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kia跌落手機神壇後,靠什麼活到現在的?不但沒虧錢,還成為「神仙公司」
Nokia跌落手機神壇後,靠什麼活到現在的?不但沒虧錢,還成為「神仙公司」

很少有企業在品牌Logo換新後,遭到全網近乎一致性地吐槽,但Nokia這次做到了。

2月26日,在巴賽隆納舉行的世界移動通訊大會上,一代手機巨擘Nokia宣布更改企業標識。自此,其沿用了60餘年的「藍底白字」Logo被替換。除此之外,舊Logo標誌性的藍底色,也被替換成多種色彩的漸變。

熱議隨之而來。 「缺手臂少腿」、「支離破碎」、「抽象」……對於Nokia的新Logo,網友們的接受度極低,並紛紛表示,「完全理解不了」。從事財務工作的曉麗更是直言,「因為職業習慣,看到Nokia新Logo的第一反應,我以為是印表機故障,導致印刷不完整。」

nokia 新LOGO
圖/ nokia

網友們能有如此「過激」的反應也可以理解。對比Nokia新舊Logo不難看出,相較於舊版本由直觀的5個字母構成,新Logo變成了5種不同的圖形。事實上,這5種圖形,構成的同樣是「NOKIA」一詞,只是採用了近年來流行的省略筆劃的設計方法。

而此番改換Logo,不但讓淡出大眾視線許久的Nokia,重新聚集起目光和討論,還引來了一大批網友的「回憶殺」。

然而,Nokia的意圖,並非想要強行喚起存在感,反而是希望人們忘掉關於Nokia手機的過去。畢竟,很多消費者對Nokia認知還停留在「一家『落寞』的手機廠商」上,甚至有網友認為,Nokia因為錯失智慧手機,已處於瀕臨倒閉的狀態。

僅供刊物用途_shutterstock_1108978706_nokia.jpg
有網友認為,Nokia因為錯失智慧手機,已處於瀕臨倒閉的狀態。
圖/ JHVEPhoto via shutterstock

然而,事實卻恰好相反。

從公司經營情況來看,Nokia不但沒有落寞,反而活得很好。尤其是在去年全球科技行業一片愁雲慘霧中,Nokia是為數不多活得不錯的公司。財報顯示,2022年全年,Nokia實現營收249.11億歐元,同比成長12.2%;淨利潤42.59億歐元,成長161.86%。

營收與利潤雙成長背後,代表的是Nokia早已不是一家手機廠商。

早在2013年,Nokia手機的大部分業務就已經被微軟收購。隨後,通訊專利和技術以及企業級業務,成為了Nokia發展的重心。從Nokia 2022年揭露的營收結構來看,收入主要來自網路基礎設施、移動網路、雲端和網路服務三個板塊。

事實上,在2020年接掌Nokia上任CEO時,Pekka Lundmark就制定了一個三階段戰略,重整、加速和規模化,希望通過改變經營模式,以實現永續盈利成長。

此次更換品牌Logo,這象徵著重整階段的完成。Lundmark也在採訪中表示,第二階段正在開始。只不過,在這副全新「面孔」下能否繼續盈利成長,還有待時間的考驗。

新Logo背後的Nokia

「當年的Nokia產品,實用且抗撞,是我的手機啟蒙產品。」在看到Nokia更換Logo的新聞後,80後李欣隨手搜尋了一些與Nokia相關的新聞,才得知Nokia基本上已經不做手機業務了。

「我用過好幾部Nokia的手機,第一部應該是高中時期用的『Nokia1100』,很小巧。隨後用過『Nokia5200』『NokiaE63』和『NokiaN97』,可以說每一部手機都是青春的回憶,裡面有很多東西都是現在的手機品牌無法取代的。」李欣回憶表示。

然而,儘管對Nokia手機情懷滿滿,但被問及「是否還會購買Nokia品牌的新機」時,李欣直言,「一定不會了,畢竟作為一家手機廠商,它已經被淘汰了。」

事實上,和李欣一樣,認為Nokia只是手機廠商的消費者大有人在。對此,中國通訊業知名觀察家、智慧網路研究專家項立剛表示,這或許也是Nokia決定改變沿用了60年Logo的原因之一。「現在的Nokia是一家通訊設備公司,手機業務基本已經全部抽離。但由於以往的手機業務對公司形象影響深刻,因此需要改變一些固有認知。」項立剛進一步表示。

