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有個秘密:我也沒那麼懂科技!遇到設備技術問題,羞恥感比40歲高10倍
Z世代有個秘密:我也沒那麼懂科技!遇到設備技術問題,羞恥感比40歲高10倍

職場上的Z世代有一個共同的秘密:他們並不像年長世代的同事們以為的那麼擅長科技。根據惠普(HP)的調查,年輕職員對工作場所的設備和技術問題感到焦慮的情況更普遍,甚至影響他們在職場中的信心。

這可能是一個讓人意外的統計結果,因為年輕世代被公認「擅長科技」,在職場上也常常必須向其他世代的前輩解釋軟硬體的原理,甚至解決一些技術問題。但根據惠普這份對全球包括美國和英國在內的10個市場中的10,000名職員的統計資料,這些問題確實為疫情前後的Z世代職員帶來了壓力。

遇到科技設備技術問題,羞恥感比40歲同事高10倍

在當今Z世代成長過程中,電腦、手機蓬勃發展,這讓他們從小就對科技與設備倍感熟悉,且擅長即時搜尋資訊,這都是其他世代需要花費額外心力去理解和摸索的。因此,這延伸出了一種普遍的假設,即Z世代因此天生擅長科技。但就工作場所技術而言,情況可能根本不是這樣。

在接受調查的18至29歲的職員中,與40歲以上的同齡人相比,年輕職員在遇到這些技術問題時感到羞恥與愧疚的可能性也高10倍。同時,有五分之一的年輕職員表示,他們在職場遇到設備等技術問題時,可能由於不符合同事主管期待,會感覺被「批判」; 相比之下,40歲以上的職員只有4%表示有這種感覺

圖片5
「Z世代與千禧一代在科技上花費了大量時間,所以他們精通科技產品」,是一個大大的誤解。
圖/ T-Mobile Facebook

喜歡看TikTok、玩Minecraft,不代表精通科技

惠普英國和愛爾蘭人力資源主管Debbie Irish表示,這種「技術羞愧」(tech shame)可能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這些在疫情期間或疫情之後開始職業生涯的人對工作信心不足;此外,Irish也認為,這可能和年輕世代尚未無法負擔更高階的設備或環境有關,因為目前Z世代大部分仍處於較低的薪資水準。

「有些年輕的職員第一次進入職場時,就在虛擬(線上)的環境裡,」Irish說。「與其他任何一代人相比,他們在辦公室面對面交流的時間更少,與資深同事、導師甚至他們的主管接觸的機會也有限。」

數位學習開發公司UJJI的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Ludmila Milla也持有相同看法,「假設『Z世代與千禧一代在科技上花費了大量時間,所以他們精通科技產品』,是一個大大的誤解。」她表示,「很遺憾的是,無論是觀看TikTok影音還是玩Minecraft都無法解決技術要求。」

惠普的統計也發現,18至29歲之中有25%的人認為他們的科技設備(如手機等等)可能會造成干擾,因此他們會主動避免參加會議,而其他世代只有6%。

傳真機有bug也找我?抱歉,這真的是上個世代的產品⋯⋯

出現技術問題時,被賦予引導或是教學的責任,也會讓Z世代在束手無策、甚至自己遇到問題時感到羞愧。雖然年輕職員提供同事協助、成為技術方面被仰賴的對象,可以獲得不少責任感與歸屬感, 但重複描述如何轉檔解壓縮可能會讓人厭煩

根據一項職場調查軟體公司OSlash所調查的1,000名員工,Z世代員工每周平均花費8小時在協助較資深的同事處理他們的電腦文件;這相當於每年浪費職員11,000美元的工作時間。而有超過四分之一的Z世代報告說, 他們有時候無法好好工作,是因為他們要兼顧技術支持的責任

此外,還有些辦公室仍然依賴更傳統的技術形式,這可能也Z世代必須面對的問題,畢竟工作並不全都是社群軟體和Zoom。傳真機等舊型工具讓年輕員工感到困惑,還可能被當作設備出問題時被求助的對象,甚至產生「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為一種心理現象,導致一個人懷疑自己的能力,並把自己的所有成就歸功於運氣或巧合)的感覺,讓他們認為自己不適合這個場所、從而重挫他們的信心。

pexels-andrea-piacquadio-3755755
有時候,重複解釋如何轉檔、解壓縮,真的好讓Z世代厭煩。
圖/ Pexels

延伸閱讀:Z世代之後,「P世代」席捲職場!他們在意什麼?如何留住人才?

