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在保險業與消費者間找出有利的交集,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之一。」明台產險總經理陳嘉文開門見山的説。
在這個信念下,明台產險其實很早就就跨足到「UBI車險」領域,嘗試在性別、年齡之外,透過如手機等行動裝置的數據搜集,作為分析用路人駕駛行為評斷的依據,讓保費能跳脫過往靜態模式,走向動態調整的可能性。
不過,單純仰賴明台產險一己之力執行卻也困難重重。不僅是數據資料的搜集在精確度上不夠客觀存有疑慮,市場上將迎來的電動車時代,也可能改變遊戲規則,未來事故的責任歸屬與釐清又是個考驗。對此,陳嘉文以三個面向點出保險業者眼前的挑戰。
核保、理賠與風險管理,成保險業者三大挑戰
首先是核保。對保險業者來說,消費者的年齡、性別以及駕駛行為都可能是核保關鍵,兩兩間也相互影響,但其中關鍵的決策資訊卻難以真實掌握,更讓保險業者傷透腦筋。
「我們的資料庫顯示女性保險人有超過5成,」陳嘉文説,但路上的女性駕駛比例卻沒有這麼高,該如何正確分析資訊辨識保戶的駕駛行為,訂定對雙方有利的動態保費,是為痛點一。
其次是理賠。為人詬病的是一直以來理賠過程耗費冗長的往返時間,從資訊收集、通報、等待,「有些事故發生時用路人早已慌了手腳,難以說明清楚,」所以陳嘉文認為,車險的轉型不只是為了保險業者,有效提升用路人的使用體驗,讓理賠環節能夠再更順暢,是為痛點二。
最後,則是風險管理。陳嘉文引用了KPMG出具的《2020自動駕駛汽車準備報告》,指出預計在2040年,拜自動駕駛的普及,國內交通事故發生率將會降低6成,屆時保險業者將面臨的是當風險降低時,用路人對於保險的需求是否有不同的期待與需求?而保險業者又該如何針對自動駕駛時代的到來,搶先佈局規劃產品,是為痛點三。
縱使梳理出保險業者目前所遇到的困境,也知道擁抱新技術進行轉型是勢在必行的方向,陳嘉文不諱言,內部的IT團隊強項並不在於新技術的研發,「多數時候他們是聚焦在內部核心系統。」也因此想要轉型、改變現況,不只是選擇走向UBI車險的道路,陳嘉文更需要引入外部團隊的技術與資源,將這些數據做到有效分析才能解決上述痛點。
創星物聯靠數據與AI,助理賠時間減少1/10
尋找外部資源談何容易。要能了解產業知識又同時兼具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須能成為長期合作夥伴,確保明台產可能持續給予消費者良好的體驗,幾番尋覓後終於讓陳嘉文找到了提供車聯網服務數據與AI應用的創星物聯。
創星物聯總經理林俊彥表示,團隊擁有42種以上的數據模型與演算法,及每年多達百億筆駕駛行為數,能透過演算法協助保險公司取得最佳的計價模式、強化UBI車險。
他舉例「何謂危險駕駛」?若單看時速對用路人並不公平,林俊彥說車速加上了環境暴露數據如:道路等級、坡度、車流速度、溫、濕度、能見度…等天氣數據,就能更客觀的為駕駛人貼上「安全」或「危險」的標籤,也才能更進一步針對保險費率做出浮動修正。
此外林俊彥也說台灣得天獨厚的ICT產業也是發展UBI車險的利器。團隊自行開發的行車記錄器不只在成本上具有優勢,也是讓創星物聯可以精準分析的秘密武器,這台全時攝影機不僅具備遠端即時串流、異常推播,也能提供影像輔助理賠的處理,讓客服人員能立即掌握事故狀況,提供用路人更全面的服務完成一鍵處理的目標。
陳嘉文説台灣市場上有個奇特的現象,就是相比海外、國內汽車安裝行車記錄器的比例其實已經高達7成以上,這讓明台產險「車聯御守UBI車險」的效益與影響力更加擴大。「用路人至少省下1/10的時間,」陳嘉文以過去理賠的程序對比,而這正是其中一項功能「一鍵理賠」服務所創造的成果。
在導入創星物聯的解決方案後,不只保費能在評鑑後進行動態調整,為企業與保戶帶來雙贏,明台產險也借鏡日本母公司一鍵理賠的成功經驗,將它複製到台灣市場。而一鍵理賠也為陳嘉文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穫,「我們發現到二次車禍的比例有下降,」正因為用路人在第一時間只需要通報,系統就能回傳前後15秒的影像進行記錄,無需冗長的在現場等待,正是減少二次車禍的比例,同時也讓使用者真正體會到保險是如何為他們創造便利的生活。
搶在顧客之前,全自動理賠成下個目標
「有人說保險業者總是理賠慢,或找理由不賠,」但看在陳嘉文眼裡明台產險卻不是如此。他表示,如同現在旅遊不便險已經能在區塊鏈技術的導入下,在乘客尚未落地前就能因行程延誤主動告知理賠金額,而不再是被動等候乘客提供各式班機延誤的資訊,陳嘉文説,未來車險也將朝這個方向邁進。
對他而言,訂定動態保費、一鍵理賠都還只是起步,未來的車險應該是靠著這些數據累積及人工智慧的輔助,全面走向智慧保單、全自動理賠的應用場景。陳嘉文興奮地描繪,系統將不再只是單純的通報,更將透過影像辨識判讀損害的狀況以及整體維修費用,在技術可靠的輔助下,「以後是我們急著想要賠你錢,」陳嘉文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