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星際爭霸戰雖然不是最新鮮的電影故事,但探索星空維持和平的英雄事蹟似乎在任何時代都能獲得共鳴,重啟的電影系列也在全球持續獲得廣大成功。
這篇文章當然不是影評,但我希望能以企業號(USS Enterprise)的冒險精神為科技社會正在面臨的挑戰開個頭,希望你可以與我 們一同跳上重新啟動的『社會號』,不只想著元宇宙,而是放寬眼光,航向 Glen Weyl(《激進市場》一書作者)與唐鳳口中的多元宇宙。當然同時也期待 2023 的星際爭霸戰4。
格倫與唐鳳口中的悲劇未來
元宇宙已經足夠讓人暈頭轉向,何況是多元宇宙。Buzzwords 雖讓細節失焦卻仍有其作用,人們需要溝通,需要理解,有人憤慨揮旗,有人希望追隨,這是思想家與能動者將理想向前推進的工具,但當然在追隨前得先看看細節,以免造成更多悲劇。
Glen Weyl是《激進市場》的作者,他近期與唐鳳一起出了本書店還買不到的新書《多元宇宙:數位協作與⺠主的科技典範》。
這本書描述了科技敘事與⺠主社會可預見的衝突。現階段不管是創投還是創業家,口中最常描述的未來有兩種,第一是由NFT、虛擬貨幣以及 Peter Thiel 從零到一所代表的企業自由意志主義 (Corporate Liberatarianism),主張把資本主義推到極致,金融化世界所有,至於是否過度,就看你站在光譜的哪端。第二是由人工智慧、中國所代表的合成技術官僚主義(Synthetic Technocracy),蒐集分析地表所有資訊並加以掌控,將權力中心極大化。
如果你是⺠主政府,你會怎麼反應?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院首位院長 Nick Bostrom 在他 2019 的著作 「The Vulnerable World Hypothesis」中敘述了科技與科學未來可能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危險,也提出了四個解法。
第一、限制科技發展;第二、確認沒有一大群人代表了廣泛的人類動機;第三、建立高效的監管機制;第四、建立有效的世界政府。
不管是否完全聽懂 Nick Bostrom 的提案,這聽起來都不像是美好景色,如果是這樣,我們該往哪找替代未來的可能?
重新想像公共財
Glen與唐鳳提出數位⺠主協作,以台灣與星際爭霸戰為例,引導人們對「宇宙和平」這樣的公共財做出貢獻。Nick Bostrom則提出「Differential progress」,指出我們無法阻止科技進步, 但我們可以加速跟人類安全的計畫與實驗。
如果要說宇宙和平與人類安全有什麼相關,那大概某種程度上都屬於公共財領域。人類過去在科技創新上的主要動力是個人的財務報酬,如何找到一群有能力的傢伙幫助創造自身的財富是創業者的定義,雖然矽谷烏托邦的理想名為改變世界,也有些的確做到了,但最終的北極星指標仍是廣告利潤,而非大眾福祉。
這並不是科技新創的錯,這是人類社會的賽局,是追逐成功的遊戲,也是動機對齊的方式。如果希望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得改變機制、改變遊戲,將個人動機對齊公共利益,這聽起來有點天方夜譚,但其實全球已有機構開始啟動。
Protocol Labs 是打造 IPFS 與 Filecoin 的組織,2022年11月也在 da0 的邀請下拜訪台灣。PL 的研究團隊有個特別的名字叫「Network Goods」,使命是在為人類社會找到更好的協作工具,他們不用賽局理論思考世界,反過來以機制設計(Mechanism design)重新定義賽局的規則,我們透過Protocol Labs的眼睛看到了更寬廣的世界。Gitcoin則在另一邊為各種公共財尋找公平的資金分配方式,除此之外也打造去中心化身份等系統,為公共財的生態系打造底層基礎。
全球已經開跑,台灣能做什麼?志願者該往哪去?
Web3 的三大曲速引擎
要航向多元宇宙並不容易,企業號的極速在星際爭霸戰裡不斷超越極限,初代企業號 NX-01 極速是光速的 140 倍,企業號 E 的極速則進展到了光速的 5249 倍,我們得超越多少光速極限,才能讓彼此互助合作,創造和諧未來?
Web3的能量強大影響廣泛,虛擬貨幣產業已經證實了這一點,但過去一年的事件更像是為世界投下了三顆核彈,而不是建造了安全永續的能源電廠。
社會號要能曲速飛行,必須為公共共有財(Public goodsCommons)打開全新可能。全球暖化需要所有人共同維護,社區關懷也不能只有政府支援,我們的拼搏努力得讓自己或身邊以外 的陌生人受益,人類才能進步。但在我們還需填飽肚子的前提下,Web3 到底還能幫上什麼忙?