把「數位技能」列為最重要的項目,卻也最沒把握

儘管年輕世代對社群軟體情有獨鍾,但有些人並不覺得自己有能力在數位科技素養更重要的遠距或混合環境中。國際人才公司LaSalle Network發現,2022年的畢業生就將「數位技能」列為他們在就業市場上最感到毫無準備的項目。

與這個觀察相似的還有Salesforce於11月下旬發布的「未來工作調查」,數據顯示了英國員工將數位能力列為當前和未來工作場所最重要的技能——但有27%的人對這項能力沒有信心。而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抱怨缺乏這方面的培訓。

也許這些對於有自信的年輕職員來說只是一些可以克服的小問題,但對於一些疫情過後、已經難以融入職場的廣大Z世代職員來說,重拾職場的信心已經是一個必須面對的課題。Irish表示公司可以提供新進年輕職員更多數位培訓項目,「雖然年輕職員可能更習慣數位環境,當然還有社群平台,但這些並不等同於專業領域的工具。」

Salesforce也透過建立自家的線上學習平台Trailhead,讓職員透過遊戲化的系統來賺取學習「積分」。「規劃學習和發展計劃,需要先體認到年輕員工學習科技大多都是用來休閒取樂的,」Milla補充道,「這是我們認為,遊戲化是一個關鍵的(學習和發展)的要素之一。」

延伸閱讀:嬰兒潮、X、Y、Z、α...你屬於哪個世代?一張圖理解「五代同堂」行銷策略差異

資料來源:BusinessInsiderFortuneOSlashWorklife

責任編輯:陳建鈞、林美欣

關鍵字: #職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健康知識普及,卻未讓選擇變得容易。琳瑯滿目的營養補充品與建議,加上網路上碎片化、標準不一的資訊,反而讓判斷成本提高,許多人因此在起步階段就裹足不前。

「很多人其實想掌握健康,卻在資訊洪流中忘了相信自己身體的感受。」VITABOX® 營養師溜溜觀察,當選擇焦慮與資訊混亂成為常態,人們反而忽略了最簡單的事——傾聽身體的聲音。VITABOX® 因此在 LINE 推出 「AI 健康配速員」,透過對話幫助消費者重新找回與身體的連結,從內在需求出發,打造簡單好上路的保健起點。

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開啟健康對話第一步

「大眾常見的保健問題其實高度重複,但過去客服量能有限,我們常常得讓客戶等上兩三天才回覆。現在有了 AI,能即時解答基礎問題,營養師則可專注處理較複雜的個案。」溜溜說明,VITABOX®「AI 健康配速員」是一套全年無休的對話系統,平均每日處理超過 600 筆提問,其中約 90% 可由 AI 即時解決,僅有 10% 需轉由真人營養師接手。常見問題如「孕婦能吃哪些益生菌?」或「睡不好該補什麼?」等,AI 均能提供清楚、專業的建議。

若遇到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問題,則可透過機器人自動回應+AI+營養師的分層機制,轉接給真人營養師進行後續諮詢,有效縮短等待回覆的時間,也提升整體使用體驗。「我們不是單純導入 AI,而是選擇用 AI 互動來實現我們相信的一種陪伴方式,讓對身體的好奇與理解,不必等待。」

VITABOX
VITABOX® 營養師溜溜表示,「我們希望 AI 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陪伴每個人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需求。」
圖/ 數位時代

啟用方式也極為簡單,加入 VITABOX® 的 LINE 官方帳號即可一鍵啟動。系統會先詢問性別、年齡等基本資訊;若使用者無法清楚描述問題,AI 也能進一步拋出問題、比對歷史紀錄,或透過選擇題的方式,引導釐清隱性需求與個人目標。

「像是近期討論度較高的 NMN,不少人打成 NNN、MNM,所以我們也特別訓練 AI 的語意理解與錯字判讀能力,能親切引導確認:『請問你是想問 NMN 嗎?』即使輸入有誤,也能繼續獲得正確資訊,讓使用者感受到 AI 的理解與體貼。」溜溜指出,AI 的價值不只解答問題,還要能夠預判可能的模糊與錯誤,比使用者先想一步,做到主動理解、精準回應。

