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亞洲》在近日的報導中指出,台積電正在與台灣數家氣體供應商接觸,希望能打造本土的氣體供應生態,以確保在未來的3到5年內,氖氣的供應無虞。
事實上,在今年第二季烏俄戰爭甫開打時,由於烏克蘭的氖氣占全球出口國的7成,當時就有不少人在擔憂,是否會衝擊台積電的氖氣供應。不過由於各界大多預期戰爭不會持續超過半年,台積電也於當時回應表示,還存有約半年的庫存量,應不必太過擔心。
然而,地緣政治變因總是超乎預料外,在戰火持續燃燒的情況下,台積電也必須重新檢視當前的供應鏈以及庫存狀況,以確保未來的氖氣供應。氖氣為雷射過程中的保護氣體,是半導體製造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烏俄戰爭已開火8個月!台積電找台廠確保不「斷氖」
研調機構 Techcet 指出,烏克蘭的氖氣供應商掌握全球超過半數的半導體廠氖氣供應,《日經亞洲》也引述了相關人士的說法表示,隨著戰期拉長,晶圓製造廠也因為想確保供應鏈的穩定性,導致氖氣價格大幅攀升。
為了應對此情況,台積電資訊技術及資材暨風險管理資深副總經理林錦坤表示,台積電將會與台灣供應商合作,希望部分氖氣由本土供應,目前處於採購設備階段。
不過,林錦坤也強調, 台積電並未打算「全面轉由本土供應」,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成本的考量。 林錦坤認為,轉由全面由台灣供應並非一個實際的作法,他告訴《日經亞洲》:「成本太高。」
目前台積電也正在重新評估供應鏈風險,並持續為接下來大約5年的時間制定相關計畫,以確保約2,000種有關台積電製造晶片時的化學品和材料需求,能持續被滿足。林錦坤也指出,建設新的晶片廠也需要約莫4至5年的時間,這也說明了為何台積電需要這樣的計畫。
不得不自己做!專家:台廠應加強上游供應能力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則分析,先前不少晶圓廠都認為,烏俄戰爭不會持續太久,然而到現在已經有8個月的時間,「大家本來都想說,撐到2023年的第一季應該沒問題。」
長久以來,台灣半導體上游如氣體、材料等產業發展,本來就相對較弱。 隨著疫情、中美冷戰以及地緣政治的推動下,半導體廠的供應鏈韌性正逐步被受到重視 ,以這樣的發展情勢而言,台灣能否自給自足則非常重要。劉佩真表示:「未來在化學材料、設備端我們都需要加以強化。」
不過,劉佩真也指出,在逆全球化的情況下,每個國家都要自行生產,就會不斷推升成本,「就像張忠謀先生所提,各國要建立自有供應鏈的達成難度很高,這是跟過高度全球化下專業分工最大的不同。」
以台積電的立場來說,台廠無需做到能全然的供應晶圓廠,但倘若能作為供應鏈上的調節點,以確保晶圓廠的生產不會因為原料難以取得而停止,將會是首要任務。
延伸閱讀:晶片令害台積電「超跌」? 政治風險升溫,半導體廠不能忽略的3關鍵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