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吋晶圓究竟該不該開放登陸?
就在許多民眾還搞不清楚,到底8吋指的是半徑、直徑還是圓周,晶圓和肉圓及粉圓比起來有什麼差別時,整個3月份,這個話題在台灣持續發燒,從前任總統、現任總統、行政院長到經濟部長都站出來發言,有政黨發動遊行並倡議公投,熱度簡直超越去年11月的世界盃棒球賽。
「(晶圓廠商)到大陸投資虧了不要回來哭,」前任總統李登輝說出重話。
「如果我們現在什麼都不做,兩年後,台灣的半導體業會沒有競爭力,」前經濟部長宗才怡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強調。
有這麼嚴重嗎?如果是台灣的肉圓和粉圓業者要登陸,而且能做出8吋(指直徑,約20公分,大小相當一個小比薩)的尺寸,海峽兩岸鐵定鼓掌叫好。事實上,晶圓最普遍的原材料是矽,來源是海灘的沙子,遠比肉圓和粉圓的材料便宜,但經過一連串精密加工過程後,創造了上萬倍的價值,變成比金子還貴,是知識經濟的代表。
在談8吋晶圓是否該開放登陸前,一般民眾更好奇的是:為何這些業者要出走?為何去中國大陸?去年初,當張忠謀和曹興誠對於是否到中國投資相持不下時,曹興誠不是才說:「晶圓廠不去中國會沒有競爭力,根本是胡說八道。」1年過去,為何局勢有這麼大的轉變?
迷思1.
全民利益?還是廠商利益?
8吋晶圓之所以引發眾多討論,因為它牽涉台灣目前最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晶圓代工。從政府的角度看,貿然開放業者到對岸投資,恐有動搖國本之虞。
台灣在電子產業中,有超過20項居於世界第一,但其中毛利率超過40%以上的,只有晶圓代工一項。儘管台灣在個人電腦相關產品表現傑出,但毛利率多在10%以下,賺的是薄利多銷的辛苦錢,高毛利的晶圓代工才是台灣的門面,也是外資法人對台灣最有興趣的產業。3月初,知名的所羅門美邦證券半導體業分析師約瑟夫(Jonathan Joseph)在緊湊的亞洲行中,特別撥出一天到園區拜訪台積電和聯電。
截至今年3月,外資共持有台積電股票526萬張、持有聯電303萬張,是外資在台灣投資最多的兩家公司,這兩家公司也居台灣股市市值前兩大(台積電1.5兆台幣,聯電6600億台幣)。
晶圓代工是台灣原生的產業。1987年,台積電首創這項模式,以全新的晶圓廠,百分之百幫客戶代工生產產品,促成許多擁有設計能力、但沒有晶圓廠的小公司,藉由和代工廠合作擁有產能,得以推出自己的產品,與那些擁有晶圓廠的大公司抗衡,改變全球半導體業的生態。1995年,聯電跟進,轉型為晶圓代工業者,台灣在這個產業的地位更加穩固。
隨著各種電子產品普及,裡頭都要用到晶片,做為運算、控制和記憶等用途,晶片已成近代科技業最重要的基礎工業,好比鋼鐵之於機械工業、石油之於民生工業。全球晶片工業1年產值達870億美金,晶圓代工佔其中15%,達130億美金,這130億台灣就佔75%,是絕對多數。
1座新的晶圓廠造價愈來愈高,動輒以10億美金為單位,將產能外包勢在必行。晶圓代工佔整個矽晶片工業的比例逐年上升,到2010年,估計會有一半的晶片是由代工廠所生產。台灣只要坐穩目前位置,持續投資,成長潛力非常看好。
開放8吋晶圓到大陸投資,會不會壞了台灣的局,把成果拱手讓給中國?
這可是個嚴肅的問題。畢竟,台灣的半導體業是政府一手催生,從27年前孫運璿在經濟部長任內規畫,到1975年派遺技術團隊到美國取經,回國後在工研院成立示範工廠,並陸續從專案計畫獨立出聯電、台積電和世界先進3家公司,用的都是政府資源和納稅人的錢,特別是這些公司享有投資抵減和稅賦優惠,以致每年稅後純益比稅前純益還高,等於是用全國納稅人的錢去補貼這些公司的股東。
「台灣政府當然有權禁止8吋晶圓廠登陸,這個產業是用納稅人的錢發展起來,牽涉的不僅是個別廠商利益,而是全民利益,」以色列政府前首席科學家葛拉曼(Shuki Gleitman)說。
因此,即使晶圓代工業到大陸投資,可能為股東謀求更大利益,但如果回過頭打擊台灣本地產業,違反台灣整體利益,政府自然不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陸委會主委蔡英文擔心,台灣這兩隻老虎到中國不僅吃掉當地兔子,也會回頭反噬台灣的兔子。同樣持反對意見的台聯立委也指出,業者登陸把核心技術帶過去,在本地則留下失業問題,會對台灣造成很大的損失。
問題是:台灣的8吋晶圓廠早已外移。
迷思2.