整合知識圖譜,打造 AI 與營養師的雙軌協作

這套 AI 系統由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結合 VITABOX® 多年累積的產品資料、CRM 數據、真實客服對話、營養學與醫學期刊,建構出可持續學習的健康知識圖譜。不同於傳統「問一答一」的機制,AI 採用語境分層邏輯,先從作息與飲食習慣切入,層層推進至保健建議,再進一步提供產品推薦,並不直接導向消費,反而強化使用者信任與參與感。

「我們不是在打造冷冰冰的機器人,而是塑造一個有溫度的健康夥伴。」溜溜強調,VITABOX® 延續 Make it Simple 的核心精神與一貫的品牌語調,講究準確,也講究陪伴與信任。

VITABOX
有了「AI 健康配速員」多問一點,營養師也能專注處理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專案。
圖/ 數位時代

為強化資訊安全與建議品質,AI 系統由營養師與產品團隊共同把關,建置完整的風險識別與回應邊界。當提問涉及藥物、疾病診斷等超出 AI 處理範疇時,系統即自動提醒使用者就醫或真人諮詢,避免誤導。

為了讓整體設計貼近使用者,VITABOX® 將 AI 健康配速員直接整合在 LINE 平台上,無需額外下載 App 或開啟網站。「我們並不改變使用者的習慣,而是在他們最自在的地方,陪伴他們開始健康對話。」

「AI 健康配速員」於 2024 年九月正式上線,初期封測滿意度不到五成,經三個月優化調整後,2025 年第一季提升至 98.7%。溜溜分享:「我們收到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用戶回饋,有顧客表示被『一秒就收到回覆』嚇到,覺得回覆既『精準』又『貼心』;也有顧客雖然猜到是機器人,卻仍感謝 AI 的『悉心回應』,甚至有人說:『你們的服務系統真的很好,跟真人營養師一樣厲害!』這些回饋顯示,AI 的回覆品質已能與真人營養師無縫銜接,讓顧客在體驗上幾乎沒有落差。」

最令人驚喜的,是品牌導入 AI 後,整體轉換率提升了 13%。「原本只是想減輕客服壓力、解決顧客的問題,沒想到竟然也助攻銷售轉換,真的是意料之外!」

愈簡單、愈不容易,VITABOX® 的選擇與堅持

AI 強大而即時,那還需要營養師嗎?溜溜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AI 是輔助,不是替代。它能處理多數標準問題,但人與人之間的細膩互動與臨床判斷,是 AI 做不到的。」她舉例,曾有使用者一開始以為是退化性問題,後來經過營養師協助釐清生活與補充習慣後,才發現另有可能的影響因素。這類交叉比對與個別化觀察,仍需仰賴營養師的經驗和引導。

因此,VITABOX® 保留「一鍵切換真人諮詢」的設計,當問題超出 AI 範圍,系統會即時轉由專業營養師接手。AI 專注於初步引導與問題分流,營養師則投入更具判斷力與價值的個案管理與產品研究。

VITABOX® 也是目前業界少數以 AI 提供「專業智能健康輔助」的品牌,跳脫傳統 FAQ chatbot,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對話設計。「健康的選擇,就是多問一點。多問一點,就能往健康的理想更靠近一點。」溜溜笑說,有了 AI,就不用擔心麻煩別人,什麼問題都能安心提問。「當營養師不用再回答重複問題,就能更聚焦在專案開發、營養規劃、檢測優化等工作。」

這樣的設計思維,也與一直以來的品牌理念相呼應。不上通路、不靠代言的 VITABOX®,始終專注於天然成分(A.A. Clean Label 無添加)、加乘配方(VITASYNERGY®)、安全驗證(SGS、BSI)與永續包裝(FSC 紙材、環保油墨)。從產品研發到服務設計,一以貫之地實踐「Make it Simple」的初衷。如今,「AI 健康配速員」更讓「今天開始享受健康生活」成為每個人都能實踐的行動起點,把保健變簡單,也更容易開始。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