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技術長預測2023年五大雲端趨勢,運動賽事、能源、供應鏈都入列
亞馬遜技術長預測2023年五大雲端趨勢,運動賽事、能源、供應鏈都入列

近年來,隨著全球各種危機的發生,如何借助技術解決棘手問題至關重要,而如今獲取資料的來源比以往都還要更多,包含穿戴式設備、醫療設備、環境感測器、影片錄製與擷取和其他連網設備等。若能將這些資料與電腦視覺、機器學習和模擬等雲端技術與應用結合,將對世界產生強大的影響力。

亞馬遜技術長Werner Vogels在年末發出報告,預測2023年5大雲端技術應用趨勢,他認為2023年將看到更多更加顯著的創新。

AWS技術長
亞馬遜技術長Werner Vogels。
圖/ AWS

預測一:雲端技術將翻轉「運動賽事」

就像音樂與影片的發展,運動賽事將成為可被分析的資料流(data stream)。舉例而言,剛結束的國際知名足球賽事,粗估有多達50億人收看,這些資料帶來的認知與見解將改變未來幾年的運動產業,並重新定義每場比賽的參與和體驗。

目前仍以廣播電視對職業運動的發展影響最大,造就當今價值5,000億美元的產業,而下一個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也即將出現,在未來幾年,數位轉型將全面橫掃每一項運動。

現在想像一個可被量化的情境:教練利用在雲端即時分析的電腦視覺和生物辨識資料,判斷出球員即將抽筋或失分,並將該名球員替換成養精蓄銳的隊友。這不僅更完善地保護運動員,也增加比賽的競爭力。

奠基於雲端技術,體育賽事將開始成為可被即時分析和協助做出決策的資料流,整合球員補充水分的時機、球的運動軌跡、觀眾飽和度等資料後,將翻轉我們所認知的運動賽事,帶來比以往更精采可期的運動競賽。

更多的資料帶來進一步創新,團隊因此可以做到每場比賽中都在後台不斷執行假設模擬,更好地預測決定在當下所產生的影響力。科技將成為職業體育賽事的競爭基礎。

WORLD CUP 2019
世足賽每年吸引數十億觀眾參與。
圖/ FIFA

例如新創公司Veo透過建構深度神經網路,讓用戶能夠從影片串流中「自動建立精彩片段」,這也讓球員、教練和招募人員皆能輕鬆找到重要賽事並改進戰術。德甲聯賽(德國甲級足球聯賽,Bundesliga)和NFL美式足球等頂級聯賽也已經開始使用影片串流、穿戴式設備、物聯網感測器等進行即時分析和洞察資訊,未來這些功能將持續發展,且技術也將運用在幾乎每項運動賽事中。

體育界目前正進入有史以來最大的變革,而雲端技術正是這場變革的核心。

預測二:「模擬世界」將重塑體驗

空間運算、模擬、數位孿生等技術的多年發展日益成熟,但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有限,而2023年將會是歷經轉變的一年,雲端將讓這些技術變得更容易取得,打破現實的限制,帶來全新的體驗。

模擬能用於製造更好的賽車、預測天氣和模擬股票市場。雖然模擬可以解決很重要的問題,但受限於建構和執行模擬的難度,難以被大規模使用,企業也缺乏高效能硬體和專業人員以執行如此龐大的模擬。

以噴射機翼或賽車的流體動力學模擬為例,僅模擬一秒鐘的真實場景可能需要多達150TB的資料。而隨著AWS SimSpace Weaver等許多模擬技術的推出,為未來發展奠下基礎,目前的情況正在迅速改變中。未來,我們也終將得以模擬幾乎世界上的所有事物。模擬有助於做出更好的道路建設、倉庫管理和災難應對等方面的決策。

2022_reinvent_mondaynightlive_1128_ccc
F1賽車法拉利隊也是AWS多年客戶。
圖/ aws

另一個快速成長的創新領域是空間運算。許多企業已經在建構專用硬體,並使用雲端技術來捕捉和建立所有環境的3D模型。僅使用一台行動設備即可做好3D模型的目標很快地將會實現

此技術的普及也將激發建築、施工、商業地產和零售產業的創新浪潮,空間運算將在未來幾年迅速發展,3D物件和環境將像大家現在最喜歡的社群媒體短影片一樣容易產生和使用,網路上的靜態2D產品圖片將被3D模型取代,我們可以拿起、旋轉這些模型,並將其放置在客廳,宛如在網頁上看到般自然。

我們也更期待這些模型可以在虛擬本地(virtual home)中模擬出它們的特色。例如一盞虛擬燈不僅可以放在客廳,也可以透過開關燈以即時觀察環境光與虛擬傢俱的互動,並瞭解其能源消耗。在消費者按下「立即購買」的按鈕前就能了解全盤細節。

shutterstock_634073441_shopping online.jpg
圖/ William Potter via shutterstock

隨著現實世界逐漸出現越來越多的數位技術,模擬對於確保空間運算技術的正確影響變得越來越重要。2023年模擬與數位技術將開始融合,這將讓完全不同的技術產生良性循環,並同時受企業和消費者使用。雲端技術透過巨大的規模和可存取性,推動新時代的到來。