外移?還是接近市場?
5年前,台積電到美國奧勒岡州投資成立Wafertech,做的就是8吋廠。台積電也和飛利浦及新加坡政府,共同在新加坡投資成立SSMC,同樣是8吋廠。聯電更進一步,4年前在日本和日立(Hitachi)合資蓋12吋晶圓廠(已拆夥,聯電把股份賣回給日立),前年底和德國億恆(Infineon)在新加坡合蓋另一座12吋晶圓廠,今年2月和美商超微(AMD)合資,在新加坡再蓋一座12吋廠。
難道,去美國、日本和新加坡投資,就不叫外移,唯獨到中國才算外移,需要立法管理?這樣的邏輯未免太過牽強。站在業者的立場,無所謂外不外移,而是在做海外布局,以掌握機會。
從台積電和聯電選擇的地點來看,都是國民所得比台灣高的國家,凸顯人力成本(僅佔晶圓廠成本8%)並非晶圓廠的首要考量,接近市場才是關鍵。
1座8吋晶圓廠造價約250億台幣,折舊分5年攤提,1年提列50億台幣(平均1天1400萬)。1座8吋晶圓廠即使每年獲利50億,也只是攤平折舊費用,第6年開始才算賺錢,萬一中間碰到不景氣,則回收時間還要再拉長。對晶圓廠而言,產能閒置比人力閒置更可怕。
也因此,恩益禧(NEC)、摩托羅拉、中芯和宏力等前仆後繼到中國投資建晶圓廠,看重的不是當地的廉價人力,而是潛在的廣大市場。這些案子到目前還沒有證明成功,但起碼說明一點:中國不再僅是全球低階產業的回收中心,而是開始成為多項高階產業的投資中心。
中國在去年底加入WTO後,將更明顯地從全球的生產基地,轉變為全球新的消費市場。中國的行動電話使用人口已突破1億,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今年2月底,摩托羅拉推出最新款V70手機,全球首場發表會就在中國舉行。去年,全球電信設備市場衰退,中國是唯二成長的地區(另一個是南美洲)。
隨著諾基亞和摩托羅拉在中國設廠生產手機,以及眾多台灣手機代工業者在中國擴充產能,中國遲早會成為全球最大手機製造基地。美國《財星》雜誌在3月份一篇〈全都是中國製〉(It's all made in China)文章中指出,中國從天津到上海和廣州的沿海一帶,好比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的工業城蘭開夏(Lancashire),是全球生產中心,從球鞋、成衣、電腦到晶片無所不包。
個人電腦、PDA、光碟機、冰箱、電視和汽車的生產線,正快速往中國集結,而這些產品都要用到晶片。台積電和聯電能在這一波機會缺席嗎?「當你是老虎就要掌握機會,等到變成兔子,不用說別的老虎,一條狗就把你吃掉了,」前任中鋼董事長、現任立委王鍾渝強調。
迷思3.
6吋、8吋?還是0.25、0.13?
中國在電子製造業的崛起,帶給周圍國家壓力,但也帶來好處,使得亞太地區從南韓、日本、中國、台灣、馬來西亞到新加坡連成一線,成為全球科技產品生產重鎮,進而成為晶片生產重鎮。全球第一大半導體設備供應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董事長摩根(Jim Morgan)觀察,亞太地區已成全球晶片生產中心,未來全球新的晶圓廠建廠計畫,大多會落在這個地區。
因應這項變化,去年12月,應用材料特別投資6千萬美金,在台灣南崁成立亞太零組件物流中心,以支援亞洲區半導體地區各國所需,確保接到訂單24小時內,可以送貨到亞洲任一國家。這是應用材料在美國以外的第一個零組件物流中心。
從台積電、聯電、飛利浦、億恆和超微在新加坡和日本的投資,大抵符合摩根的觀察,是在亞太地區布局,掌握機會並分散風險,而位處其中的中國,自然很難被摒除於外。不過,有學者認為,開放8吋晶圓廠登陸,會把台灣管理晶圓廠的整套專業知識帶過去,而且整個相關產業聚落會跟著出走,把台灣掏空。在3月9日舉行的電視辯論上,這是反方所持的主要論點。
管理晶圓廠的專業知識當然重要,這也是台灣半導體業的競爭力所在,但是政府已開放6吋廠過去投資,難道管理6吋廠的專業知識就不怕被學走?這種邏輯一樣難以理解。至於在產業聚落方面,台積電、聯電加上南亞科技和茂德等,在台灣還有將近10座12吋晶圓廠計畫,開放8吋晶圓會掏空國內產業聚落的可能不高。
行政院游院長提出「總量管制、相對投資、0.25微米以上製程放行」的作法,算是跳脫口水戰,做出清楚指示。但是4天後,又有立委批評行政院副院長林信義欺下瞞上,以不實數據讓政府做出開放決策,必須下台負責,把8吋晶圓案又帶回口水戰,模糊焦點。
迷思4.
國防屏障?還是產業優勢?
