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SVB事件的直接衝擊者,金額是FDI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保障額度的很多倍。我的德拉瓦股份有限公司從第一天就和SVB合作,對我來說,SVB不但是銀行,更是創業前輩、夥伴和朋友。
我參加過SVB主辦的投資媒合會以及演講,SVB是真正聚焦在服務新創的成功新創。SVB在A輪以後提供的貸款額度, 管理方便、安全且回饋比例很高的公司卡, 多種零成本或極低成本的國際國內匯兌工具,不同專長團隊幾乎是24小時提供服務。SVB也在我募資完成進軍Mayo後,立即祝賀並贈送紅酒和巧克力。那麼多VC(創投)和新創直接跳出來相挺不是偶然。
有臉友提到其他小型FinTech(金融科技)如Mercury或Brex的優點。其實,美國的銀行體系靈活度高,選擇遠比臉友目前提及得多。例如,某些銀行提供$125M的存款保障,但是這樣的帳戶零利息。另外,FDIC可以保障3個帳戶$25萬美金,金額也和$1M相去不遠。
問題是,募資金額超過$3M以後的新創,靠FDIC的保障是沒有用的。2008的金融海嘯前,又有哪位先知能預測全美第六大的華盛頓互惠銀行會倒閉?就像IC的文章說的,美國新創把所有行政庶務都外包,幾乎所有工作都只找最好的夥伴代勞,互相信任並互相成長,新創才能專注在本業上,即使已經成為獨角獸的多家新創也一樣把多數的資金放在SVB,討論為什麼不分散分險根本沒有意義。多數的新創其實除了SVB之外,第二名是First Republic bank,而FRB也在危機列表中。
那一夜,我收到SVB的警訊⋯⋯
我大約是3/9晚間收到SVB的警訊, 來自Berkeley Skydeck和500,當下就提領多數的資金到BoA(美國銀行)。後來多數的時間網銀無法登入,目標帳戶的錢也沒有正式入款。接下來收到各種不同訊息,包括知名VC Eric Bahn和矽谷加速器YC立刻建議所有新創把錢提出,樂觀的新創覺得一定沒事,悲觀的覺得最少損失30%而且要花很久的時間。
事後外包的CFO(財務長)立即通知並建議處理方式(包括儘快設立新的帳戶, 週一將FDIC保險的$25萬匯出,重新設定Stripe, Stable, Gusto, etc),動作快的FinTech夥伴提供借款與緊急諮詢,聰明的Health tech公司提供心理諮商。
YC最早跳出來支持,並邀請新創連署,以及盡快聯絡當地州與眾議員。許多沒有被證實但是被討論的議題,包括想要搶著併購SVB的對象,以及這場危機的陰謀論等。大約周日白天就已收到通知,依據過往經驗,FDIC會設定cut off time(截止時間),通常是宣布接手的時間點(11:43AM ET),在此之前的所有交易都會完成。
到此大約知道,我們已經處於相對安全的狀態。週日下午收到美聯儲的公告, 會提供一年期貸款保障所有存款戶的資金,知道危機告一段落,我才能放心地寫下我的經驗。經歷這些,讓我對美國銀行系統的細節多了解了很多,未來身份交換,我相信我可以淡定地分享。
創業辛苦,但真正辛苦的是「天上掉下來的危機」
這段期間的煎熬外人難以理解。創業的辛苦不是簡單燒肝而已,我們全部的連假,過年不僅加班,甚至是飛往不放假的地方拜訪客戶和參加會議。創業雖然辛苦,但是辛苦的投入幾乎都有回報。像是這種天上掉下來的危機,才是真正殘害新創的殺手。
多數看好戲的人其實不知道,身處美國,已經是相對安全的環境。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台灣, 我懷疑政府是否能夠處理的如此迅速和果斷。至少,多數台灣的公司戶都不可能視訊開戶。在此之後,雖然我們決定轉到JPM,但仍然會維持和SVB的互動。我們會更加謹慎地關注因為升息而造成的金融危機。我們不會忽略平常加速器和投資人的忠告和警告。我們相信美國矽谷仍然是最佳的創業環境。
本文授權轉載自Jim Long