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是如何掉出兆元俱樂部的?臃腫的電商巨頭,還跑得贏年輕的Shein嗎?
亞馬遜是如何掉出兆元俱樂部的?臃腫的電商巨頭,還跑得贏年輕的Shein嗎?
2022.12.20 | 商業經營

整個2022年,亞馬遜在壞消息中穿行。

2021年7月,亞馬遜市值達到1.88兆美元的高點。然而一年半過去,亞馬遜沒有向上突破2兆,而是向下墜落,一路掉出了「兆美元俱樂部」。

到今年11月,亞馬遜成為全球首個市值縮水超過1兆美元的上市公司。截至12月18日,亞馬遜市值僅為8939億美元。

從業績來看,亞馬遜的疲態在去年市值高峰時就已經顯露。

2021年第三季度,亞馬遜淨利潤較去年同期腰斬;第四季度營收成長9.4%,是公司2017年以來首次個位數成長。2022年第一季度,亞馬遜創下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後的最低營收增速,還出現2015年以來第一次季度虧損。第三季度,亞馬遜營收成長重回兩位數,但淨利潤較去年同期下滑9%;財報發布之後,亞馬遜市值跌破兆。

亞馬遜在美國電商市場的統治力也在動搖。今年「黑五」,亞馬遜線上搜索量敗給了傳統零售巨頭沃爾瑪、塔吉特、科爾士,排名僅第四。據InsiderIntelligence估計,亞馬遜今年在美國電商市場的份額將首次出現下滑,從2021年的38%降至37.8%。

另一邊,亞馬遜雲端服務AWS近4年來保持著25%以上的營收增速,但季度增速從2021年第四季度的40%降至今年第三季度的27%。

亞馬遜的小敗局,最終在裁員上集中展現出來。

雖然亞馬遜沒有透露裁員人數,但《紐約時報》11月中旬稱亞馬遜將裁員1萬人。IT雜誌《ComputerWorld》則稱,亞馬遜計劃在未來幾個月裁員2萬人。目前,亞馬遜並沒有公開否認媒體報導的裁員規模。若此事成真,不僅將成為亞馬遜公司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也將是目前矽谷的最大規模裁員。

亞馬遜的設備和Alexa(智慧語音助手)團隊是受到裁員波及的部門之一。從2007年推出電紙書Kindle以來,亞馬遜一直賤賣硬體以發展軟體服務,但如今這條路似乎已經失敗。

amazon-alexa-design-technology-977296.jpg
亞馬遜裁員風波吹到Alexa(智慧語音助手)部門。
圖/ Fabian Hurnaus from Pexels

「今天依然是第一天!」從2009年到2020年,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並寫在每一封股東信的結尾。今天的亞馬遜格外需要這句話,CEO安迪·賈西(Andy Jassy)也的確在這麼做:做年度運營計劃審查,削減成本,砍掉公司不盈利的業務。

然而,經過近幾年的極速擴張(亞馬遜員工數量在2019年至2021年間增加了80萬),瘦身必然經歷一個漫長又痛苦的過程。看起來,亞馬遜的下墜和CEO交棒的時間幾乎一致,但實際上,亞馬遜過去幾年輝煌本就暗藏隱憂。

亞馬遜歷年3次擴張員工,只有一次是因外部「紅利」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亞馬遜電商業務迎來紅利。2020年第二季度,亞馬遜淨銷售額較去年同期成長40%;股價4個月翻倍,市值高達1.5兆美元。貝佐斯在8月成為全球首位淨資產超過2000億美元的富豪,2020年全年財富成長769億美元。

極速成長的背後是極速擴張。疫情開始前的2019年,亞馬遜的全職與兼職員工人數總計79.8萬人;2020年底激增至129.8萬人,一年成長62.7%。

縱觀亞馬遜的歷史,員工數量年增速超過60%的只有三年,但只有最近一次的主推力是外部「紅利」。

2011年,亞馬遜員工年成長66.77%。也是在那年,亞馬遜Kindle電子書銷量超過了實體書,電子書銷量是前一年的3倍。另一次極速擴張是2017年,亞馬遜員工數量從25萬人增加到56.6萬人,但彼年亞馬遜有數起收購交易,其中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的收購就讓亞馬遜增加8.7萬名員工。

此外,亞馬遜在2020年之後瘋狂擴建倉庫,曾宣布兩年內將物流網絡擴大一倍。隨之而來的是成本上升。自2009年到2021年,亞馬遜的運輸和履約成本成長近40倍。2021年亞馬遜的運輸成本高達767億美元,履約成本為751億美元。