8吋晶圓之所以吸引這麼多注意,比較合理的解釋,是除了經濟的意義,還有政治和國防的意義。
在政治上,兩岸對於「一個中國」和「三通」等議題,遲遲未能有共識,但是企業卻不能等,先後到大陸投資,連晶圓代工這張最後王牌也蠢蠢欲動,台灣手上握有的籌碼愈來愈少,反而有受制於對方的疑慮,對台灣不利。任內推動「戒急用忍」政策的前任總統李登輝就批評,8吋晶圓廠到大陸投資,是置國家利益於不顧。
這樣的看法在5年前有理,在今日卻缺乏說服力,也凸顯兩岸政策必須從過去的被動,轉為主動。畢竟,政府可以每隔一段時間檢視,決定開放那些新項目可以到中國投資,但是企業面臨全球競爭,必須自尋出路,全世界並不會照著台灣政府所訂的進度按表操課。
在國防上,由於台灣在全球晶片工業的角色吃重,大大降低台海陷入戰事的可能性。台灣是海島國家,四周海岸是天然國防屏障,而由海沙所提煉而成的晶圓,成為台灣另一道國防屏障。
著有《矽屏障:台灣最堅實的國防》(Silicon Shield)的資深科技記者艾迪生(Craig Addison)分析,美國在波斯灣戰爭出兵攻打伊拉克,捍衛科威特,在於確保美國的石油供應不會有問題;同樣地,台灣和中國一旦交戰,全世界的晶片和個人電腦供應立刻會出狀況,其他國家很難短期內補上這個空位,價格和供需將大亂好幾個月,晶片需求最強的美國遭受的損失會最大,美國一定會採取行動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艾迪生指出,1999年的921大地震,已讓全世界見識台灣在電子產品供應鏈的重要性,這也使得維持台海和平成為各國一致利益。
當台灣的晶圓廠到海外投資,或台灣在晶片供應的重要性,分攤到亞太其他地區時,則矽屏障也會跟著出現裂縫。當台積電和聯電有一半產能來自台灣以外地區,代表全世界對台灣這個島嶼的倚賴度跟著降低,晶片的屏障作用將會減半。
這件事會不會發生?看來無可避免。為了降低貨源集中的風險,原先下單給台積電和聯電的客戶,也在尋求其他替代供應商,給了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國的晶圓代工廠生存空間。台灣的晶圓代工業者為了反擊,勢必要把生產線拉到海外,正面迎敵,並免除客戶因為台灣出狀況而斷貨的疑慮。
如果政府是因為國防考量,而限制8吋晶圓登陸,並不是無例可循。美國政府限制最新的12吋晶圓廠設備出口到中國,就是基於國防考量,防止中國藉此技術發展飛彈導彈晶片等先端國防武器。「只不過,在8吋晶圓上,即使台灣不過去,其他國家也會過去,中國需要的是台灣提升良率的技術,不是台灣的錢,」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高承恕觀察。
迷思5.
留住資本?還是留住人才?
即使台灣不開放8吋晶圓登陸,擁有技術的工程師們,在對岸晶圓廠豐厚的配股攻勢下,照樣一批批化整為零,把技術一起帶過去。根據估計,去年台灣有超過400位晶圓廠工程師前往中國,相當於流失半座8吋晶圓廠的人才。今年3月爆發出台積電離職人員洩密到對岸的中芯半導體,恐怕只是冰山一角。去年業績虧損的聯電,今年反常地每股配發1.5元股票股利,被外界解讀為強力留住人才。
一旦開放8吋晶圓廠登陸,留在台灣能做什麼?最直接的就是建置12吋晶圓廠。
相較美、日和南韓等在半導體業產值前3名的國家,排名第4的台灣,在建置12吋廠上反而最積極,如果廠商宣布的計畫都落實,台灣將是全世界12吋廠密度最高的國家。政府花心思阻止8吋廠外移時,也得多花工夫幫業者解決用水用電問題,經常缺水跳電非常不利晶圓廠運作,特別是一座造價將近千億台幣的12吋廠。
再來則是發展附加價值更高的晶片設計業。台灣的晶片設計公司,像聯發、威盛、凌陽和瑞昱等,都具有世界級競爭力,晶片設計業規模也僅次美國,排名第2。
晶片設計公司沒有廠房,資產都在人才身上,更符合台灣對知識經濟的嚮往。如果台灣能繼續擴大這個產業規模,取得在多項晶片技術的領先,晶圓廠勢必要留在台灣擴廠並開發先進製程,以服務這些客戶。
「其他國家光蓋晶圓廠,沒有晶片設計業的支援,效果是低的,但台灣不一樣,台灣應該把握這項優勢,」以色列政府前首席科學家葛拉曼比較。
面對中國,台灣看似技窮,換個角度看卻又滿手好牌。接下來,不僅要思索怎麼出牌,在戰略上,也該從零和的邏輯,撥弄成雙贏的算盤,努力成局而不是擔心破局,牌才能繼續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