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ChatGPT作弊!學者憂心:少了這動作,將加劇散播誤導性訊息
有人用ChatGPT作弊!學者憂心:少了這動作,將加劇散播誤導性訊息

自從OpenAI推出AI聊天機器人ChatGPT後,儘管人們皆迫不及待嘗試這項新技術,在推出幾天內已有超過100萬人次試用,同時卻也掀起一股對AI技術的恐慌與擔憂,除了可能成為學生作弊的手段,也有人預測大學、教授或新聞業等工作可能會消失。

ChatGPT接受用戶提出任何問題,從向6歲小孩解釋聖誕老人不存在,到完成一段棘手的程式編碼,ChatGPT都能在短時間內給予一份完整的答案,重點是生成的內容看不出來出自機器人之手。這項AI技術的原理是一種大型的語言學習模型,它能夠記住你過去對它說過的話,並經過解析網路上各種文章訓練,模仿人類的方式寫作。

這也馬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雖然機器人的回答仍有不完美之處,但其作答結果已經十分接近老師們對學生的期望,不禁引發人們對於可能會利用這項技術完成論文或作業。站在學生的立場,ChatGPT所帶來的誘惑是顯而易見的,就有學生匿名表示自己曾用過ChatGPT在學校測驗中作弊。

ChatGPT
ChatGPT掀起一股對AI技術的恐慌與擔憂,除了可能成為學生作弊的手段,也有人預測大學、教授或新聞業等工作可能會消失。
圖/ AFP

ChatGPT的回答未經查證,恐存誤導或偏見資訊

但事實上,ChatGPT的作答仍有明顯錯誤或是偏見,例如在一段用戶請它寫一段RAP歌詞中提到:「如果你看到一位身穿實驗袍的女人,她可能只是在那掃地。」人工智慧研究員梅蘭妮‧米契爾(Melanie Mitchell)表示, ChatGPT會讓我們誤以為它對這個問題有更多的實際了解,但這可能會導致問題,例如加劇誤導性訊息的散播,造成現實世界中的傷害,特別是錯誤的醫療建議

由於ChatGPT生成的答案中存在大量錯誤,發問平台Stack Exchange為了保持網站上的答案品質,已禁止使用ChatGPT提供的答案,另一個知名程式編碼論壇Stack Overflow也因為ChatGPT的錯誤答案過多而做出同樣限制。 很多人嘗試使用這項技術創建答案,但卻沒有在發布之前針對專業知識進行驗證。

OpenAI共同創辦人山姆‧歐特曼(Sam Altman)於2022年12月份在一則推文中表示,ChatGPT的能力是有限的,不過它在某些方面的表現確實不錯,並足以給人一種偉大的誤導印象,但所有事情都依賴它的話是錯誤的,而公司在穩健性與真實性方面確實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ChatGPT帶來的教育思考:我們可以如何更好地使用工具?

畢竟機器人無法獨立思考,人們仍必須清楚認知到ChatGPT並非為了問題的答案提供消息來源,只是參考過去的數據資料並進行預測,這也代表著在取得答案後需要針對內容進行雙重驗證。儘管人們十分擔心許多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但ChatGPT所帶來的真正隱憂或許是──演算法和AI等自動化系統,應該在我們的教育系統和文化生產的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

延伸閱讀:【圖解】ChatGPT關鍵技術解密!怎麼讓「練武奇才」學會降龍十八掌?

密西西比大學助理教授約書亞‧艾勒(Joshua Eyler)認為,這項技術的出現讓老師們可以更深入思考自己指派的作業,並進一步與學生討論創作自己的作品為何重要。艾勒表示,就像電腦的出現改變了數學教學的方式一樣,現在這也是寫作教學的一個類似時刻。除了恐慌以外,一名教育顧問表示ChatGPT可能成為一種有用的工具,可以用於撰寫行銷文案甚至是未來工作中,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將該工具當作學習的一部分,而不是取代學習。

參考資料:The Washington PostMake Use OfVICEThe LeaderThe Washington PostThe New York Times

責任編輯:陳建鈞、林美欣

關鍵字: #AI #聊天機器人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