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ChatGPT可騙倒教授?AI直逼人類大腦,純數位內容死期將近?
【專欄】ChatGPT可騙倒教授?AI直逼人類大腦,純數位內容死期將近?

在心底感謝你在 2022 年以前玩過的遊戲,看過的電影,閱讀過的文章,和蒐藏過的藝術吧。
純數位內容的最後狂歡已經結束。

可騙倒教授!AI會畫能寫,背後透露哪些關鍵?

過去曾受邀到某國立大學給 EMBA 上讀書會,內容是未來,2小時的討論包括了我從 2014年到奇點大學、2017年投入區塊鏈,到最近的 Midjourney 等新科技,結束前一時興起,直接打開了講桌電腦登入ChatGPT ——最近被洗版的 OpenAI 聊天服務——它的油滑、機智與無所不知,震懾全場。

ChatGPT
ChatGPT是由OpenAI開發的自然語言處理(NLP)模型,寫code、寫論文都難不倒。
圖/ shutterstock

不只自己把玩嚇到自己,也嚇到在場的 EMBA 各界菁英,接著回家又在臉書上接連看到台灣首位登上 NFT 藝術最高殿堂之一 ArtBlocks 的王新仁分享,他正透過ChatGPT進行各種詠唱(透過與 AI 溝通獲得結果)得到回答與指示,發現 AI 已能夠指導他進行演算藝術的創作,開出一朵又一朵的程式碼小花;也看到另一名演算法藝術知名創作者吳哲宇,利用 ChatGPT 嘗試助寫策展論述,他感到滿意、我感到恐懼。雖然如此,但還是繼續花了些時間多把玩幾下,心得就是:純數位內容已死,最後的狂歡已經結束。

我預言,往後的人文藝術與數位內容將再純不了,也 fine 不下去,往後的創作將要緊跟著「人」,我們將會開始鑽研歌唱、舞蹈、新的肢體躍動、新的體位交疊、新的料理食材, 所有機器能夠讀取,感應,組裝的一切內容,都將難再創造新價值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世上再沒有全新的梗(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new idea.)」畢卡索、賈伯斯又說「傑出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盜竊(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而以這時帶來說, AI 就是最會偷的藝術家、內容雅賊、藝文大盜。若你質疑 AI 不是偷,而是創,那麼已死的,又將死得更透。

或許這也沒什麼,就如同這時代再難有更偉大的古典音樂、更被傳頌的希臘歌劇或是超越書聖的墨寶,屬於我們這個時代數位油墨即將寫盡,恭喜 2022 年以前的創作者,你們收攬了最後一袋黃金。(而你又如何能知道上面這段文章不是由 AI 寫成?)

認識我的讀者朋友可能會發現,明明我可能算是台灣最早開始提倡指數科技、AI 加速降臨者之一,為何從 Midjourney 到 Stable Diffusion 一系列的人工智慧繪圖機,好像我一直沒有多做討論?答案很簡單,一直都有玩、一直看、一直思考,但就是沒能得出答案。

Midjourney
在人工智慧繪圖機Midjourney,輸入關鍵字後,會自動運算出符合的圖像結果。
圖/ Midjourney

也幸好當時沒多討論——現在根本已經沒什麼好討論!AI 畫得好,畫得壞,畫出來的角色吃拉麵有沒有筷子(早期 AI 繪圖有缺陷,畫出來的吃拉麵插畫都是用手抓麵塞嘴裡),手指能不能數出幾根,根本就不重要。到了明天,我不認為最好的大學教授有辦法分辨 AI 繪畫出來的作品集和人類成果的差異,文字亦然。ChatGPT 的答題方式根本就是標準班上過去成績最好的那種學生,讀了最多的書,各種問題都難不倒,但每題他都點到為止,左右逢源,不違背歷史,也不得罪老師,要他創新,也就弄出一點點不會錯的小東西,做做科展得獎就好。

(只向字裡行間說再見,讓我們重新迎向肢體交疊)

除了想像、模擬,AI能做到原創嗎?

後來,有很多人說,AI 再怎麼聰明,也總要有「人」來「使用」 AI 與之協作,才能產出成果吧?然而,用過 ChatGPT 的人都知道,它有想像、模擬的能力,甚至「模擬一個人來使用它自己」,當然也能模擬一萬個人在與它協作。如果人可以輕易被想像,那麼 AI 就可以自己想像自己被使用並且產出結果,唯一能逃離這個結局的,只有人類自己,人類必須更加跳脫框架,不再容易被想像!

另外,還有很多人辯駁說—AI 不懂原創,它的創作都是學習自亞里斯多德時代以來至 2021 年以前的所有數位資料,還沒出現過的新創意它根本沒有,也不會有。然而,我想說首先是最新的 AI 已經可以不透過歷史資料來創見知識,按下一個按鈕創造一個(假想的)文明早已不是想像,而這個假想文明尚且可在系統中「瞬間一萬年」,藉由這個想像的一萬年,它當然也能有原創。

更不用說,在可以想見的未來,人類可能會派出無數 AI 搭載在各種太空設備上,發射至太陽系或整個宇宙,進行無邊探索,到了那麼一天,科幻電影《銀翼殺手》裡最經典的一幕,魯格豪爾飾演的仿生人羅伊,死前站在大雨中說出最後遺言:「我見過人類無法置信的事,我見過攻擊艦在獵戶座旁熊熊燃燒,也看過C射線在天國之門的黑暗裡閃耀。所有那些時刻都將消逝在時光中,一如淚水消失在雨中。」或許正描述了未來電腦能夠具備的事也與想像力,超乎你我。

(Time to die? 只是這回死的不是仿生,而是人?)

當然,讀者們也不必擔心,所有「XX 已死」的句型,都預示著「XX 不會死」,不要悲觀,而是信賴,就必有突破,有死就有生!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