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Y Combinator(YC)一封名為「經濟下行」(Economic Downturn)的公開信預告了資本寒冬即將到來的隱憂。全球供應鏈緊縮、寬鬆世代遺留的通膨問題、以及後疫情時代消費行為改變等,一連串動盪局勢使得投資行為趨於保守。
儘管如此,台灣今年仍有獨角獸公司成功掛牌紐約證券交易所,創下台灣軟體新創公司正式進入全球資本市場的新里程碑,顯示台灣新創產業的潛力與動能仍值得期待。
對於新創業者來說,除了要執行各項企業管理工作之外,他們還要面對各種挑戰,諸如:建立產品並找到合適的市場、準確判斷目標對象、賺取收益、籌措資金及打造團隊。所幸現今的大部分數位企業直接誕生於雲端原生環境,因此設定及管理技術堆疊的難度已大幅降低。
數位原生企業,相較於需要適應大環境變遷的傳統競爭對手,新創有較少的包袱,因而有更高的靈活性因應市場變化,但即便如此,這也不能保證已完全數位化的新創公司就能贏在起跑點。
想成為獨角獸,該怎麼運用雲端技術快速長大?
無論是技術基礎架構和負荷能力,或是企業經驗與輔導,新創公司仍須善用這些資源才能邁向成功,針對希望效仿國內外獨角獸的新創公司,以下整理五項成功要素,供各界參考。
一、以低成本迅速站穩腳步
與建置完善的雲端服務供應商合作,即可從創建初期就取得基礎架構、專家、及合作夥伴的支援,並以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迅速拓展業務,這是在草創階段邁向成功的關鍵。
新創公司通常偏好使用經過驗證的現成技術堆疊,因為這類技術堆疊可讓新創公司迅速站穩腳步,打造創新的產品與服務。有些雲端服務供應商更是會進一步提供創業家前期抵免額或優惠,在新創公司最需要支援的創業初期,提供資源上的協助。
二、建立事業時考量「規模擴展」
在數位原生企業的彼此競爭中,如何善用雲端技術,力求創新與改變,是脫穎而出的關鍵。
舉例來說,台灣直播串流平台17LIVE 作為直播市場的領導品牌,需要持續強化平台 IT 效能,藉此優化各種互動、送禮機制,協助直播主創造更多嶄新有趣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必須在維持高畫質的條件下,提供不卡頓低延遲的網路直播服務,當有大量觀眾上線時仍可以持續播送,打造良好的用戶體驗。
而雲端技術具備的高延展性、縱向與橫向擴展的服務特性,能夠在不暫停服務的狀況下,進行系統功能升級;此外,即便迎來暴增的流量,也能確保服務不中斷,讓 17LIVE 能將資源集中投入在優化使用者服務上,進而發展出更多新式的雲端服務應用,創造營運模式的嶄新可能。
三、及早在計畫中納入 AI 和機器學習技術
AI 和機器學習技術正在改變每個產業,從醫療照護、金融,到自動化處理等。這兩項技術已深植於現今的數位商業模式,新創公司也意識到自己必須及早將其納入計畫中,而非將這些工具視為下一輪募資時才要購買的奢侈品。
如果在業務發展的最初階段將資料與 AI 技術連結,新創公司就能透過容易使用、方便存取的機器學習工具充分運用公司資料,並從一開始就取得最優質的深入分析結果。如果新創公司選用值得信賴、且多年來已在各項產品中或多或少嵌入 AI 或機器學習技術的雲端服務供應商,那麼新創公司就能在自己的產品開發作業中,輕鬆採用 AI 和機器學習工具、服務與資料集。
四、必須內建安全防護機制
針對管理安全防護機制與安全性的部分,選用值得信賴的雲端服務供應商可以享有一項關鍵優勢:新創公司能夠安心建立事業,完全不必擔心自家平台的安全防護機制可能遭到攻擊。
新創公司應善用可以提供具安全考量設計的基礎架構、內建的防護機制、以及擁有全球性網路的雲端服務供應商,來保護公司資訊、身分、應用程式和裝置。另外,新創公司採用的平台必須以漸進式階層設計來建立安全防護機制,確保從一開始就擁有真正大規模且深度的安全防護。
五、可以取得所需的支援
對許多新創公司來說,向有經驗的過來人學習,可以平緩原先陡峭的學習曲線。新創公司若想獲得成功,關鍵在於向同樣處於這個大環境的其他創業家和導師學習。正所謂「高處不勝寒」,如果能找到曾經面對相同難題的創業家,新創公司面臨的難題就有可能迎刃而解。
無論是要取得即時支援來解決技術難題,或是要認識許多新創公司的創業家同伴和其他經驗豐富的數位商業創建者,找到適當的雲端合作夥伴並藉其及早獲得學習機會非常重要。企業不妨加入新創公司計畫,以便在創業旅程中取得相關指引,並在新創公司社群中建立連結。
你不必從零開始建立事業
好消息是上述的所有工具包括AI、機器學習、安全防護機制等,都是現今雲端設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新創公司無須從零開始建立數位構成元素。新創公司的創業家需要決定要和哪些值得信賴的雲端夥伴,並在公司的各個發展階段中維持密切合作。
數位原生企業現在可以迅速站穩腳步並部署資源,同時保有安全性並取得支援。在這樣的基礎上,新創公司能用比以往更快速、更有效率的方式,建立全新的企業型態。有了雲端提供的強大功能,新創公司不僅會徹底顛覆大環境,更會為數位經濟設立新的標竿。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責任編輯:隋昱嬋、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