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的半導體封鎖,似乎即將完成最關鍵一環。日前傳出荷蘭政府在經過與美國的協商後,考慮加入新的限制措施,擴大禁止出口至中國的設備種類,可能讓中國建立去美化半導體供應鏈面臨新的挑戰。
根據《彭博社》報導,荷蘭政府有意對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至中國祭出新的管制,不過暫時還沒有做出最終決定,預計最快2023年1月會得出結論。
中國貢獻15%收入,ASML營收恐受影響
荷蘭是半導體設備大廠ASML的所在地,ASML是目前最大的曝光機廠商,擁有近9成市占率,並且是唯一掌握極紫外光微影(EUV)的廠商,對於發展先進製程舉足輕重。
雖然荷蘭還沒有做出最終決定,目前披露的資訊顯示,荷蘭考慮禁止向中國銷售能夠用於14奈米及更先進製程的半導體設備,符合美國對邏輯晶片製造設備的限制,也代表ASML的浸潤式微影設備恐怕無法出口至中國。
中國是ASML的重要收入來源,即使是EUV禁止出口後,2021年仍然貢獻了27.4億美元營收,占據整體營收的15%左右,且是僅次於台灣、韓國的第三大客戶。不過制裁項目尚未最終決定,還無法預測究竟確切會對ASML的營收造成多大影響。
由於美國的禁令,ASML從2018年起就被禁止向中國出口EUV設備,美國擔憂中國取得最先進半導體技術的話,可能會被用於軍事用途,打造出更具威脅性的武器裝備。今年10月新半導體禁令出爐後,ASML也要求旗下的美籍員工禁止為中國客戶提供服務。
但這種程度的配合,可能無法滿足美國。中國憑借目前能夠取得的深紫外光微影(DUV)設備,仍然一步步推進半導體技術,先前中芯國際甚至被披露已經擁有7奈米製程技術,並且悄悄向礦機業者供應長達一年之久。
研究公司Takshashila Institution分析師帕耐.科塔斯塔納( Pranay Kotasthane)就指出,只要中國可以從ASML及日本威力科創獲得半導體設備,那麼美國政府施加的封鎖都是徒勞的。
中國去美化半導體供應鏈夢碎?失去外國供應商奧援恐成天方夜譚
對中國半導體產業來說,荷蘭參與制裁毫無疑問是毀滅性的打擊。面對美國制裁,中國正積極建立去美化的半導體供應鏈,但缺乏ASML等美國以外供應商的設備,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日經亞洲》提到,中芯國際已經默默在北京打造去美化晶片產線,他們的客戶也表示,要建立去美化晶片產線是有可能的事,但前提是有ASML或佳能等非美國供應商的支持,「這也是為什麼美國一直積極希望其他國家加入對中國的制裁──為了壓制中國。」
倘若越來越多國家加入封鎖,意謂著中國不僅要建立去美化供應鏈,更得打造國產半導體供應鏈,然而以現況來看還不太可能實現。即使先不論技術先進與否的問題,中國半導體設備產業規模還太小,伯恩斯坦資料顯示,直到2021年為止,中國國產的半導體設備最多只能滿足國內12%的需求,其餘都得仰賴外國供應商。
伯恩斯坦半導體分析師馬克.李(Mark Li)認為,「中國離半導體的自給自足還差得遠,假如缺乏外國供應商的協助,他們不太可能打造出能夠順利運行的產線。」
中國打造去美化供應鏈的目標,或許端看荷蘭、日本等關鍵國家接下來是否跟隨美國的步調,假如失去ASML等設備供應商,即使舉全國之力發展半導體產業,恐怕也無力回天。
資料來源:Bloomberg、Reuters、CNBC、Nikkei Asia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