正如項立剛所說,Pekka Lundmark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舊的Logo與智慧手機有關,而現在我們是一家商業技術公司。我們希望通過品牌更新,來傳達『今天的Nokia,已大不相同』的概念。」

只不過,從現階段網友的反應來看,Nokia想要憑新Logo「征服」消費者,並非易事。

項立剛補充道,從設計方面來看,舊版Logo穩重、踏實,而新Logo恰好缺少了這種穩重,結構也略顯不和諧,「不僅在美學考量上值得商榷,且缺乏正面評價,或難達到預期效果。」

對此,網路分析師丁道師則認為,消費者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Nokia更換Logo只是其次,「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現階段Nokia業務的基本面,這才是評估Nokia現狀最關鍵最客觀的因素。」

Nokia2022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其營業收入為74.49億歐元,同比提升16%;歸屬普通股東的淨利潤31.52億歐元,同比大漲364%。另外,在毛利率、營業利潤率、可比攤薄每股收益、淨現金和流動資金等各項指標上,Nokia都有同比成長。

換言之,坊間一度盛傳的Nokia「倒閉」毫無根據。與之相反,近幾年,這家公司活得似乎越來越好了。 2021年,Nokia憑藉222億歐元的總營收,16.23億歐元的淨利潤,成功擠進世界500強。

而這種越來越好不只是財務報表上的數據,也體現在員工的福利上,並讓Nokia一度成為不少職場人眼中的「神仙公司」。

「上班965(即9點上班6點下班,一周工作5天)」「入職年假15天,男性陪產假90天」「上班不打卡,培訓都在工作日」「上下級關係平等,辦公氛圍輕鬆」……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不少網友紛紛分享著自己在Nokia中國合資公司不同研發中心的工作經歷。

身為Nokia前員工的陳浩,向燃次元證實了上述不同網友的言論。

「是真的安逸、舒服。我當時就是嫌太安逸了,一衝動離職了,後來入職的幾家國內網路公司,再沒有比在Nokia工作更舒服的了。」陳浩說道,後來自己又跳槽去了愛立信,「兩家公司福利待遇基本差不多,只能說『真香』。」

斷臂得以求生

或是極盛時期過於耀眼,而墜落過程又分外快速,才讓網友對Nokia更換Logo的關注度遠超想像。

1997年,擊敗Motorola登上全球手機銷量第一寶座的Nokia,在這寶座上一待就是14年。 2007年末,Nokia市場佔有率更是首次達到40%。根據芬蘭經濟研究院的報告,1998年至2007年,芬蘭的成長四分之一來自Nokia,芬蘭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斯圖布將這段時間的成長稱為「經濟奇蹟」。

甚至到了2011年,Nokia手機在全球手機市場份額仍有近三成。但就在接下來短短的2年內,Nokia手機迅速衰落,並最終將旗下大部分手機業務在2013年9月,以37.9億歐元(約合50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微軟。

對於Nokia手機的隕落,外界猜測不斷,但不論什麼原因,都難以挽回當下的結局。「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Nokia前CEO約瑪·奧利拉在微軟打包收購手機業務前的最後一場發布會上如是說道。

然而,儘管手機業務近乎完全淡出了消費者的生活,很多Nokia曾經的粉絲還是對這家公司的動態保持著關注。「我印象中Nokia手機這些年還是一直在更新迭代的。」Nokia老粉李欣對燃次元表示,「但可能是大勢已去,Nokia難以和現在的手機大廠相抗衡,所以即便產品有更新,但對我已經很難再有吸引力了」。

事實上,近年來消費者買到的Nokia新機,嚴格意義上都不具備Nokia公司「正統血脈」。

2013年,微軟嘗試接手Nokia手機業務,之後發現實在玩不了智慧手機,便在2016年將Nokia手機業務轉手出售給富士康子公司富智康,和由Nokia前高管創立的芬蘭公司HMD Global。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在此次更改Logo的過程中,Nokia一面極力與手機品牌的形象劃清界限、割斷聯繫,一面又發布了NokiaG22、NokiaC32和NokiaC22三款新機。其中的關聯就在於,Nokia的手機業務已經交由HMD全權負責,Nokia公司只是盡到作為品牌授權方站台的義務。

Nokia all 4 01
作為一代科技巨頭,在與手機業務徹底切割後,因為掌握著通訊技術和專利,Nokia反而在其所謂的「退路」中大展拳腳。
圖/ 官方公開圖片

對比Nokia新品不難發現,儘管產品的主打賣點仍是Nokia傳統功能,即耐用、防摔和續航。但核心的系統層面,已經完全轉入安卓陣營,很多配置與當下的主流手機沒有差別。

