能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上,進一步轉換為收益,讓環境永續與企業盈利之間,有合理的連結。

至於其他附加的效益,例如提升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增加生物多樣性,取得綠色金融與影響力投資機構的青睞等,自不必多說。

綜上言之,在可見的未來,不光是能源行業,但凡使用能源的各行各業,都將發生數位化的改革。能源由生產者向產銷者轉變;能源生產模式轉變也從過去單向流動生產(發電-配電-輸電-用電),到未來雙向,多源,即時互動,需求導向,去中心化,協作為基礎的能源互聯網生態,也就是「電力」+「算力」的充分整合,並逐年提高整個行業在綠能,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透過數位科技,實現淨零永續。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何汶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遊戲商機、集點經濟,還能怎麼玩?家樂福 App 創新手遊《家有超市》領風潮
遊戲商機、集點經濟,還能怎麼玩?家樂福 App 創新手遊《家有超市》領風潮

促銷、折扣、集點換購早已成為零售標配,顧客對優惠不再陌生,卻也因此變得難以被打動。若想持續吸引目光,單靠傳統優惠不能只是基本配備,必須進一步創造差異化的體驗。

面對這樣的挑戰,家樂福選擇從「參與體驗」的角度出發,重新思考與顧客的互動方式。一般的集點換購模式,多半是在結帳時累積貼紙、等待兌換,如果集點不僅只是交易過程實現的獎勵機制,而能成為日常生活中具吸引力的行為,活動本身就有了新的生命。

為此,家樂福祭出「好選品 + 遊戲化」雙軸策略,不僅強化換購商品的吸引力,更嘗試讓集點換購活動變成一場好玩的任務挑戰——像在玩一款輕鬆上手的小遊戲,讓消費者在互動中獲得樂趣與回饋。

根據〈2025 Google 遊戲產業交流會〉觀察,近三年內 22 至 25 歲輕度玩家成長超過 5%,短時間、低門檻、無壓力的遊戲體驗愈來愈受青睞,尤其隨著手機普及、使用情境碎片化,這類療癒、好上手、有回饋感的休閒小遊戲遂登上日常消遣主流。

而今年,家樂福就在自家 App 推出小遊戲《家有超市》,讓消費者既能享受樂趣,還能在現實中獲得實質回饋。透過任務導向的玩法,讓會員每日打開 App、完成任務、參與抽獎;簡言之,多玩一點,就多得一點。

這場從集點換購切入、讓顧客互動變得更有趣、更具黏著力的遊戲化體驗,也為零售數位玩法開出新局。它為家樂福帶來了什麼驚喜成果?背後又藏著哪些零售經營新思維?

好選品勾住人心,遊戲機制拉長互動

在集點換購普及、邊際效益逐漸下滑的零售市場中,單靠集點回饋幾乎難以再創新鮮感。有鑑於此,家樂福選擇不拚折扣,而是精準出牌——打出「有感選品」與「數位體驗」雙王牌。

首先,換購商品必須有足夠的吸引力。一直以來,廚具系列都是換購活動中的人氣品項,與量販通路的客層有著高度關聯。家樂福近期與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一系列強調收納便利與簡約設計的鍋具,鎖定小家庭與年輕族群。從「消費者在意什麼」出發,精準切中生活應用需求,為集點換購創造實質吸引力。

家樂福與風靡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輕巧堆疊、收納省空間的鍋具成功吸客。
家樂福與風靡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輕巧堆疊、收納省空間的鍋具成功吸客。
圖/ 家樂福

其次,家樂福嘗試將數位體驗融入集點換購活動中。集點活動雖然常被用來提升顧客回訪與忠誠度,但要持續吸引消費者參與並不容易,關鍵在於如何賦予其新鮮感與使用動機。為了提升集點活動的趣味性,家樂福將集點機制結合遊戲化,於 App 内推出一款角色扮演休閒小遊戲——《家有超市》。玩家在其中扮演超市店長,透過合成商品和解鎖寶箱來完成各項任務,累積的鑽石可用來兌換優惠券或參加扭蛋抽獎活動。此外,遊戲場景中不難看出南僑讚岐、桂冠、好萊牙膏等品牌元素,讓品牌在虛擬環境中入駐,此舉拓展了零售與品牌之間,透過實現“零售媒體”的一環,共同給到消費者互動體驗的新界面。

從集點到體驗,《家有超市》提升顧客黏著力

從每日簽到到完成任務換回實體回饋,家樂福不只拋出誘因,更著眼打造可持續參與的體驗。透過遊戲化設計,將原本只在交易瞬間發生的回饋機制,轉化為日常互動,強化顧客的集點動機與品牌黏著度。

於是,會員不再只是集點兌換的使用者,而是每天願意開啟 App 的參與者。此外,也不能忽視消費者對「誠意」的敏感度,此次活動選品具吸引力,流程設計簡單且回饋實在,就是因爲這樣在實用與情感兩端都建立起信任,也使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更為穩固長久。

家樂福 App 《家有超市》讓集點換購變好玩,每天登入經營自己的專屬超市,完成任務抽好禮。
家樂福 App 《家有超市》讓集點換購變好玩,每天登入經營自己的專屬超市,完成任務抽好禮。
圖/ 家樂福

以 Menastyl 鍋具換購結合《家有超市》小遊戲為例,活動期間即成功吸引近 9 萬人參與,總登入超過 146 萬次,其中近 2萬人至少回訪 7 次——代表用戶不只是點進來看一次,是真的「玩了又玩」;扭蛋抽獎次數則超過 62 萬次,優惠券兌換率達 30.8%,遊戲用戶更穩定佔 App 每日活躍用戶數 8%——這代表參與者不僅止於體驗遊戲流程,而是有實際導流至通路兌換,形成後續消費轉換,會員黏著度與顧客參與度皆有感提升。

從集點升級到數位串聯,家樂福 App 打造全方位會員體驗

隨著家樂福 App 從滿足基本的會員功能進化到品牌與消費者之間互動的橋樑,整合即時優惠、多元支付與個人化推薦模組,提升使用便利性,透過 App 內建小遊戲養成會員每日打開 App 的習慣,也有機會為後續 O2O、OMO 的行銷活動提供更穩定的數據洞察。

透過遊戲化設計,在消費之外持續創造打開 App 的理由,家樂福的成功經驗正為數位零售開拓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但這場遊戲,或許才剛開始。當零售品牌對消費者不再是僅僅販售商品,而是著力於經營接觸、培養習慣、創造停留,會員經濟的布局也隨之變得更為複雜。如何有效應對消費者互動的多樣性,無疑是所有零售品牌都面臨的一大挑戰。而家樂福又會怎麼玩?令人拭目以待!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