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OpenAI在一年內員工人數激增兩倍,從1000人增至3000人,導致內部溝通混亂、資源重疊,呈現出「高速成長的混亂」狀態。
重點二:儘管規模龐大,OpenAI仍保有新創公司的「快速推進」文化,一個小型團隊能在七週內不眠不休地打造並上線新產品Codex。
重點三:前工程師澄清,外界對OpenAI安全性的最大誤解,是忽略了公司內部更關注仇恨言論、濫用等當下存在的「實用性安全」風險。
一名近期從OpenAI離職的資深工程師Calvin French-Owen (卡爾文·法蘭奇-歐文),透過部落格文章揭示了這家AI巨頭內部不為人知的一面。他指出,OpenAI最顯著的特徵是正經歷「高速成長下的混亂」。這是基於在他任職的一年內,OpenAI的員工規模從1000人暴增至3000人。
French-Owen曾是客戶數據新創公司Segment的聯合創辦人,該公司於2020年被Twilio以32億美元(約為新台幣941億元)收購。他強調,自OpenAI離職並非因為任何內部鬥爭,而是希望重返創業者的角色。
他也直言,OpenAI如此迅猛的擴張速度,已讓公司在溝通機制、組織架構、產品交付到招聘流程等各個環節都瀕臨極限。多個團隊重複開發相同功能的現象屢見不鮮。 例如,他至少見過六個不同的佇列管理函式庫,顯示出內部資源整合的挑戰。
那麼,從一個具有深厚開發實力的工程師視角,他如何描述OpenAI的工作文化?
觀察1:100%新創靈魂 = 天天在混亂中高速前行
儘管內部管理面臨混亂,據French-Owen觀察,OpenAI的核心依然保有強烈的新創企業精神,這或許與公司內充斥著大量來自Meta的早期員工有關, 他們將「快速行動,打破陳規 (move-fast-and-break-things)」的文化深植於此。
他以自身參與的Codex專案為例,這是現在正與Cursor及Anthropic的Claude Code競爭的AI程式碼生成工具。 當時,一個包含約八名工程師、四名研究員、兩名設計師及數名市場與產品經理的團隊,「在短短七週內,幾乎不眠不休地完成了產品的開發與上線。」
他形容產品發布的過程如同「魔法」,僅僅是將Codex功能添加到ChatGPT的側邊欄,就立即吸引了大量用戶, 「我從未見過一個產品能如此迅速地獲得關注,這就是ChatGPT的平台力量。」
觀察2:沒人在用email,99.9%溝通都在Slack
French-Owen指出,OpenAI其中一個不尋常之處在於, 「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在Slack上進行,沒有人在使用電子郵件 ,他強調在職期間只收過10封以內的信件。因此,在OpenAI上班若不善於組織資訊將會十分辛苦,整理各種頻道與通知權限對提升工作效率至關重要。
他也指出,OpenAI的運作極度由下而上 (bottoms-up),尤其是在研究領域,好的點子可以來自任何地方,而且通常很難預先知道哪些點子會最有成果。亦即,進展並非來自一個宏大的「總體計畫」,而是迭代的,隨新研究產出成果而逐步揭示。
得益於這種文化,OpenAI也非常實力至上 (meritocratic)。公司的領導者主要是根據員工「提出好點子並火速執行」的能力獲得晉升, 「許多能力極強的領導者,並不擅長在全員會議上演說或搞政治。在OpenAI,『最好的點子』確實時常勝出。」
觀察3:內部競爭激烈,好的PM影響力驚人
French-Owen描述,OpenAI有強烈的行動偏誤 (bias to action),亦即鼓勵員工直接動手做。不同但相關的團隊,不約而同地想到類似點子得狀況並不少見。他以自身參與的Codex為例,決定推動發表之前,公司內部大概有 3~4 個不同的 Codex 原型在流傳, 「這些專案通常是由一小群人不經請示就發起的。一旦它們展現出潛力,團隊就會迅速圍繞它們形成。」
French-Owen指出,Codex的負責人Andrey就曾告訴他,你應該把研究員看作是他們自己的「迷你執行長」,鼓勵大家去做自己的東西,並看看結果如何。 在這種風氣下,大多數的研究是透過「nerd-sniping」(用一個有趣的技術難題去吸引某個研究員)來完成的,如果某件事被認為是無聊或「已解決」的,很可能就不會有人去做。
也因為公司充斥才華洋溢的工程師,一個好的研究經理(RM)、產品經理(PM)的影響力大到驚人,同時也極其稀缺。 「最優秀的那些人能夠串連起許多不同的研究項目,並將它們整合到一個更大的模型訓練中。他們大多相對放手,但會雇用優秀的人才,並努力確保他們能成功。」
觀察4:貫徹保密防諜,積極應對社群動態
身為全球焦點,OpenAI時刻處於放大鏡檢視之下,這也造就了公司極度重視保密的文化,以防範資訊外洩。但這種保密文化執行有多徹底?
French-Owen描述, 即使他是員工,也時常在媒體上看到尚未在內部宣布的新聞。對此他直言OpenAI是一個「非常神秘」的地方,「我無法詳細告訴任何人我在做什麼。內部有少數幾個有著不同權限的Slack工作區,營收和燒錢的數字更是機密。」
有趣的是,在備受外界關注的同時,OpenAI對社群平台X上的「涉己動態」極為敏感,任何在網路上引發熱議的貼文都可能引起內部關注、甚至促使官方回應。French-Owen引述一位朋友的說法戲稱:「這家公司是靠Twitter的氛圍在運作。」
French-Owen也澄清外界對OpenAI安全性的最大誤解。但他指出,相較於外界擔憂《魔鬼終結者》式的風險,OpenAI更聚焦於解決眼前的實用性安全問題,例如「仇恨言論、模型濫用、政治偏見操縱、生物武器製造、自我傷害及提示詞注入 (prompt injection)」等。
OpenAI一年遊體驗:五星好評,建議及早體驗
French-Owen最後強調,「回顧這一年,我認為這是我做過最棒的決定之一,很難想像在其他地方能學到更多。」他也建議,如果你是新創公司的創辦人,但產品沒什麼進展,不如把握時間進入大型AI實驗室,「現在是打造產品的絕佳時機,也是窺見未來走向的絕佳時機。」
針對AI業界現況,他認為目前是一場三腳督賽局,由OpenAI、Anthropic 和 Google上演「神仙打架」。而這些組織中的每一個,都將根據其 DNA(消費者導向 vs. 企業導向 vs. 堅如磐石的基礎設施 + 數據)走上不同的道路。
延伸閱讀:OpenAI宣戰Google!將推「AI瀏覽器」挑戰Chrome市占霸權:為何Browser是AI終極戰場?
OpenAI翻臉!跟金主微軟喬不攏持股比例,擬檢舉「反壟斷」逼微軟就範
資料來源:Calvin French-Owen、TechChurch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