作為一代科技巨頭,在與手機業務徹底切割後,因為掌握著通訊技術和專利,Nokia反而在其所謂的「退路」中大展拳腳。

事實上,在出售手機業務之前,Nokia剛剛完成對西門子手中Nokia西門子通訊公司(下稱「諾西」)所有股份(50%)的收購。這在當時,被不少業內人士看成是「Nokia重點發展通訊的訊號」。

接下來的發展也確實如此,隨後,Nokia董事會決定,將諾西作為Nokia新的核心業務,並以此為軸心加速全面轉型,甚至不惜出售了佔據90%市場份額的車載儀表導航系統來回籠資金,以此完成對Motorola無線業務、法國電信設備製造商阿爾卡特-朗訊等公司的收購,進而搖身一變,躍升成為全球前三大通訊設備廠商。

據中國信通院數據,截至2019年4月,Nokia的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量超過1471件,在全球通訊廠商中排第二,佔比為13%,僅次於華為的17%。

對此,項立剛分析指出,前些年Nokia的業績並不好,經常走在虧損的邊緣,近年來業績回暖的原因,「一方面隨著5G風口的到來,市場對通訊基站設備和服務的需求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因為美國對華為的製裁打壓,讓華為此前在技術力和價格方面對Nokia構成的極大威脅逐漸消退,也給了Nokia『撿漏』的機會,讓其在歐美等市場活得風生水起。」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補充道,「Nokia主營業務與華為類似,即通訊設備製造與銷售,在華為受到壓制之後,其必將吃到紅利。目前,Nokia是全球重要的5G通訊業務供應商,電信設備供應佔其經營收入80%以上。」

壁壘下的受益者

淡出手機市場後的Nokia,轉型無疑是成功的。

只是,儘管Nokia這些年的全面轉型做得還不錯,但由於現在主業是To B業務,且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低到可以忽略不計。市場聲量不大,也成為消費者對Nokia變化感知不明顯的主要原因之一。

項立剛指出,通常而言,中國市場會給外資廠商的品牌預留10-15%的市場份額。在通訊領域,這塊市場在前幾年基本由Nokia和愛立信分佔。但近幾年的情況卻是,以這兩家目前的產品競爭力,在中國市場已經越來越難以生存下去,幾大營運商也很少願意採購其設備。

「Nokia和愛立信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都在3%左右,且都在走下坡路。Nokia很多業務基本已經退出中國,只有一些老產品在維護,愛立信則在最近進行了一波裁員。」一位通訊設備行業資深從業者向燃次元透露。

究其原因,王濤表示,「除了中國資訊設備更新換代的高速發展時期已經過去外,華為、中興等國內通訊企業的崛起,也讓Nokia和愛立信在中國市場舉步維艱。」

Dell'OroGroup報告顯示,華為和中興在2021年全球通訊基礎設施市場的份額仍在高位。其中,華為佔據了最高的市場份額,達到28.7%,其次為愛立信,市場份額15%;Nokia和中興,分別以14.9%和10.5%的市場份額,排在第三和第四。

「目前通訊設備行業的市場競爭格局,是分裂的。」項立剛指出,歐美、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多數市場中國廠商難以進入,而Nokia、愛立信在中國市場難以立足,各自的市場區隔分明。

從現實情況來看,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Nokia仍不能安枕無憂。

Nokia的核心盈利區域在美國、歐洲等地,但這些國家的5G網絡發展如今已進入成熟期,不再需要提供大量通訊設備。這也就意味著Nokia很難在這些地方實現業績的高成長。而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市場空間雖然很大,政策導向也有利於Nokia鋪開市佔率,但從國家自身經濟和消費水平來看,其盈利能力或會顯著下降。

對此,Lundmark曾公開表示,「北美等高利潤市場的需求下降,被低利潤的印度市場的成長所取代,電信設備銷售市場面臨壓力。這是一種結構性的變化。」

除市場環境發生變化之外,在這些市場內,Nokia仍要面臨來自對手愛立信的挑戰。 2021年7月,馬來西亞宣布愛立信為其5G合作夥伴。去年10 月,愛立信又與印度電信公司(Reliance Jio Infocomm)簽署了長期的 5G 戰略獨立(SA)網絡部署協議。

這意味著,Nokia想要分食這些市場的「大蛋糕」,仍是一條艱難的路。

本文授權轉載自:網易科技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關鍵字: #Nokia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