疫情紅利逐漸消失之際,昔日的擴張成為了不堪負擔的累贅。

亞馬遜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今年第一季度的財報電話會議上,亞馬遜CFO布萊恩·奧沙夫斯基(Brian Olsavsky)表示,在疫情高峰期間,公司「盡全力應對快速上漲的商品運量」,而現在「我們有機會來調整倉儲能力,以應對之後更加正常的物流需求」。他還提到,隨著大量僱員回到工作崗位,亞馬遜的物流系統從人手不足轉為過剩,這反而導致了倉庫的擁擠和處理能力的下滑。

除了自身臃腫,亞馬遜還面臨著外部的挑戰。

一方面,沃爾瑪、Costco等傳統商超轉向線上線下混合零售,大力發展電商,對亞馬遜構成了直接的威脅。另一方面,以Shein、Temu為代表的新興平台,和以Shopify為代表的獨立站模式,以及以TikTok和YouTube為代表的社媒電商,也都在搶奪亞馬遜的賣家與用戶。

在美國,中國電商平台SHEIN在2021年5月的下載量首次超越亞馬遜,其後也幾乎穩居美國購物類App的下載量首位。在東南亞市場,2021年Shopee訂單成長116%,Lazada用戶成長超過80%,發展的速度足以引起亞馬遜的擔憂。

延伸閱讀:Shein攻進日本開實體店!橫掃美國Z世代後,如何讓挑剔的日本人也青睞?

臃腫的亞馬遜,要如何跑贏零售賽跑?

在內部效率下滑、外部競爭加劇的情況下,亞馬遜正值與新老玩家爭奪商家和用戶的關鍵時刻,卻選擇了漲價。

亞馬遜近一年多次上調了FBA配送費用、旺季倉儲費、通脹附加費等多項費用。今年黑五前夕,亞馬遜還發布了有關銷售佣金和物流的漲價通知。此外,根據Marketplace Pulse的研究,如今在亞馬遜上做廣告的平均成本為每點擊1.2美元,比年初的0.93美元上漲30%,較去年同期上漲了50%。

在亞馬遜,不做廣告的商家難有客流,廣告費上漲意味著亞馬遜將壓力轉嫁給了商家。去年5月,亞馬遜再度開啟針對跨境商家的大規模封號,涉及上千家企業、5萬多個賬號,行業損失超過千億元。不少商家開始從亞馬遜「出逃」,至少不再將亞馬遜作為唯一的「籃子」。

亞馬遜的其他業務也難言輕鬆。

亞馬遜是雲端服務中「吃螃蟹的人」,早在2006年就推出了雲端服務業務,其負責人正是如今接棒貝佐斯坐上CEO位置的賈西。在先發優勢下,亞馬遜的AWS成長穩健,在雲端服務領域是絕對王者。

據研究機構Gartner的數據,2021年全球雲計算laaS市場份額中,亞馬遜以38.92%的份額位居第一;第二名微軟為21.07%,阿里雲與Google雲均不足10%。

AWS雲業務如今已經是亞馬遜的支柱業務之一。今年第一季度,亞馬遜迎來2015年以來首個虧損季,季度虧損38億美元。但是AWS的成長亮眼,淨利潤較去年同期成長57%達到65.2億美元。

但亞馬遜AWS並非高枕無憂。市場仍有巨大潛力,全球IT支出中僅有不到10%屬於雲計算,這為競爭者提供了機會。

AWS
AWS
圖/ 極客公園

此外,儘管目前AWS的地位尚未被撼動,但競爭者的成長速度很快。2022年第三季度亞馬遜AWS年成長率27%,但微軟Azure季度較去年同期成長35%,Google雲則實現了48%的成長。

加之宏觀經濟影響,IT企業收縮IT支出,今年三季度全球雲端服務支出放緩至歷史最低增速,這也為AWS的繼續成長提出了挑戰。

亞馬遜終有一天會破產?

