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在(Tesla)電動車領域獨領風騷的日子,或許不會永遠持續下去。中國電動車廠比亞迪在2022上半年就成功以約64.1萬的交車數,超越特斯拉約56.4萬輛的成績單。
2022年前9個月,比亞迪的電動車交車數成長了250%至120萬輛,帶動獲利幾乎年增3倍達到13億美元。目前比亞迪市值接近1,000億美元與福斯(Volkswagen)比肩,是全球市值第三高的車廠。
比亞迪的好成績也使得創辦人王傳福身價達到177億美元,在《富比士》中國富豪榜上位列第11名。
王傳福認為,比亞迪之所以快速成長,在電動車領域保持領先地位, 關鍵原因在於他們能夠自行掌握電動車的各項核心技術,如電池、電機與電控──甚至是半導體。 對電動車各項技術的垂直整合,讓比亞迪能夠在不足以做到這點的較小競爭對手前占據優勢。
「技術首先為策略服務,接著則是為產品服務。」 王傳福指出,技術是公司邁向成功的基礎,可以讓公司制定的策略更精準,也能夠開拓公司的視野,看得更長遠寬廣,「一種車型故障,可能需要花費幾億元彌補,但如果策略方向錯誤,可能得花3到5年時間更正,而時間是金錢買不來的。」
技術與策略的結合幫助比亞迪開發出刀片電池,這是一款更安全、穩定的LFP磷酸鐵鋰電池,比亞迪不僅自家電動車使用這項技術,也賣給了包括特斯拉在內的多家競爭對手。 比亞迪也在2022年超越LG,一舉躍升為電動車電池全球第二大供應商。
同時比亞迪也藉此打造出更物美價廉的車款,小鵬、蔚來等造車新勢力皆瞄準高階的豪華電動車市場的情況下,比亞迪旗下車款的平均價格也較特斯拉為低。親民的售價讓他們在中國成功站穩腳步,目前超過70%營收都來自中國。
現在比亞迪更開始放眼海外市場,在2022年7月宣布將在日本推出三款電動車,同時還計畫在泰國、印度設立生產基地擴張產能。
王傳福指出,自己必須搶先別人一步顛覆自己的技術,為了擁有爭搶第一的創新意識,他們必須不斷探索未知領域,堅定向前邁進,「比亞迪致力於研究新能源技術,克服了很多瓶頸,也遇到很多困難。堅持不懈是創業的重要一部分。」
整體而言,電動車市場大有可為。據國際能源署資料顯示, 2021年全球共有1,650萬輛電動車在路上跑,預計2030年時這個數字可達到3億輛。 而匯豐銀行的報告則預測,比亞迪的營收會從2021年的人民幣2,160億元,在2024年時成長2倍至人民幣6,990億元。
在變化迅速的科技領域,想要成功就必須更快速地制定、改變策略。王傳福表示,市場變化和技術更新的速度愈來愈快,企業要夠即時反應跟上市場變化,決策緩慢的企業將很難取得成功。
「現在不是大魚吃小魚了。」王傳福曾在今年6月的股東大會上表示,「而是快魚吃慢魚。」
不過比亞迪眼下的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今年10月就因為兒童座椅的合規問題,不得已在澳洲暫停旗下車款BYD ATTO 3的交車,而近年加強對科技領域打壓的中國主席習近平獲得了第三次任期,外界也預計科技公司會面臨愈來愈嚴苛的監管。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