預測三:智慧能源創新浪潮

在2023年,我們將看到能量貯存表面材料、分散式電網、智慧消費等技術在全球快速發展,這將改善我們生產、儲存和消耗能源的方式。

我們周遭的環境具有豐富的再生能源,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儲存這些能源,雲端技術將為材料研究科學開拓新的應用領域,例如將能源儲存整合到提供動力的物體結構中 ——想像一艘船的兩側是在航程中提供動力的電池,這只是運用再生能源冰山一角的其中一個案例,我們也開始著手在長期儲存能源領域的突破,例如熔鹽、堆疊區塊和燃料電池。

另一個領域是能源分散化。由於能源供應的不穩定性,有些社區傾向使用微電網,就像能源的社區花園,社區成員使用這些能源來維持自身需求,減少依賴傳統能源公司及老化的基礎設施。

西門子
西門子推出的PCS能源轉換系統可靈活轉換各種能源並滿足電網規範
圖/ 西門子

隨著地緣政治事件和氣候波動加劇的能源挑戰不斷發生,微電網將成為全球許多社區的可行解決方案,雲端技術是實現此目標中重要的一環。來自太陽能電池板、風電場、地熱和水力發電的資料將在雲端串流、儲存、監控、進一步精簡與分析。機器學習將用於分析所有能源資料、預測使用高峰,並透過每戶家庭的用電行為重新分配能源以預防停電。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隨著借助更多技術解決方案應對危機,我們將看到所有類型的智慧能源技術快速整合。雖然這可能不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這些技術將永久地改變未來創造、儲存和消耗能源的方式。

預測四:供應鏈轉型即將到來

在2023年,電腦視覺和深度學習等技術的採用將推動供應鏈向前發展。無人駕駛車隊、自主倉庫管理和模擬只是引領智慧物流和全球供應鏈新時代的一小步。

過去幾年全球供應鏈經歷許多危機,包含交貨延遲、產品缺貨、空空如也的貨架等,時刻都在提醒我們需要深思如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儘管亞馬遜透過數位貨運匹配和配送站等創新改善供應鏈,但許多公司仍面臨物流挑戰,但這種情況即將發生改變。

改變將從商品本身的製造開始。工廠中的物聯網感測器數量將激增,機器學習將不僅用於預測機器故障,也會用於預防機器故障,更少的停機時間代表持續性的生產。

而在全球運送產品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挑戰,由雲端技術驅動的數位貨運網路將穿越國家甚至海洋,並即時提供資料,幫助承運人優化最有效的航線,並改變航向以應對關鍵時刻,例如設備故障和天氣干擾。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將能即時預測貨物即時狀態和到貨時間。

這些貨運網路將為「自駕卡車運輸」奠定基礎,將即刻影響目前的態勢。例如美國目前正面臨8萬多名司機的短缺,但司機駕駛時間過長,仍然可能分心、疲勞並導致潛在危險,自駕卡車可以24小時在路上行駛,不須強制休息,科技不會疲倦或分心,產品也將更快、更安全、更高效地送達。

抵達當地倉庫後,機器人揀選、訂單分揀和自動包裝變得更加普遍。我們將持續看到機器人技術不斷反覆運算,借助人工智慧、電腦視覺和對公司庫存中單個產品的精確處理。自主機器人技術也將開始在倉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可能僅因在產品搜索環節耗費大量的時間而考慮雇用一個新的堆高機操作人員,但如果擁有一個可自主飛行的庫存無人機來即時更新庫存數位副本,將大幅改變這個情況。

亞馬遜Scout 無人配送車|Amazon
亞馬遜Scout 無人配送車
圖/ amazon

供應鏈轉型的關鍵是使用技術優化產品過程的每一步。從明年開始,智慧工廠、智慧設備和智慧航運將加速發展,每一項都將在提高工人安全、優化庫存管理、降低維護成本和簡化生產流程等方面發揮作用。數位供應鏈就是未來的供應鏈。

預測五:客製化晶片成為主流

在2023年,將迅速增加使用專用晶片,進一步加快創新的步伐,工作負載利用硬體優化帶來最大化效能,同時降低能源消耗和成本。

客製化晶片和專用硬體在消費技術產業的關注迅速提升。隨著製造和採用客製化晶片,從筆記型電腦、手機,到穿戴式設備,一切都在效能上有重大飛躍。雖然消費者領域的發展很快,但商業應用程式和系統並非如此,傳統上,軟體和硬體的更新週期更長,然而,隨著客製化晶片普及,將在未來幾年迅速改變這種情況。

chip chips 晶片 半導體
圖/ unsplash cc by Adi Goldstein

以機器學習工作負載為例,在過往,軟體工程師一直依賴昂貴、耗電的GPU來完成從模型建構到推論的全部工作。然而,這種一刀切的方法效率並不高,因為大多數GPU並未針對這些任務進行優化。在未來幾年,更多工程師將看到工作負載會轉移到專門為模型訓練的AWS Trainium晶片和專為推論設計的AWS Inferentia晶片當中,這將推動開啟新一波創新浪潮。

透過使用基於AWS Trainium的執行個體節省50%的訓練成本,或在基於AWS Inferentia的執行個體上實現50%的每瓦效能提升,工程師和企業都會注意到這個變化,我們也將開始見證工作負載的大規模遷移。

成本節約和效能優勢將帶來更多實驗、創新以及應用,並為其他特定工作負載提供更多客製化晶片。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於2003年獲得圖靈獎的美國電腦科學家Alan Kay曾經說過:「真正認真對待軟體的人應該製造自己的硬體。」在接下來的一年裡,認真對待軟體的人將真正開始利用客製化晶片帶來競爭優勢。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