在電子商務業務疲軟,AWS雲業務承壓之際,亞馬遜需要瘦身,也需要創新。但在今年,亞馬遜曾寄予厚望的硬體業務正在受到威脅。

從2007年推出第一款硬體設備Kindle以來,亞馬遜一直在做一個「延遲滿足」的夢。簡單來說就是賤賣硬體,並期待消費者後續在軟體上進行付費,軟硬兼施。

Alexa部門成立8年,搭載Alexa智慧語音系統的第一代Echo智能音箱推出2年就賣出超500萬台,Alexa的團隊規模也迅速增加到超過1萬人。這是貝佐斯大力推廣的業務,亞馬遜多年來對該業務投入頗多,其市場表現也一度亮眼。

但這條路似乎還是沒有走通。在2022年年底規模空前的大裁員中,Alexa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地成為目標。原因在於,Alexa長期賤賣,但用戶量反而被蘋果、Google的語音助手服務超越。

據ABI Reasearch,亞馬遜每售出一台Alexa就會損失數美元。智慧音箱Echo Dot售價50美元,成本估算31美元,但實際上動輒促銷,以29美元的價格售賣。另據Business Insider,Alexa團隊僅今年的虧損就接近100億美元。今年第一季度,亞馬遜包括Echo智能音箱、Alexa和流媒體服務的全球數字部門運營虧損超過30億美元。

類似的情形似曾相識。今年6月,亞馬遜Kindle宣布將於2023年正式退出中國,停止在中國的電子書店的運營。同樣是高開低走,Kindle曾將中國視為第二大市場,但在國產電子書的擠壓下,Kindle難以以每月12元的會員費打動消費者。硬體鋪開了,軟體卻不能吸引消費者持續付費,硬體的賤賣變成了一種「延遲失望」。

不論是今年Kinlde決定退出中國,還是下手裁員Alexa部門,都在對外釋放明確的信號:當延遲滿足變成了延遲失望,軟硬兼施的路需要被重新審視。

2022年,對亞馬遜來說無疑是經歷了一場敗局。而在敗局之中,倒也能看出貝佐斯接任者賈西的殺伐決斷,「瘦身」將是亞馬遜很長一段時間的主旋律。

艱難瘦身的同時,亞馬遜也在「服軟」。

僅就電商業務而言,一方面,亞馬遜在今年11月宣佈在美國推出「賬戶狀況保障計劃」,發給商家的通知中稱:「只要我們的團隊能在72小時內聯繫上您,而您也能積極協同我們解決賬戶問題,那麼您的銷售賬戶就不會被停用。」

另一方面,心高氣傲的亞馬遜,終於開始向社交購物學習了。亞馬遜正在內測名為Inspire的功能,這是一個類似TikTok的圖片和影片資訊流,會根據用戶選擇的興趣類型展示定制內容,內容由其他用戶、品牌和達人分享,用戶可在刷資訊流的同時直接下單購買商品。

除此之外,在歐洲經歷了三年的反壟斷調查,亞馬遜也在本月被傳出與反壟斷機構達成和解。該反壟斷調查針對的是亞馬遜利用用戶數據打壓競爭對手,而亞馬遜現在同意在購物車內提高競品的曝光度。另承諾對不太在意配送速度的用戶提供優惠選項。

「我確實認為亞馬遜終有一天會破產。」 2018年,在美國西雅圖一場全員大會上,有員工提問「亞馬遜的未來前途如何」,貝佐斯如是說道。

在貝佐斯看來,大公司一般只能存在30多年,但無法存在100多年,而亞馬遜的種種努力是在推遲破產之日的到來。

成立於1994年的亞馬遜,距離而立之年還有不到兩年的時間。

本文授權轉載自:36氪

責任編輯:林美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AI浪潮加速全球電源管理變革,台達攜手夥伴提供最佳解方與客製化服務
AI浪潮加速全球電源管理變革,台達攜手夥伴提供最佳解方與客製化服務

研究機構IDC指出,全球人工智慧基礎設施(AI Infrastructure)市場自2019年以來皆呈現兩位數成長,預估市場規模將於2028年超過2,000億美元,驅動市場快速成長的關鍵是AI伺服器相關投資。看好AI帶來的市場機會,台達早在許多年前就開始布局,因應晶片、企業、雲端服務供應商等不同類型企業客戶提供最佳電源方案。

為什麼台達能搶先布局市場?