Engine 1 : 影響力證明 Hypercerts
Hypercerts 是 Protocol Labs 所發明的影響力證明標準,溯源認證某人對某事的貢獻。
說個小故事,德國有個公益組織叫 Project Together,過去的模式很簡單,先募資、買糧食、再分發 給難⺠。但在烏克蘭戰爭爆發時因為情況緊急,Project Together 在還未募資的情況下便分發了糧食,有趣的是捐款者在糧食分發後卻仍大量捐款給 Project Together,他們買單的是已發生、已證實的影響力,而非有執行風險的前期承諾。
如果人們願意在公益組織行動後購買影響力,這樣的二級市場是否某種程度可以啟發一級市場?Hypercerts 便是這樣一個概念,在公益團體行動前期,組織可以發行 Hypercerts NFTs, 將 Hypercerts 分發給前期的貢獻者、資源提供者、或是早期投資人,如果影響足夠龐大,二級市場有人願意購買,那這便是一個「貢獻獲利」的可能。
Hypercerts 有許多前期實驗得做,許多概念得證明,上述的故事與理論只是 Hypercerts 的一 小部分,台灣目前 da0 也已經與 Protocol Labs 形成合作關係,希望能在在地推動實驗,向全 球輸出成功案例,也持續招攬幫手中。
如果 Hypercerts 能成功,如果更多高資產單位用溯源方式投資社會影響,如果人們開始像收藏藝術一樣收藏影響力,那社會的運作動機就能改變,將人們推向正確的方向。
Engine 2 : 平方募資 Quadratic Funding
平方募資在過去幾年不斷被提出,Gitcoin 剛結束第十五輪募資,將分發 440 萬美金給予參與 該輪募資的團隊。數發部也剛宣布將在台灣以 7,200 萬台幣執行平方募資,為社會公共財募集資金,我們當然希望幫忙,也樂見其成。
平方募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個機制可以更有效合理的分配資源,我簡單講述概念。平方募資一般會有個大型的資金池,這個資金池由政府單位或是企業贊助,目的在於資助參與募資的公共財。但是這些大額資金要怎麼分配呢?
傳統由政府直接進行分配的方式容易為人詬病,也容易失準投了大眾不怎麼在意的專案。平方募資除了剛剛講的資金池外也開放給大眾捐款,「越多人」捐款的專案最後會分到的資金池比率就越高,大眾等於是用小額捐款投票給他們在意的專案,這些專案因為關心的人多,需要的人多,就會獲得更多資金。
相反的,如果某專案只有一人捐款,即使捐款金額很高,最後會分到資金池的比例也會低,因為只有一個人非常在意。平方募資打破了傳統的框架,不以高資產個人的需求作為資源分配依歸,而是讓資源分配更加的「公共」,這一點相當重要。
當然平方募資還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譬如說既然金額不高,如果我開啟很多錢包或帳號,每個帳號各捐款一元新台幣,那如何是好?在程式的世界裡這叫女巫攻擊,Gitcoin 的平台也已經提出了 Proof of humanity等不少解法,以推動社會裡更公平的資源分配。
Engine 3 : 去中心社會貢獻系統 Decentralized Society
最後一個引擎是由 Glen Weyl、Puja Ohlhaver 以及 Vitalik Buterin 共同撰寫的《去中心化社會》(Decentralized Society : Finding Web3’s Soul)論文中所描繪的未來。
去中心化社會雖然也以 NFT 為核心,但卻與 NFT 的邏輯相去甚遠,整篇論文的概念圍繞在靈魂綁定代幣(Soulbound Token)身上。
靈魂綁定代幣的概念相當簡單,不可轉移、不可交易的 NFT 就是靈魂綁定代幣,不可交易的 NFT 到底有何用處?雖然我們一向把金錢與價值劃上等號,但其實貨幣不過就是個會計方式,用途是用來取得其他真正有用的資源。把金錢當作是唯一的激勵工具太過簡化人類行為,不可轉移的代幣累積的不是錢財,而是信任。
工作經歷、作品集、畢業證書等這些都是不該被轉移的「證明」,這些證明累積信任,信任累 積在人群前便形成了聲望與聲譽,「讓更多人信任」擁有很高的價值,而且有時候不是錢財所 能買到的。
讓工作同事信任、讓社群夥伴信任、讓社會大眾信任,我想這些價值不言而喻。在去中心化的 架構下用靈魂綁定代幣獎勵公共貢獻,社會聲譽也會是將人們推往協作社會的動力。
為多元宇宙和平而奮鬥
Hypercerts 為公共貢獻注入財務激勵,去中心化貢獻系統為公共貢獻注入聲譽激勵,平方募資則為社會資源找到更有效的分配方式。
如 Glen Weyl 所說的,人類社會需要全新敘事。「社會號」過去百年雖有進展卻不盡人意,人們的注意力總是落在更新鮮刺激、光鮮亮麗的地方,我們為Web3與公共財的全新可能揮舞大旗,希望有更多人加入這些令人充滿希望的新實驗。
台灣的數位⺠主在積極推動下快速成長,過去十年零時政府這樣的組織也創造了讓國際傳唱的社會奇蹟。在國內沒有太多知名度的情況下,台灣的⺠主創新卻領先全球,也讓台灣成了公共 財領域的最佳實驗場域。如果我們能成功開發這三座曲速引擎,那也許在這座邊緣小島上,我們也能改變世界,this time maybe for the better。
To bold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