台達電源及系統事業群副總經理鄭謝雄面帶微笑地解釋:「我們不僅從技術創新、產品組合完整性,以及產品品質等面向切入,更與客戶進行緊密合作,從市場痛點出發,攜手打造符合需求的最佳方案。」

台達電
台達電源及系統事業群副總經理 鄭謝雄
圖/ 數位時代

AI基礎設施崛起,電源管理朝向高供電密度、供電穩定度與電源機櫃靠攏

AI的日新月異不僅重塑了運算架構,也加速電源管理變革。首先,有別於傳統伺服器的單一顆電源供應器(PSU)功耗較低,AI伺服器PSU功耗大幅上升至最高12kW,這也讓單一AI伺服器機櫃所需電力來到120kW甚至更高,傳統電源管理系統已經不敷使用,必須在相同體積下輸出更高瓦數,逐步提升供電密度。

其次,AI伺服器與機櫃帶來的挑戰不僅僅是供電密度這個議題,如何確保供電穩定也至關緊要,理由在於,傳統CPU的EDPp峰值僅較平均值高出30%,GPU的EDPp峰值則高達65%。由於AI運算會造成劇烈電力波動,連帶影響電網負載能力,因此電源系統必須搭配高功率電容模組(Power Capacitor Shelf),透過內建的超級電容及放電或儲電,穩定電網運作。透過該模組以及備援電力單元(Battery Backup Unit;BBU)穩定電力供應,才能避免AI系統平台損害。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鄭謝雄認為:「隨著AI模型規模持續增長、GPU跟加速器的功耗密度節節攀升,以及7/24小時全天候不間斷需求,AI伺服器與機櫃的總功耗將只增不減,傳統分散式電力架構不敷使用,集中式架構與模組化設計成為主流趨勢,將帶動市場對電源機櫃(Side Power Rack)的需求。」

從全方位解決方案到專業服務團隊,台達致力滿足客戶的多元電源管理與散熱需求

電源機櫃的概念,是將電源系統從AI伺服器機櫃裡獨立出來,作為專門供電用的機櫃。台達作為全球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的領導品牌,早在許多年前即開始關注高效能運算(HPC)與AI伺服器等議題,鄭謝雄指出,電源機櫃的概念,是因應算力需求高漲帶動電力不斷往上走,因此才需要將電源系統跟負責算力的AI伺服器分開,單獨將機架式電源、BBU、高功率電容模組、交換器等放置在一起,解決伺服器機櫃空間有限的問題,這也是台達在COMPUTEX 2025展示的800V HVDC電力架構的一個重點,也能優化電網到AI機櫃的電壓轉換效率。

台達電
台達新一代800V高壓直流電源方案
圖/ 數位時代

台達合作夥伴非常多元,從晶片商、企業客戶到雲端服務供應商等,因此除了觀察市場趨勢,也會因應不同客戶需求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對此,鄭謝雄強調:「每一個客戶的電源管理與散熱需求都不相同,台達除了透過模組化的方式提供包含電網到晶片的全方位解決方案,更透過一站式專業顧問與客製化服務滿足客戶需求。」

舉例來說,同樣是5.5kW的電源方案,台達會在客戶系統開發過程中深度合作,定義出符合客戶需求的規格,因此需要一個懂電力電子技術、系統設計與產業知識的專業團隊提供最佳後援,這也是台達長年深耕電源技術能帶來的優勢。

另外,台達除了提供單一產品,也依照客戶不同需求合作,提供一站式電源及散熱解決方案,如此次在COMPUTEX展出的AI貨櫃型資料中心解決方案,就整合了AI伺服器、1.6T交換機、電力、電池備援系統、液冷系統等,讓客戶在安裝上能節省成本、提升效率,只要幾個星期就能完成資料中心建置,滿足AI運算、邊緣運算跟電信機房等多元場景需求。

持續深入技術創新與自動化生產,敏捷回應瞬變市場需求

為提供客戶最佳產品服務,同時,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提升競爭力,台達每年投入總營收的8%到9%進行研發。以電源管理與散熱這個領域來說,台達為了因應科技突破與客戶需求不斷迭代更新,在研發部份就投入了大量資源,同時也持續改善自動化生產製造流程,確保客戶需要的關鍵產品能準時、穩定量產交貨。

鄭謝雄進一步解釋:「考量全球在地生產趨勢,以及少子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等議題,我們在產品研發設計階段,就同時思考如何提高自動化生產能力,目標是每一代產品的自動化比例都要比前一代高,確保在技術創新之際,有可靠的生產後盾可以提升營運韌性與市場競爭力。」

在AI新世代來臨之際,台達不僅持續關注AI應用、語言模型、加速運算與基礎設施變革,同時也針對電源管理與散熱方案扮演關鍵角色。透過長期研發投資、模組化創新產品設計與自動化生產製造等方式,台達提供了客戶節能、高效、穩定的電源管理與散熱解決方案,滿足客戶從電源到晶片、從伺服器到基礎設施的多元需求,與客戶攜手實現綠色AI的願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